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时间:2023-11-10 08:02:08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1

41岁的车臣人巴萨耶夫,是世界公认的最凶残的之一。他的几个绰号,便足以说明其身份――“俄罗斯的本拉登”、“高加索之狼”、“别斯兰屠夫”……

2006年7月10日凌晨,在俄罗斯南部的印古什共和国某个乡野之地,一阵剧烈的爆炸之后,当地警方在一堆汽车残骸中找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头颅。经鉴定,俄罗斯官方确认,它属于沙米尔巴萨耶夫(Shamil Basayev)。

俄罗斯情报部门声称,巴萨耶夫当时正在策划对印古什共和国首都的恐怖袭击。俄特种部队引爆了炸药,消灭了巴萨耶夫及12名同党。车臣叛军则称,巴萨耶夫是因炸药意外爆炸身亡。但无论如何,俄罗斯消除了一个心头大患。

巴萨耶夫1965年出生于俄罗斯南部车臣共和国一个穆斯林家庭。据说,他的家族自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就开始从事反抗俄罗斯统治、建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的活动。他的名字,亦取自19世纪高加索战争中一位反俄穆斯林领袖的名字。不过,巴萨耶夫本人早年也曾在苏联军队服役。

1991年,车臣分裂主义领袖杜达耶夫宣布车臣从俄罗斯独立,车臣危机爆发。巴萨耶夫就此开始了自己的暴力生涯。当年11月,他与另外两名车臣极端分子一起,策划劫持了一架俄民航图-154客机到土耳其,要求俄罗斯解除对车臣的紧急状态,并威胁炸毁客机、杀害乘客。最终,劫机事件得以和平解决,巴萨耶夫等人也回到车臣。

此后,巴萨耶夫来到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地区,成为分裂主义组织“高加索民族同盟”的武装力量总指挥。1992年,在阿布哈兹地区的种族冲突中,所有的格鲁吉亚族人都被清洗出该地区。有报道说,巴萨耶夫及其手下杀害了数千名格鲁吉亚平民。

在阿布哈兹之后几年,巴萨耶夫的行踪不为外界所确知。有报道说,他参与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冲突;也有传言说,他回到车臣参与黑社会活动;甚至有人说他到了阿富汗,接触了“基地”组织和其他伊斯兰极端组织。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深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影响,加入了极端保守的“瓦哈比教派”,且其个人在这段时间积累了巨额财富。

1994年12月,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军队开进车臣平叛,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车臣“总统”杜达耶夫任命巴萨耶夫为前线指挥官,但后者的“阿布哈兹旅”在车臣首都格罗兹尼战役中遭到重创。1995年6月,在俄罗斯军队对巴萨耶夫家乡的一次空袭中,包括他的妻子、儿女在内的11名家人被炸死。家人的死亡,使巴萨耶夫变得更加疯狂。当月,他率领100多名手下,在俄南部布德诺夫斯克小镇医院劫持了1600多名人质,最终造成129人死亡,400多人受伤。而巴萨耶夫再次得以脱身,并为车臣武装争取了喘息之机。1996年,他率部夺回格罗兹尼,战争形势逆转。俄政府被迫与车臣签订停火协议,车臣获得自治。

此后,巴萨耶夫试图从政,并竞选车臣“总统”。但他在选举中输给了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后被马斯哈多夫任命为车臣总理。据当时采访过他的记者说,巴萨耶夫对平民生活感到十分厌倦。他在六个月后就辞去了总理职务。

1999年,不甘寂寞的巴萨耶夫率领武装分子,侵入与车臣相邻的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试图帮助那里的武装分子颠覆政府。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的爆发。在此后的三四年间,巴萨耶夫制造了一系列恶性恐怖袭击,包括2002年10月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导致130名人质和42名死亡;2002年12月的格罗兹尼政府大楼爆炸事件,致80余人遇难……

2004年9月1日,巴萨耶夫的恐怖活动达到顶峰。在他的指挥下,30多名匪徒袭击了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小镇别斯兰的一所学校,劫持了1300多名儿童和家长。在俄罗斯军方剿灭、解救人质的行动中,340多名平民死亡,其中近半数为儿童。则绝大多数被击毙。“别斯兰事件”震惊了世界,巴萨耶夫也就此有了“别斯兰屠夫”的恶名。

近年来,巴萨耶夫主导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的恐怖事件,几乎使车臣独立运动丧失了任何国际支持。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车臣战争本来颇有微词。但即使是美国总统布什,也在巴萨耶夫死后说:“如果他真的就是下令杀害那些孩子的人,那他的确该死。”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2

8月下旬,消沉近一年的俄乌对峙态势陡然升级。

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赴克里米亚并召开安全会议,俄军在靠近乌克兰东部和克里米亚的地区大规模调动、集结部队,并在克里米亚持续进行军事演习。乌克兰惊呼“俄方可能随时展开对乌克兰的闪击战”。

2014年2月,普京下令检查俄军在中、西部战区的战备状况正是俄罗斯武装控制克里米亚并一直占领的前奏。至今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问题仍悬而未决,国际社会几乎无一国家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拥有。

此番对峙升级源于一起针对克里米亚未遂的“恐怖袭击”事件。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8月10日对外消息称,俄安全部门在7日夜间至8日凌晨成功制止了一起由乌克兰国防部情侦总局策划的针对克里米亚基础设施和生活保障设施的恐怖袭击。双方交火期间,俄罗斯一名军人和一名安全部门成员死亡。

随后俄方又消息称,摧毁了乌克兰情报部门在克里米亚的秘密网络,并拘留了帮助筹备恐怖袭击的6名乌克兰公民和1名在克里米亚当地做内应的俄罗斯公民。

乌克兰国防部情侦总局与国家安全局断然否认了有情报人员被捕的消息,并称乌克兰无意通过武力占领和收复克里米亚半岛。

两国分别启动的国内宣传机器迅速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乌克兰国内有媒体称是一伙喝醉了酒的俄军伞兵引发俄军内部的交火,俄罗斯国内也演绎出了各种离奇的细节,现在唯一可以确认的事实是7日当晚在克里米亚的确发生了交火。

事件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俄乌双方均采取了一系列使事态不断升级的后续动作,战争疑云再次密布在乌克兰东部和克里米亚的上空。

虚张声势?

在俄罗斯“挫败袭击”消息的第二天,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下令,克里米亚边界沿线部队和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克地区冲突一线部队进入“备战状态”。

紧接着,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表示,在无法使乌克兰当局“变得清醒”的情况下,俄罗斯可能与乌克兰断交。目前,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仅保持临时代办级的外交关系。

除了19日在克里米亚展开的陆军和海军演习,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25日宣布自当日清晨7点起对俄武装力量实施突击战备检查,俄罗斯南部、中部和西部军区,以及空军、北方舰队和伞兵进入“全面战斗”模式。与此同时,南部军区还在积极准备“高加索-2016”战略军事演习。

与此同时,双方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较量也在不断升级。乌克兰军方发言人亚历山大・莫图兹亚尼克18日对外称,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武装人员近日“火力猛增”,“武装人员已向我方目标发射了超过500枚迫击炮和300枚炮弹,上一次遭受如此密集的重火力攻击还是在一年前”。

波罗申科同一天警告称,如果与亲俄武装人员的冲突进一步升级,不排除下达“令”和再次进行全国征兵的可能性。

但是分析人士认为,这并非处于强势地位的俄罗斯要大举进攻乌克兰的前兆。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巴乌诺夫认为,以挫败袭击事件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未免牵强,如果普京真打算大规模报复乌克兰,不如让“恐怖袭击”真的发生。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凯南研究所的学者迈克尔・柯夫曼对《财经》记者列举了俄罗斯不可能大规模入侵乌克兰的几条原因。

首先,俄罗斯的黑海舰队正忙于保障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战事补给,并且向俄罗斯在地中海部署的混合舰队提供了数艘战舰。

尽管俄罗斯国防部宣布的参与演习部队包括黑海舰队,但其演习地点在地中海东部,而非黑海,如果俄罗斯计划入侵乌克兰,需要将部分舰艇从叙利亚海岸调至黑海。

其次,此前担任俄罗斯驻叙利亚部队司令的中将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刚刚接手俄罗斯南部战区,他的首要任务是准备9月份“高加索-2016”年度军事演习,而非制定对乌克兰的进攻计划。

此外,由于叙利亚政府军新近在阿勒颇附近遭遇了挫折,包围阿勒颇的计划未能如愿达成,此时正需要盟友俄罗斯加大军事打击力度,战争经费有限的俄军很难再开辟第二战场。

俄罗斯最近开始使用伊朗境内的机场起降战机,并越过伊拉克领空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进行打击,证明其军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叙利亚战场。

最后,从外部的评估来看,也未发现俄罗斯的真实备战意图。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戈登・特罗布里奇称“未发现俄军有值得美国担忧的大规模军事调动”;另有国防部官员私下表示,俄罗斯向克里米亚派驻的军队只不过是常规轮换,“进驻了一些,又调出同等的人数”。

乌克兰也没有实质提升在克里米亚附近部队的战备水平,一方面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兵源,另一方面乌克兰军事情报系统的评估结论也同样是“俄罗斯并没有显著增强部署在乌克兰东线的兵力”,不足以对乌克兰展开攻势。

意在推动和谈

普京既然没打算真正对乌克兰动武,却又拿克里米亚“未遂袭击”一事大做文章,其主要目的还是要推动与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和谈。巴乌诺夫认为,在俄乌问题上,西方一直认为俄罗斯恃强凌弱,因此俄罗斯很容易背上破坏名存实亡的明斯克协议的恶名。而通过此事,俄罗斯可以证明是乌克兰主动挑起事端,破坏协议。

普京在8月19日的安全会议上称,“(乌克兰)这样做的理由显而易见,因为乌克兰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或无法履行明斯克协议,而且也无法向本国人民解释在社会经济政策上的重大过失。”

新明斯克停火协议在德、法两国调停下于2015年2月签署,乌克兰实际上对该协议十分不满,不仅一字未提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而且间接承认了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州的自治权,其最终地位待由乌克兰修订后的宪法决定。

由于乌克兰国内政治进程缓慢,原计划在2015年底完成的政治和解计划被顺延到了2016年底,但到目前为止,仍然看不到任何以立法形式推动解决乌克兰东部问题的希望。这意味着明斯克协议的彻底破产,俄、乌、德、法四国需要通过新的政治进程来解决乌克兰东部问题。

俄军8月增加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已经产生外交效应,一度处于瘫痪状态的诺曼底四方机制被重新唤醒。美国也积极加入到调停俄乌关系的进程中,副总统拜登与乌总统波罗申科,国务卿克里与俄外长拉夫罗夫进行过多次会晤和交流。

“显然,俄罗斯认为欧、美在俄乌问题上没有比明斯克协议更好的替代方案,以明斯克协议破产为要挟,可以在新的谈判中就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自治权要求乌克兰作出更多让步。”柯夫曼对《财经》记者说。“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明斯克协议破产而导致欧美加紧对俄制裁,俄罗斯也不会被斥责为破坏协议的一方。”

都存在国内政治的需要

俄罗斯选择在此刻向乌克兰发难也是看准了乌克兰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停滞不前。不论是作为援助方的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乌克兰民众,都在向波罗申科和现任的格罗伊斯曼政府施压。

在过去两年,总统波罗申科和前总理亚采纽克的组合在经济改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由于大幅减少了政府开支中的能源补贴资金,乌克兰在2015年的财政赤字从上一年的10.5%缩减到了2.5%,通货膨胀率从去年4月时最高的61%已经降到了7%。

但由于政治改革领域的举步维艰,亚采纽克被迫于今年4月递交辞呈,但随后上台的格罗伊斯曼也无力推动任何改革。

乌克兰政治观察家尤利娅・德罗兹德告诉《财经》记者,“比起前任亚采纽克,格罗伊斯曼政府在议会得到的支持简直少得可怜,几乎所有力行改革的部长们都随着亚采纽克的辞职挂冠而去。”在新成立的100天内,格罗伊斯曼政府总共向最高拉达(乌克兰议会)提交了177份改革议案,最后只有11项得到了通过。

进入8月份,新成立的全国反腐败机构(GABU)与老派的总检察院(GPU)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直接导火索是GABU要对GPU内部展开反腐调查。“西方公开支持新锐力量GABU,但是总统办公厅却悄悄支持GPU。”尤利娅告诉记者。

2014年的独立广场革命之后,乌克兰虽然组成了新政府,但新浮出水面的政治家与旧体制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总统波罗申科本人也是一个靠糖果生意而发家的寡头。这些旧体制出来的官僚显然不欢迎迅速彻底的改革,尤其是在反腐败领域。

俄罗斯的国内政治也无法让普京高枕无忧。在“未遂袭击”事件后,俄罗斯官方媒体俄罗斯卫星新闻网分析称,乌克兰的目的是在俄联邦议会和地区政府选举筹备和举行期间破坏地区社会政治局势稳定。

这一论调正是俄罗斯惯用的手段――借外部压力激发俄罗斯国内的爱国情绪,更有利于普京和统一俄罗斯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下一届杜马选举将在9月18日进行。

2012年的反普京街头抗议游行正是由杜马选举的大范围舞弊行为所引发,这次抗议也是普京政治生涯遇到的最严重危机。

当时国际油价还在100美元以上,俄罗斯也没有遭受欧盟的经济制裁。如今,油价徘徊在30美元-40美元的低位、欧盟解除制裁遥遥无期、卢布汇率低迷、两位数的通胀率、政府财政开支被大幅削减、工人工资被拖欠,种种因素让克里姆林宫的决策者们不得不严阵以待。

2012年的抗议游行是城市精英阶层对执政者不满情绪的一次总爆发,今年要提防的是“蓝领革命”,参与者可能主要来自于社会基层的工人、司机、公务员和领取养老金的人们。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国内已经出现过长途货运司机罢工,教授和公务员抗议拖欠工资的事件。

为了此次选举的合法性,俄罗斯已经做足了工作,包括邀请来自89个国家的选举观察员监督选举,在投票站安装摄像头等监控设备等。“基本上不会再出现对选举过程舞弊的指控。”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雅君对《财经》记者说。

下一个七年很有可能是普京的最后一个总统任期,他需要保证在安排接班人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反对派势力的干涉。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3

众所周知,一年多前,当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为索契冬奥会五环中有一环灯未点亮而大皱眉头之际,从基辅传来一声“大炮仗”声响:乌克兰发生一场“准”,民选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拉开了西方与俄罗斯冲突的序幕。正是美国一手制造的这块“乌克兰石头”,酿成了今天这场已经造成数千甚至上万无辜者丧生的大悲剧。

悲剧已接近尾声。回顾整个事件,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当时西方、特别是美国显然希望将乌克兰纳入北约和欧盟,以历史性地彻底切割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联系。没有了乌克兰的俄罗斯将注定只能成为一个地区性大国。与此同时,加入北约的乌克兰将使美国士兵挺进到俄罗斯的门槛边上,从而缚住俄罗斯的手脚。然而目前的局势却是俄罗斯夺回了克里米亚,从而在黑海边上扎下了一颗战略钉子;与此同时,乌克兰东部很有可能长期出现亲俄地方政权,从而使乌克兰难以为美国和西方完全控制住。如果说乌克兰这块石头尚未完全砸中美欧的脚趾头,至少可以说已经不太远了……

一方面,美国历来能够非常精准地看到对手的弱点和软肋,但往往低估对手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这次,美国和西方确实看准了俄罗斯的弱点和软肋――乌克兰,然而它们却大大低估了普京坚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意志和信心。另一方面,美国和西方以为依靠几个通过扶持起来的傀儡,就能通过战争这种残酷的方式来达到其战略目标,实在是过于天真。

实际上,十个多月的战火,加上西方不断加码的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货币战、石油天然气战等等不一而足),最终濒临崩溃边缘的却不是俄罗斯……为什么?这是西方媒体和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谜。

自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目前国际民心所向,是反对金融资本寡头对全世界肆无忌惮的盘剥和掠夺。普京正在成为反对这种“单极世界”的一面旗帜。各种民意调查都表明,普京在俄罗斯民望甚高;即便是在西方国家,普京也是最受欢迎的世界领袖,其排名一直在前三名,远远超过奥巴马等西方领导人。欧洲一些人甚至跑到乌克兰去支持俄罗斯……但对于这一点,美国和西方大多数国家的领导层不愿意看到,更毋提研究和理解了。正是因为如此,美欧智库对俄罗斯提出的所谓战略对策,正如它们多少年来对中国所提出的战略对策一样,不是徘徊在“中国崩溃在即”,就是梦想着可以“从内部中国”,而从来没有真正从美国和西方与中国的人口、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军事实力的对比中,理智地考虑如何与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是其一。

其二,美国和西方为了达到一时的战略目标,往往会采取一些极其短视的手段,从而播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种子。本・拉登、“伊斯兰国”等都是这种短视的产物。现在正在为反普京而制造乌克兰危机,此举与美国在亚洲为遏制中国而竭力扶持二战时的敌人日本实质上是一样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居然以为日本会忘记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而永远跪倒在美国面前,从而容忍日本逐渐走向军事化道路……

乌克兰这块大石头目前正在美欧的脚趾头上盘旋。日本这块更大的石头会不会有朝一日也被举起来?我们且“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4

对普京而言,3月18日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由他统治的俄罗斯迎来了新成员。普京认为,这个新成员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部分。

克里姆林宫宣布,克里米亚从3月18日这一天开始正式成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成员。

这个消息让乌克兰现执政当局的心里极为不爽——原来属于自己的地盘就这么被宣布成为邻国一分子,这样的故事如同天方夜谭,但却真真切切发生了。

在莫斯科红场的大型庆祝集会上,普京当着全场十一万人说,克里米亚回家了。普京同时还说了另外一句,“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将要回到俄罗斯母港了。”关于克里米亚与港口的重要性,只要是稍加关注地缘政治的人便可知其中利害。

此前,在各大国推动和监护之下,乌克兰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经过艰苦谈判,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但是,一天的时间还没过去,一个新的乌克兰政权就诞生了。随后的形势非但没有趋于平静,相反,接连发生克里米亚局势动荡、俄罗斯军队出现于克里米亚等一系列变动。

这不禁让人感慨,乌克兰将走向何方?

乌克兰“宫斗”

乌克兰的局势变化有多方面因素,由国内国外一系列政治经济变动和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交织而成。

纵观乌克兰本次动荡,与其多变和国家治理作用虚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苏联解体以来,二十余年的时间内乌克兰共发生了五次重大宪化,由于权利不稳定,民众的政治认同自然就难以稳定,那些受集团利益左右的政治精英则从中四处寻租。

乌克兰的政治治理结构一直不够稳定,这就使得原本资源较为丰富、工业基础强劲、有一定制造能力的乌克兰经济无法继续发展,先是受“休克疗法”摆布,后受制于不同利益集团主导,经济发展取向不稳定,形成了长期经济徘徊、外债沉重、腐败盛行、失业严重的现象。

与此同时,乌克兰特定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长期受外部势力的介入。乌克兰内部高度分化,这与民族人种、语言宗教和历史上的政治归属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此外,对于乌克兰,美欧和俄罗斯间的拉锯拔河也使其内部左右摇摆。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世纪之交以来,西方在前苏联地区的北约和欧盟东扩,一连串的,使得原本脆弱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出现重大裂痕。而一段时间的休憩与调整后,俄罗斯国力大增,其在西方诸国面前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不愿再以改革失败者的身份站在国际舞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觉得,冷战后原本一系列东西方关系中的妥协产物,如美俄战略武器谈判,现在受到了反导问题的严重干扰;原本作为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粘合剂”的能源合作,也因为页岩气等新因素的出现产生动摇。

冯绍雷判断,在如乌克兰这样的缓冲地带出现危机型爆发,乃是势所必然。

分裂很可怕

其实俄罗斯可能并不愿意看到一个烂摊子般的乌克兰,相反,它坚决支持乌克兰不同程度地参与欧亚经济联盟,这是2014年普京和俄罗斯精英首选的外交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都比较认同的一个选择。2013年,俄罗斯的经济不景气,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俄拿出多达150亿美元来购买乌克兰的债券,并降价三分之一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由此足以看出俄罗斯的巨大决心。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不会签署在欧盟峰会上达成的贸易协定,乌克兰国内形势随即开始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大了干预力度。有媒体曾爆料2014年2月7日美国主管助理国务卿纽兰和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的通话,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对乌克兰内部事务进行干预的程度。

2月26日,在基辅中心的独立广场上宣布了乌克兰新政府成员名单。但是当时俄罗斯只是派出议会人权委员会主席、前俄驻美大使卢金前往基辅进行协商沟通,在2月21日包括法、德等大国在内都出席的协议签字仪式上,没能出现俄罗斯的身影——当时普京说,莫斯科不与美国在乌克兰做地缘政治竞争,并维护乌克兰领土统一。

冯绍雷表示,这是一个相当低调的外交姿态,既表明俄罗斯不愿过多“干预内政”,也显示出对于诸大国目前有损俄罗斯利益的处理办法,持保留态度。

但是这种沉静没能维持太久,2月26日克里米亚形势动荡不安,事态开始恶化。莫斯科坐不住了——动荡的克里米亚不仅关乎俄罗斯在当地军事基地的稳定,同时也关乎居住在乌克兰的俄语居民的安全。

毕竟,乌克兰的分裂无论对于乌克兰、俄罗斯还是欧洲,都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可怕前景。冯绍雷觉得,如果乌克兰分裂,可能会危及相关能源管道的正常运行,更可能为地缘政治开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案例——南联盟就是一个例子。

总统跑路美女总理复出

2月21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乌克兰政府和反对派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以解决该国危机。然而第二天,乌克兰局势再度出现戏剧性变化: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离开基辅,前一天签订的危机解决方案很可能被。紧接着,23日,乌克兰选举新的履行总统职权的人选——图尔奇诺夫。

乌克兰议会在22日正式宣布,总统亚努科维奇自动丧失总统职权,对此行为,人们纷纷猜测:总统去哪了?

据媒体消息,乌克兰边防部门透露,亚努科维奇助手曾试图对边境警卫进行贿赂,以助亚努科维奇乘私人飞机离境。乌议会议长称亚努科维奇曾试图乘机前往俄罗斯,不料此举未能成功。

2月22日晚,乌克兰美女总理季莫申科在首都基辅独立广场上发表演讲,她说,这一天非常有代表性,缘于自己在当日被释放,她不仅对支持者表示感谢,而且呼吁坚守在独立广场上的支持者在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前不要离开广场。她断言,在不久的将来,乌克兰会成为欧盟一分子。

美女总理季莫申科的政治之路,可谓百般坎坷。2011年10月,乌克兰法院指认季莫申科在任职总理期间涉嫌,并对乌克兰同俄罗斯间的谈判产生了干预,因为她的原因,乌方损失高达两亿美元,用来高价进口天然气,以此罪名,判其7年监禁。次年5月,她进入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一家医院治疗,据悉是背部疼痛。至于真正原因,坊间说法不一。

俄乌争雄?

或许,当俄罗斯议会上院正式批准普京的用兵请求后,意味着俄罗斯已经做好使用武力维护其在乌克兰利益的准备。

对于普京的这一行为,世界各国态度不一。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欧洲领导人都对俄罗斯发出警告,表明其入侵乌克兰会产生严重后果,并付出不可估量的成本。奥巴马甚至发出威胁,称美国会切断俄罗斯所希望的美俄贸易谈判,此外,他本人也不会出席今夏在俄罗斯举行的国际峰会。

但很显然,欧美领导人对普京的警告并未奏效。

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力量,不用仔细比对,也能分清谁占优势。俄罗斯的军费开支是乌克兰的将近二十倍,现役军人是乌克兰的将近五倍,先进战机是乌克兰的五倍,战机总数是乌克兰的八倍,舰船数量是乌克兰的十倍还多,坦克战车则四倍于乌克兰军队。不过尽管俄罗斯优势明显,乌克兰也未放弃备战,乌发动了全国战争总动员,以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威胁”。

乌克兰的统一是否还能得到继续维持?尽管克里米亚地区多数人群要求自治,甚至独立的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但是毕竟公民表决这一议程放到了基辅政权准备进行总统提前大选的5月25日的同一天,而不是马上。

如果西方国家过度威逼,加剧克里米亚的动荡,俄罗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采取进一步干预行动,别以为干预就一定要发动军事战争,其实对于俄罗斯来说,其优势很明显,方法也有很多,不论是从经济到政治、从道义到法律,还是从移民保护到人道救助,都有一系列充足的理由,完全可以对和自己相邻的利益紧密关联的地区施加影响。

中立的前景?

至于乌克兰未来政治格局的前景,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在2月下旬形势急剧变化之下,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乌克兰“芬兰化”的建议,比如说,乌克兰可以像芬兰一样,采取实质上的中立政策,政治上可以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经济上可以加入欧盟,也可以和俄罗斯建立紧密合作,但是军事上不加入任何被俄罗斯认为针对自己的军事组织。冯绍雷说,鉴于俄乌与俄芬之间的不同关系状态,这一考量未必会被俄方接受。

普京的总统私人经济顾问格拉济耶夫则曾提过乌克兰“联邦化”的主张,具体而言,就是乌克兰构建“联邦制”,真正实现地方自治和自主,使其在与各方的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大空间的选择,而摆脱目前的“单一制”。

虽然未来政治选择并不是乌克兰事态的当务之急,但是它却是俄罗斯未来战略选择的重要背景之一。

2010年4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曾经以降低对乌克兰能源出口价格为筹码,希望使俄罗斯能够租借乌克兰的军港直至2042年,但是眼瞅基辅一步步倒向西方,俄罗斯没有耐心了。

有人说,能源问题为基辅引来了俄国军队。

总体来看,莫斯科还需要确保俄乌之间经济的紧密联系,不仅要保障在乌克兰生活的俄罗斯居民安全,而且还应实现克里米亚俄罗斯军事基地的功能——冯绍雷称这是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基本战略目标。

如果乌克兰国内局势发展到真正伤害到在乌克兰生活的俄罗斯人,或者克里米亚的军事基地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那么可能会重演2008年格鲁吉亚-俄罗斯战争中俄方出兵的故事。

环球各有凉热

关于美国对俄罗斯与乌克兰之争的态度,白宫发言人卡尼表示,如果乌克兰需要,美国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以补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项目,同时,对于乌克兰推行的改革,美国也是双手赞成。

乌克兰美女总理季莫申科复出后,会晤了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伯恩斯认为季莫申科的复出,对乌克兰局势的稳定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季莫申科也对美国支持“乌克兰民主与和平”的态度表示感谢。

据专业人士分析,如今乌克兰的局势非常脆弱,美国和俄罗斯关系也较为紧张,在这种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官员会严格限制其参与乌克兰事务的程度,以防止乌克兰这个乱局演变成美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对抗。

对于欧盟来说,有报道称,虽然乌克兰表示加入欧盟的态度,但欧盟更希望有一个完整的乌克兰。据悉,欧盟之所以曾经向亚努科维奇抛出橄榄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来自东乌克兰,欧盟希望他为欧盟拉入一个新的成员——完整的乌克兰,试图改变东乌克兰“亲俄”的倾向。

对乌克兰的长期巨额经援,欧盟并未表示肯定,而是需要从长计议,究其根本原因,可以看出乌克兰自身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甚至可以用糟糕一词来形容,而欧盟本身的经济增长也有限,所以无法承诺长期援助。与此同时,亲欧的反对派力量呈现的是日益增强的趋势,或许使乌克兰回归欧盟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区别。

而俄罗斯也懂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5

关键词:普京;实用主义;外交;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85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1(2009)04-0067-04

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的外交一直遵循的是灵活务实,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方针,在与西方的外交关系中基本上处于守势状态。2007年前后,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能源竞争力加强以及国际局势新变化,俄罗斯对其外交战略也做了重大修订。从普京总统2008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政策问题会议上的发言和2007年公布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论》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外交战略的新变化,呈现出攻势外交的态势。

一、俄罗斯的国际定位

普京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说:“尽管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远非所有人都放弃了陈旧的集团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在当今世界,“军备竞赛在加速,它已上升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有可能出现多种所谓破坏稳定的武器”。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普京强调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他说:“‘冷战’结束后,有人提出的单极世界并未出现”,“世界新的发展中心的经济潜力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并将加强多极化趋势”。俄罗斯对国家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6月27日,普京在俄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最近几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内在潜力和国际地位。“俄罗斯应当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负起与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适应的责任”:不要仅限于参与“全球议事日程”中的事务,还要为制定这一日程作出实际贡献。这实际上已经认定了俄罗斯是一个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2004年3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写道:“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的俄罗斯使一些人感到害怕――经历了几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稳步增长后,俄罗斯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论》中也指出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灭了,并强调“强大和更加自信的俄罗斯已成为世界上积极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俄罗斯战略目标的定位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但是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和传统安全利益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2003年俄罗斯的政策已经开始出现调整,在10月颁布的《俄罗斯军事学说》中,俄罗斯强调将根据多边或双边军事协定保护其同盟国,这是继同年5月普京做国情咨文讲话后,俄罗斯再次申明独联体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在《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想要什么?》一文中,拉夫罗夫再一次强调了俄罗斯的利益要求:原苏联地区是俄罗斯“重大利益”所在,与俄罗斯息息相关。俄罗斯需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他指责北约东扩和波罗的海三国及斯洛文尼亚加入《欧洲常规力量条约》对俄罗斯造成威胁。《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论》中写道:“显然,俄罗斯完全可以在自己目前的边界之内生存下去,但是,俄罗斯必须作为一个态度积极的世界大国,必须在切合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这一基础上就各种迫切的国际问题采取主动的政策。”这就是说,俄罗斯将依靠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来维护国家利益。

三、俄罗斯的具体外交战略

独联体“”之后,普京的实用主义大国外交进入了新的攻势阶段,其主要标志是:(1)普京总统在慕尼黑安全政策问题会议上的发言。普京公开指责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并警告说,美国的危险政策将对俄罗斯继续融入西方造成威胁。普京的讲话一方面表明,俄罗斯不容许本国的和安全受到威胁和破坏;另一方面,普京在向欧洲表明,俄罗斯在努力捍卫欧洲的价值观,而欧洲却迫于美国的政治压力并没能做到。因为普京的支持者不止一次地表明,和安全应归人西方价值观的行列中去。因此,普京的攻势外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抗型外交,或者是普里马科夫的大国遏制外交的回归,它是俄罗斯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安全的同时,在国内经济恢复和能源竞争力增强的前提下,巩固自己在西方市场地位的一种尝试。(2)俄罗斯外交部公布的《俄联邦对外政策概论》。在《概论》中,俄罗斯表明将积极参与国际关系,应对美国和其他忽视国际法的单边主义行为。同时,《概论》中并没有对抗美国的情绪流露,只是建议通过集体领导和多边外交来替代国际关系中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因此,普京外交战略追求的首要目标还是经济现代化,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俄罗斯与美国和欧洲国家既合作又斗争。“九――”事件之后,俄罗斯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更为牢固,双方在反恐问题以及防止核武器扩散等方面积极合作:双方共同敦促朝鲜和伊朗停止核试验;美国支持俄方在伊朗境外加工其所用核燃料的倡议;2006年12月,美国情报部门得知将在莫斯科地铁实施恐怖活动,及时告知俄罗斯权力机关。但是,美俄双方还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在伊朗问题上,俄罗斯不支持美国和欧洲国家所坚持的严厉制裁立场;在销售武器方面,俄罗斯继续加大在亚洲、拉丁美洲和近东国家的武器销售力度,其中包括被美国称做不友好的国家;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也被美国视做对其利益的威胁;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也引起美国的不安,如扩大国家股在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份额,减少西方公司的份额,提高周边国家的能源价格,控制基础设施等;同时,美国的一系列军事计划也引起了俄罗斯的不满,如美国在波兰、捷克等国家设置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支持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加入北约等。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称导弹防御系统是“对地区和全球安全产生极大影响的不稳定因素”。普京说:“我们已经提到北约曾给予我们的保证,今天这些保证已不再被遵守……当然,保障自己的安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的权利,我们对此毫无争议。但是为何一定要把军事设施向我国边界推进?”因此,普京声明将停止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义务。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普京又提出俄罗斯的武装力量必须做好战斗准备。但是,虽然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但两国不会重新回到冷战状态。正如前外长伊万诺夫所说:“俄罗斯和美国各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如果从另一方的立场来看,这种利益注定不会始终吻合,这是非常自然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不应将其戏剧化。”

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也充满矛盾,普京外交遵循的依然是合作与斗争并举的原则。一方

面,普京依然确认自己的欧洲价值观,在2005年5月致俄联邦会议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声明,俄罗斯认同欧洲大陆的价值观――自由、人权、公正和民主,“俄罗斯过去是,现在是,当然将来也将是最大的欧洲国家。经过欧洲文化锤炼而获得的自由、人权、公正和民主的理想数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社会明确的价值方向”。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另一方面,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如经济安全问题,欧盟的许多国家把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能源争端看做是对自身利益的威胁;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在前苏联地区以及双边争端中的作用问题,俄罗斯批评欧安会仅仅致力于推行西方式民主,并没有发挥其解决安全争端的职能。普京说:“我们希望欧安组织能履行自己直接的使命,在尊重、信任和透明的基础上同国家建立关系。”除此之外,普京在发展自由和民主的同时,还强调俄罗斯“将寻求一种符合本国历史和传统的民主”,“要让民主适应本国的特定条件,而且不能容忍他国利用民主问题谋求利益”。他认为,“如果缺乏自己的文化定位,盲目追随外国的死板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面貌……同时,文化与精神的独特性没有妨碍任何人去建设向世界开放的国家。”因此,“俄罗斯有权力自己决定发展民主的进程、条件和特点”,反对“用非法的手段”导致政治体系不稳定的企图。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等在坚持俄罗斯应该维护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资源的同时,阐释了“民主”和“经济”的思想。“民主”意味着俄罗斯不受外部干涉的政治发展权,而“经济”以由国家决定西方国家公司参与俄罗斯经济的条件为前提。

(二)在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关系上,俄罗斯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扩大了外交的力度在近东,除了制定大规模经济计划和销售武器给印度、伊朗等国家之外,俄罗斯还积极倡导与德黑兰谈判,通过把其核燃料运送到俄罗斯加工的方式消除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疑虑;积极推进巴勒斯坦大选中获胜的哈马斯与以色列的政治对话。在亚洲,东亚地区被俄罗斯看做最重要的利益所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积极参与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如俄罗斯积极参与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填补安全真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参加六方会谈解决朝鲜核危机;(2)在该地区积极争夺能源和武器市场,实现经济现代化。

(三)在独联体地区,俄罗斯强调“与近邻的关系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的最重要领域”,“这不仅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过去和必须保存我们人民之间的历史联系,而且还因为我们几个国家的未来在好多方面都取决于独联体的发展。我们在独联体是按不同的方式建立关系的,但是有一点是明显的,这个组织是使我们可以解决重大问题的平台,而如有需要的话,也是进行接触的平台”。为此,普京还强调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文明使命,“俄罗斯民族也应继续履行向欧亚大陆传播文明的使命。这个使命在于,让民主价值观加上民族利益起到丰富和加强我们的历史共同性的作用”。俄罗斯副外长维・特鲁布尼科夫明确表示:“美国在前苏联地区的存在最近几年明显加强,不仅在外高加索,也在中亚。这毕竟是我们的切身利益所在地区,这是我们的优先方向,因此,地区外大国在这里存在都不会令我们高兴。”从俄罗斯在南奥塞梯问题上对格鲁吉亚采取军事行动及事后对西方的强硬表态来看,俄罗斯已把地缘政治利益视为一种生死攸关的利益。为了这种利益,俄不惜采取战争行动,不怕与西方关系的恶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是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主要目的,其具体手段有:

1 提高能源价格。针对出口到独联体国家天然气价格偏低的问题,俄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逐步提高了天然气供应价格,不再给独联体国家提供“能源资助”,闹得沸沸扬扬的俄乌天然气之争就是一个明证。俄罗斯这样做的原因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把能源作为政治武器。这是“”之后,俄针对部分独联体国家挑战其在该地区优先地位的回应,如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拉夫罗夫外长曾指出,“形成新的全球影响与发展中心、更均衡地分配发展资源和自然财富的控制权,正在为多极世界秩序奠定物质基础”。“发展资源和自然财富的控制权是多极世界的物质基础”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俄已把能源作为权力的象征。同时,在《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论》中也强调,“能源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了”。二是经济现代化的需要。俄罗斯也提高了对其亲密伙伴白俄罗斯供气价格,甚至当国内有人指责普京破坏了“斯拉夫统一”,把白俄罗斯推到“敌对”西方的怀抱时,普京仍然坚持执行停止能源资助的政策。这说明普京的能源政策有经济方面的考虑。早在2001年2月,时任安全委员会秘书的谢尔盖・伊万诺夫就说过,“以前实行独联体一体化的代价过于高昂,俄罗斯应该放弃这个方案,发展‘实用’的双边关系。”对俄乌天然气争端,普京也做过解释:“最近15年,我们每年资助乌克兰经济的数额是30亿~50亿美元。”“每年我们都提出要(把供应独联体国家天然气的价格)调整到欧洲价格形成机制中去。”

2 以多种手段维护政治稳定。在该地区,针对不同国家,普京维护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在西部,俄罗斯和现政府合作,发展经济和政治关系,俄罗斯欢迎乌克兰2006年7月组成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并有意支持其维护国内稳定;对格鲁吉亚,俄罗斯则持强硬的态度,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在此之前,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就曾表示,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是一件重大“地缘政治事件”,为此,俄罗斯将“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在中亚地区,俄罗斯认为导致地区不稳定的因素是“海外极端主义分子势力”,因此它对当地政府持支持态度,例如在乌兹别克斯坦安延集骚乱事件中,俄罗斯坚决支持乌政府为平息骚乱所采取的举措,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该问题上对乌政府的刁难,安延集事件促使乌兹别克斯坦重新调整对外政策,与俄罗斯不断接近。同时,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俄罗斯还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总之,在政治上,俄罗斯利用能源优势,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巩固和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继续发展和伊朗及其他中东国家的友好关系,而后者不仅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系复杂,且有可能资助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来破坏俄罗斯的国家安全;车臣问题有所改观;在前苏地区,俄罗斯通过发展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高加索国家的平衡关系等手段巩固在该地区的影响。在经济上,俄罗斯灵活地利用国家的能源优势给自己带来了巨大收益。截至2007年7月底,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已达404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专为应对经济危机而设立的政府稳定基金亦猛增至1168.5亿美元。俄罗斯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更是达到空前的繁荣。2007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实现160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累计吸引外资1785亿美元,年增幅达39.5%。据知名咨询机构OCO Global 2008年3月4日在其年度报告中称,俄罗斯连续第五年成为欧洲国家中吸收外商投资和创造机会的领先国家。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在欧洲新创造的每100万个就业机会中,俄罗斯就占16%之多。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6

民航飞机突遇导弹袭击背后黑幕果然令人发指

诗云:

你争权来我争土,

地球不宁村民苦。

航班当靶秀射术,

三百条命成尸骨。

人们都说政治斗争很,很残酷,事实真是这样。看看马航空难事件后各国政治家们的表现,人们会不寒而栗。

又一架飞机失事

大家都记得,今年春节刚过不久,一架满载乘客的马航MH370航班,在从马来西亚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的空中突然失去联系,此后全世界努力寻找几个月也没见踪影。

人们都以为这是世界航空史上最大的灾难事件,却不知道更大的灾难在几个月后再次光顾马来西亚航空公司。7月17日晚,马航又一架波音航班MH17在乌克兰东部坠毁,机上298人全部遇难。

这次事件有可能把马航彻底摧毁。什么叫屋漏偏逢连夜雨?什么叫祸不单行?看看马航今年的倒霉事件,你就全明白了。但眼下,人们顾不上马航。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案?

如果马航飞机只是坠毁倒也罢了,那样的话,只能说明是飞机安全原因导致的偶发事件。但航班坠毁几个小时后,一条消息令全世界震惊:这架航班是被导弹击落的。

失事现场证明了这一结论。一架飞机在天上按自己的航线飞行,怎么就突然被导弹击中了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先看看这架航班上都有什么人。

在遇难者名单中,有108名研究艾滋病的专业人士,他们中有艾滋病防治专家、研究者及其部分家属,其中有几位还是世界级专家。他们既不是,也没有掌握足以威胁别人的情报和机密。相反,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有许多善举。此次,他们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赴澳参加世界艾滋病大会。

可以说,飞机上的乘客们从出生起,就一直远离战火,他们自己生存的国土上从来无战事。没想到,在一次旅行中,自己却被一枚与战争相关的导弹夺去了生命。在这架飞机上,共有80名儿童,3名婴儿。也就是说,他们还来不及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儿,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奇怪的是,这次飞机失事后,世界舆论关心的并不是那298条生命,而是把关注点一致地投向了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超级大国,看这两个大国如何相互指责,如何想把脏水泼到对方身上。

悲催的是,这场空难随后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让人觉得,人的生命在一场利益博弈中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一个小国公司的生死存亡也显得那么不值一提。

打嘴仗美俄互黑

飞机失事短短几个小时后,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就向西方媒体谈了他们的发现。这个发现说,这架飞机是被导弹击落的。又过了几个小时,乌克兰政府军公布了视频和电话录音说,这架飞机是乌克兰反政府武装在俄罗斯的支持下用山毛榉导弹击落的。

俄罗斯方面听到这话,并不愿意背黑锅,他们反击说,美国一向信口开河,并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就急于反俄。民间有人帮腔说,按美国的逻辑,911时袭击世贸大楼的飞机还是美国提供的呢!

俄罗斯之所以成为被指责的焦点,是因为西方媒体从乌克兰方面得到证据说,击毁飞机的是乌克兰反政府民兵武装。而这个武装是受俄罗斯支持的。

普京这个黑锅背得有点大,但好像也不是那么好摘清。

原因不光是这个导弹是俄罗斯生产,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拿西方媒体的话说,这位强势的俄罗斯领导人通过官方媒体支持了一场分裂狂热,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乌克兰的内乱。如果没有内乱,就没有乌克兰战争,也就没有马航飞机的失事。

逻辑上似乎是这么个道理。但是,俄罗斯完全可以反击说,如果不是西方和美国的支持,乌克兰也不会陷入今天的内乱。

一句话,在双方打的嘴仗里,乌克兰今天出现的乱局是谁造成的,谁就应该负责任。

事实上,在乌克兰乱局中,美国、欧洲和俄罗斯都扮演了不怎么光彩的角色,在一场对天然气和对意识形态的争夺中,美欧一直打着民主的旗号支持乌克兰离开俄罗斯的控制。而俄罗斯,当然不希望原来的铁杆盟友变成敌人。

这情形,就像两个人一起争夺一件瓷器,夺着夺着,瓷器掉在地上,碎了。于是,两个人相互指责是对方的责任,并不收拾残局。

咱们看看双方这嘴仗是怎么打的。

飞机失事几个小时后,美国CNN就报道说,副总统拜登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飞机是被导弹击落的。稍早前,美国一位高级官员还说,美国雷达监测到一台地对空导弹系统锁定了一架飞机,二次雷达在飞机坠毁前监测到热反应,但不能确定导弹来自何方。

3天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向普京隔空喊话。他说,俄罗斯及其总统普京有责任要求“分离主义分子”配合国际调查,否则的话,俄罗斯将付出重大代价。

美国这话的意思是,肯定是你俄罗斯导演了这幕惨剧,现在,最好别让你的人拿走黑匣子。否则的话,你就完了。乌克兰也公布了他们的证据,让人们看到,在坠机事件发生后,亲俄武装向俄运送导弹设施。

而俄罗斯似乎并不慌乱,他们也公布了“有图有真相”的资料,国防部公布了坠机当天飞机的卫星监控图像。图像显示,当天乌克兰政府军在顿涅茨克附近的多个山毛榉导弹营处于战斗值班状态,马航客机正在射程范围内。俄罗斯同时说,乌克兰公布的运送导弹图像是伪造的。

对奥巴马的隔空喊话,普京没有直接对质,而是打电话给几个国家的领导人说,真相调查清楚之前,你们先不要发表政治表态好吧?

从这几方面看,在事件发生后,美国方面气势更盛,认定是俄罗斯干的事儿。而俄罗斯方面,该还嘴还嘴,也不隐忍,意思是说,你说的,你的证据呢?

论制裁你来我往

这件事到目前为止还在调查中,但已经有了三个结果:

一是飞机黑匣子已交给马来西亚方面。在此之前,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个黑匣子的走向。因为惨案发生后,路透社第一时间报道说,亲俄武装分子抢走了黑匣子,他们可能对黑匣子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破坏,从而破坏整个惨案的调查进程。

按照国际规则,空难调查应该由空难发生地国家主导,由飞机生产国进行协助。也就是说,按照规则,这项空难应该由乌克兰与美国共同完成。

为了保证调查的公正性,马来西亚方面将黑匣子交给了遇难人员最多的荷兰,而荷兰方面对英国提出要求,希望他们用先进技术帮助破解。

在飞机惨案发生后,国际社会一直在注视着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举一动。西方社会评判说,如果俄罗斯阻挠整个调查的进程,普京将把自己逼入死胡同。因为,这不但表明俄罗斯导演了整个惨案的发生,还说明,普京是个十足的新纳粹。

在这种情况下,依普京的智商,还不至于糊涂到阻挠调查的程度,调查无非就是解密黑匣子,解密黑匣子无非还会得出被导弹击中的结论,至于谁打出的导弹,不是黑匣子能记录的。所以,不管是不是俄罗斯干的这事儿,背黑锅的是谁还真不一定。

第二个结果是,欧盟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新制裁名单上包括俄罗斯15人和18个机构,这些人中包括俄联邦安全局长、俄对外情报局长、俄安全会议秘书和车臣首脑卡德罗夫等人,他们面临资产冻结及旅行禁令。

与此同时,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强烈建议国际足联取消俄罗斯2018年世界杯的举办权。他认为,“在顿涅茨克空难发生后,再让俄罗斯举办世界性赛事,会显得这个世界是如此软弱”。说实话,英国副首相这话说得太早了些,调查结论还没有出来,也并没有确切证据说是俄罗斯击落了飞机,这时候剥夺俄罗斯的大赛主办权并没有道理。国际足联也听到了这句话,想了想,不做回应也不合适,于是就发了一条官方消息称,体育和政治无关,2018年世界杯主办地不会更改。

在这件事上,英国人显得特别沉不住气。这让全世界笑话说,看看,英国人果然是美国人的跟屁虫,奥巴马那里刚打个闪,这边就大雨倾盆了。

欧盟这轮制裁牵扯到车臣首脑卡德罗夫。拿到欧盟制裁名单,卡德罗夫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不高兴:他两天后也宣布了一个制裁名单,上面赫然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欧盟的现任领导人。他宣布冻结这些人的银行账户,并拒绝他们进入车臣共和国。

这正是:

大国博弈招数高,

你方狂傲我方骄。

万米高空闻惨叫,

凶手竟能躲逍遥。W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7

2月27日深夜,叶利钦时代的俄政府第一副总理、现自由派政客鲍里斯・涅姆佐夫身中数枪,倒在红场附近的莫斯科河大桥上。遇刺前,他刚刚接受电台访谈,为反对派集会预热。

涅姆佐夫一直强烈反对普京的对乌政策,而在乌克兰冲突双方后撤重型武器,东部危机稍有缓和的特殊背景下,他遇刺似乎表明这是一起带有政治目的的谋杀。

当下,独立民调机构最新的普京支持率高达86%,在这时发生这样谋杀案,让人注意到俄罗斯当前内政平稳、社会高度团结背后的隐忧。

普京2012年再度执政后,在总统大选前后还不可一世的反对派势力一再萎缩。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特别是克里米亚入俄和西方打响“制裁战”之后,俄罗斯社会一致对外,反对当局的声音渐渐消弭。

不过,作为反对派“人民自由党”的联合主席,涅姆佐夫仍不遗余力地组织集会、发表演说,抨击普京的对乌政策。

涅姆佐夫的律师瓦季姆・普罗霍罗夫在接受俄媒采访时透露,涅姆佐夫此前经常遭到攻击威胁,几个月前,社交网站上开始出现死亡威胁,当时就已报警,他认为,刺客的谋杀动机是带有政治性的。而涅姆佐夫本人不久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担心自己“因言被杀”。

和去年7月的马航MH-17空难一样,这一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凶案又给普京造成巨大压力。如果不把凶案查得水落石出,普京就难免遭到反对派和西方舆论的攻击;而内政隐患不除,俄罗斯政府在处理乌克兰问题上就难以施展拳脚。因此,调查涅姆佐夫案无疑是摆在普京面前的头等大事。

对于这起谋杀案,普京罕见地在第一时间表态,指出事件是“凶残的谋杀”,具有“雇凶杀人”的全部特征,带有极度挑衅的性质。另据俄总统新闻局消息,普京于当夜责成联邦调查委员会、内务部和安全局负责人组成专案组,随时向他汇报事件调查进展。

针对涅姆佐夫案的敏感性,普京的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28日对俄媒表示,涅姆佐夫反对受高度民意支持的领导层,又准备在俄罗斯国内因乌克兰危机异常情绪化的背景下组织集会,他在此时遭到谋杀,显然是挑衅行为。他同时强调,涅姆佐夫遇刺不可能损害普京的声誉,尽管他受到尊重,但对普京不构成任何政治威胁。

谁会从这起政治谋杀中获利?这个问题在事件调查清楚前很难解释清楚。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谢尔盖・涅韦罗夫在被记者问到相同问题时选择了回避,“犯罪就是犯罪,反人类的犯罪没有利害之分,”“我毫不怀疑案件会调查清楚,凶手会浮出水面。”

事实上,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去年2月基辅骚乱,以及去年7月的马航MH-17空难时会发现,它们和涅姆佐夫遇刺一样,看不出对当事任何一方有好处,同样,这些事件又都被俄方形容为“挑衅”。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篇8

俄罗斯的内政与外交、过去与现在在许多方面都与高加索连在一起。“田野小河旁,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这首前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中的插曲,想必中国人并不陌生。《圣经》中诺亚方舟的传说,神话中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还有马刀舞曲的旋律……然而,美好的一切如今仿佛与高加索不再有关。现实的高加索充满着血腥:来自车臣的武装分子在莫斯科劫飞机、炸地铁、炸汽车,在北奥塞梯的别斯兰劫学校;现实的高加索还到处剑拔弩张: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长期对峙、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的多年仇杀……高加索所发生的一切似乎正如莱蒙托夫的一句诗写得那样:“憎恨如同爱情绝无止境”。

高加索详解内高加索与外高加索

高加索地区得名于高加索山,但高加索的概念还要比这复杂。它北起俄罗斯南部顿河―――库马河一带的洼地,南抵中东的亚美尼亚高原和伊朗高原,西邻黑海,东至里海。其中既包括里海沿岸的低地,也有欧洲最高峰、海拔超过五千米的厄尔布鲁士山;既有可以生产茶叶和柑橘的黑海沿岸,也有终年积雪的高加索群峰。这里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多地震和温泉。高加索地区矿产和能源也很丰富,拥有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及金属矿产。

高加索地区一般可以分为外高加索和北高加索(或称内高加索)。北高加索属于俄罗斯,在今天是俄南方大区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民族矛盾最为集中、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北高加索又包括了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靠北的克拉斯诺达尔边区、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地势较低,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居民以信东正教为多;南部紧贴高加索山脉的卡拉恰伊―切尔卡什自治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共和国、北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和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群峰耸立、沟谷众多、关隘险要,几十个穆斯林山地民族在此定居。这里既有像车臣人和卡巴尔达人始终顽强抵抗俄罗斯的民族,也有像奥塞梯人那样的与俄罗斯中央政权较为友好的民族。所以,今天高加索地区的焦点,大部分都与北高加索民族有关。

外高加索指的是高加索三国―――以东正教文化为主的格鲁吉亚、传统的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以及信奉伊斯兰教、在民族和文化上与伊朗联系密切的阿塞拜疆。外高加索在历史上与黑海沿岸地区和中东联系紧密。相比较而言,外高加索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更多地集中在这三国(特别是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关系、各大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对这个地区的影响上面。

高加索是俄罗斯的南大门,可是,里外两面充满着忧患。

高加索三国文明碰撞的地方

高加索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文明碰撞的地方,但它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提到高加索的文化,大家就很容易想到国际象棋。彼得罗相、卡斯帕罗夫、奇布尔达尼泽、古丽叶里等著名棋手都来自外高加索三国。其实,国际象棋也恰好可以用来比喻高加索地区,文化中含着战斗的性格,厮杀中又带着历史的影子。

格鲁吉亚在高加索素以大国、强国著称,自8世纪起到19世纪一直有政权存在。其中,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尤为兴盛,其疆域扩展到了整个高加索。现代格鲁吉亚人与格外重视民族感情的其他高加索民族相比,国家感情显得更强。格鲁吉亚独立后,对少数民族分离倾向和对边界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警觉,也正好说明了这点。另一个值得格鲁吉亚人自豪的就是,格鲁吉亚政治名人辈出,如苏联时期的领袖斯大林、联共(布)政治局委员奥尔忠尼启则、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在国际舞台上,曾任北约司令的美国人沙利卡什维利就是格鲁吉亚裔。

在历史上,亚美尼亚面积比今天的外高加索三国中的任何一个都大,但是,亚美尼亚却很少有强大的时候,不是受别人统治,就是陷入分裂,强邻的争夺导致了亚美尼亚失去大面积土地,也影响了亚美尼亚人的性格。有一种带有总结性的说法认为,亚美尼亚是高加索的以色列。它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一战时受土耳其破坏,大量亚美尼亚人流离失所,在欧美国家形成了一支政治力量,这与当年的犹太人有相似之处;第二,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宗教感极强,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关系也因此至今不易调解,这也有些像以色列在中东的状况,只不过背后有美国撑腰的以色列处境远比亚美尼亚好罢了。

北高加索和阿塞拜疆在历史文化上也许不如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辉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阿塞拜疆和北高加索各山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但它们族系上和土耳其、伊朗、中亚各国一样,属于突厥人和波斯人。他们泛伊斯兰感情相对阿拉伯人要弱一些,维系社会的主要方式是乡土观念和家族、村社组织,政治目标也是以建立民族国家为主。

高加索各穆斯林民族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集合,有的民族属于逊尼派、也有的属于什叶派;有的以牧业为主,有的从事农业。这些穆斯林民族大都在山间居住,家族组织下社区较多,历史上很少互相统属,也鲜有政权出现。直到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大军占领北高加索时,达吉斯坦人沙米尔联合达吉斯坦各族与车臣等民族发动起义,方才提出北高加索建立穆斯林政权的设想。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蜕化成了一些车臣反政府武装分子叫嚣的“建立伊斯兰帝国”。

高加索仇杀危险的火山

高加索有“巴别(《圣经》中的巴比伦,是上帝让人类语言不统一的地方)”之称,尤其是北高加索。这里的语言文化宛如岩浆一样时刻交融碰撞,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火山爆发。

长期以来,高加索地区各民族间可以说是纷争频繁,像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印古什与奥塞梯之间、格鲁吉亚与阿布哈兹和阿扎尔之间、车臣人和俄罗斯人之间都是冲突不断。高加索地区的纷争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第一,中世纪宗教格局形成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使得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矛盾激化;第二,19世纪在俄罗斯征服高加索时,与俄罗斯“亲善”的奥塞梯人逐渐成了众矢之的,车臣等顽强抵抗的民族开始被俄罗斯大民族主义者“打入另册”;第三,今天高加索的边界问题基本上是苏联时期留下的。当时,苏联政府认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不分你我,因而作出了像把亚美尼亚人为主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划给阿塞拜疆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纳―卡冲突。斯大林在二战后的大流放政策也严重激化了矛盾。车臣、印古什、卡拉恰伊、卡巴尔达等“危险”民族不仅忍受了流离之苦,还要在返回故乡后接受奥塞梯人、达吉斯坦人和俄罗斯移民占据他们土地的事实,仇恨只能进一步加剧。今天车臣反政府武装的矛头往往对着他们被流放时的那些“受益者”,并不能算是巧合。另外,格鲁吉亚独立后的大民族主义倾向还导致了该国三大少数民族(阿扎尔、阿布哈兹、奥塞梯)的离心倾向。总而言之,在高加索,世界上各种民族冲突原因几乎快占全了。

本来,高加索地区资源丰富,而且这里是连接欧亚的战略要冲,既是俄罗斯通向中东乃至印度洋的咽喉,又是里海石油向西方外运的重要通道。经济发展应当说是有先天优势,但是,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外高加索自从独立之后,各国开始陷入互相攻击之中。同时由于内高加索的战祸,外高加索和俄罗斯的交通也受到极大破坏。在这种环境下,高加索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来说都比较落后。在外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直到今天也只有600~700美元;内高加索被民族问题牵累,有着比较好的基础的石油工业和冶金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滞。尤其是上个世纪这里历经过了南奥塞梯冲突(1990年12月~1992年6月)、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1992年8月~1993年9月)、奥塞梯-印古什冲突(1992年10月~11月)和两次车臣战争(1994~1996年、1999年),所以,内高加索地区各共和国不仅工业产值大幅度下降,而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大大地倒退。据记者报道,前不久发生人质惨案的印古什共和国首府纳兹兰市老百姓至今用的还是黑白电视,穷和战乱甚至已经成了高加索的代名词。

高加索“情怀” 理想与现实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西欧人和中东人所知的最高山脉就是高加索。也许是因为各民族都喜欢把自己的天堂设在与天相接的高处,高加索被许多民族视为神灵居所。《圣经》创世纪中写道:“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亚拉腊山就位于土耳其和亚美尼亚的交界处。对于古代希腊人,这里是冶炼业的诞生之地,因而希腊神话中两位懂得冶金的大神也都和高加索有关系,火神赫淮斯托斯的作坊就设在高加索,教给人类用火和冶炼的普罗米修斯也曾被关押在这里。在历史上,高加索出现过赫梯、亚述、乌拉尔图等古国,它们的文化直接影响了希腊和罗马。各种历史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高加索对西欧人有了一种认同感。目前北约千方百计拉拢高加索三国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这种心理相关联。

另一方面,西方拉拢高加索还有宗教上和战略利益上的考虑。亚美尼亚公元300年就立基督教为国教,是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格鲁吉亚也是在4世纪初接受基督教,传统上与东地中海联系密切,对西方也比较亲近。阿塞拜疆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并没有像原教旨主义者和拉登那样有“远大理想”,与远方的西欧基督教国家还是有很多的合作可能。不仅如此,它们都北邻俄罗斯,都受过沙皇俄国的侵略甚至征服,西方国家可以利用这一点抑制俄国。事实上,从近代俄土争霸开始,西方已经开始利用甚至支援他们。直到今天,西方国家仍在或明或暗地支持着诸如车臣叛军等反政府武装

对高加索,尤其是对北高加索地区更情有独钟的还是俄罗斯。

自俄罗斯18世纪大举进军高加索,“高加索”的价值开始在俄罗斯文化艺术中显露出来,其中尤以文学中典型。目睹了北高加索山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自由豪爽的性格,从普希金、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到叶塞宁和马雅可夫斯基,许多俄罗斯作家都具有一种“高加索情怀”:对自由和爱的渴望,对勇气和责任感的呼唤构成了一个被理想化的高加索。俄罗斯要抓住高加索,也有以这里为荣的意味。

但是,“高加索情怀”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比如,俄罗斯的作家即使同情高加索人民,也绝少正视高加索本土文化。俄罗斯文学中,高加索的传统形象几乎全是神秘的东方女子、骁勇的年轻骑手、峻岭中的古老修道院、悬崖上的阴郁石宫、外高加索古国的传说,以及俄罗斯文明和当地文化的冲突。苏联解体之后,高加索地区进入了多事之秋。在新一代作家的笔下,理想的高加索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如车臣战争、纳―卡冲突、莫斯科的高加索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现实话题,从这里我们更难看到对高加索地区文化的正确看待。这样的文化态度,不能不说是反映了俄罗斯人在高加索问题上一直存在的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的背后,就有着大俄罗斯主义的痕迹。

夹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俄罗斯难守的“南大门”

俄罗斯和西方在文化心理上对高加索地区采取不同态度,西方国家对高加索的整体态度是拉拢,而俄罗斯则时常采取强硬手段,这使得今日俄罗斯的“南大门”变得难守起来。

亚美尼亚似乎是俄罗斯在高加索最忠实的盟友,俄罗斯帮助亚美尼亚度过了与阿塞拜疆冲突的难关,亚美尼亚也签署了独联体所有的经济和军事协议,并允许俄罗斯在其领土上驻军。然而,这些更像是出于现实利益,而在内心深处,亚美尼亚人还是有着更深厚的亲西方传统,何况居住在美国和法国的亚美尼亚侨民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通过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也会对亚美尼亚的走向起重要作用。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联系其实还是不巩固的。

格鲁吉亚一直有大国心理和“大高加索”情结,自然难以容忍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特殊地位。加上这几年俄罗斯不断在车臣和南奥塞梯问题上向格鲁吉亚施压,格鲁吉亚更是向“西”越走越远。从2002年开始,格鲁吉亚就一再要求加入北约,在最近南奥塞梯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甚至还说出了号召车臣等高加索民族反抗俄罗斯的话。

阿塞拜疆倒谈不上同西方有过多大历史友谊,但里海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也成了美国和北约加紧争取阿塞拜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难看出,阿塞拜疆未来的政治倾向将会主要由今天的实际收益决定。

上一篇:不要再说你还爱我范文 下一篇:心醉希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