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三夏”

时间:2022-09-06 06:18:33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今年的粮食生产必将又是一个大丰收。农业的发展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如何在土地休养生息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展粮食新品种问题?如何发展生态农业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吃不愁,穿不愁,开着收割机去旅游。”收割机机手张大生一句“顺口溜”,逗笑了农业部韩长赋部长。

“咋个‘旅游’法?”韩长赋不解。“每年5月,开着收割机出远门,到四川、广西、广东、山东、黑龙江等十多个省市进行小麦、水稻、玉米跨区作业;一边作业,一边观光,见到了各地的大好风光,不是免费旅游吗?4个多月后回到家,大把大把的钱交给老婆,老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儿……”张大生侃侃而谈。

这是2010年6月1日在河南省遂平县石寨铺乡张楼村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上”的一幕。

从这一天开始,全国小麦主产区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战役就全面打响了。

丰收在望

“看到没,那两个装麦秸的就是余道荣两口子。”6月3日一大早,走在河南省正阳县兰青乡大余村的田间小路上,村支书张明良指着远处两个来回晃动的人影说。

余道荣是大余村第一个采用配方施肥种植小麦的科技示范户,别看老余50多岁了,搞起科学种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我这2亩半刚刚收完的小麦是衡观35,低洼地,水淹重,成熟早,收下的麦子在院子里晾着呢,产量过千斤。”在老余家的10亩小麦配方施肥试验田,微风吹过,泛黄的麦穗卷起麦浪,呼啦啦直响。

2007年秋,正阳在全县推行土壤肥力测试项目,而后根据各户地力,建议配方施肥耕种。当初村民们大都不相信,测是测了,只有老余率先实行了配方施肥。

“第二年收小麦,我的麦子第一次超千斤,有的人服了。”老余摘下草帽,用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满脸的汗水。

“到了去年,老余的18亩小麦打了2万多斤,全村的人都来参观。”张明良接过话茬儿兴奋地说。

说话间,远在广州打工的大儿子打来电话,问今年小麦的收成,“县里专家给咱测产了,跟往年比,一亩地多打两袋没问题!”老余对着手机大声说。

不仅是老余家看到了大丰收的希望,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丰收的喜悦也渐渐逼近。

6月6日,河南省科技厅在方城县“郑麦366”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组织了实打验收。验收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国家小麦工程中心尹钧教授宣布,该品种创造了688.7公斤的优质强筋小麦亩产新纪录。

尹钧教授介绍,河南省南部麦区整体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如豫北,去年河南省大旱,“郑麦366”仍在这里创造了亩产652.5公斤的高产纪录,今年在小麦普遍遭受低温危害、南部地区发生较大病虫害的情况下再次取得突破,充分证明“郑麦366”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据了解,“郑麦366”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持选育,是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核心品种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品种,也是河南省新一代小麦的主导品种和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品种,目前已在全省推广800多万亩。这800万亩就是丰收的保证。

“双赢”账

“根据农调队的单产样本测算,今年社管麦田亩均产量可达530公斤,比去年增加了15公斤!”6月7日,在河南省长葛市联发粮食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该社经理李海栓抚摸着路边黄灿灿、沉甸甸的麦穗喜滋滋地说。

“虽然今年由于天气的原因,每亩多支出了26元的浇水、植保费用,但细算增产和社会效益账,收入还是比往年多。”李海栓说,仅亩均增产就抵消了多支出的费用,加上社管麦田年年增产的效益吸引,今年新入社农户的土地保守说可新增2000亩,明年社里又会增加五六十万元的管理收入。

2008年,常年经营企业的农民李海栓回到董村镇李河口村创办了长葛市联发粮食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三种方式:为农户有偿提供农资供应、机械耕作、病害防治、农田灌溉、技术服务、粮食销售“六统一”服务,自主管理和销售;农户每年预交600元土地托管费,合作社代为全程耕作,收获时把粮食送到农户家中;合作社承担管理过程和费用,农户每年按入社土地收益的40%进行分红,在李河口及周边村“揽下”了2700亩的入社土地,2009年入社土地的亩产就比其他农户增加了6%~10%。

“这其实是合作社和农民双赢的一种经营模式,社里除对社员提供优惠的有偿服务外,每亩托管经营收入可达300元,而农户也能各取所需,达到收益最大化。”李海栓说。

“土地入社是一举多得。”在武汉做生意的社员李发轩说,“由于全家在外做生意,原来种地靠天吃饭,既操心,又受累,现在4.2亩土地入社后,既能专心做生意,每年还能得到1200元的土地分红。”

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粮食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双赢的此种模式或许值得全国借鉴。

坚强后盾

“电力抢修车招手即停,故障不解决绝不收工。”5月31日,在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李邵村,10余名电力施工队员打井、立杆、更换变压器、安装计量箱,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为备战“三夏”,巩义市电业局抽调骨干力量组成的38支电力“三农”服务队奔赴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电力保障服务。针对“三夏”麦场多、临时用电户多等情况,为确保农村麦收期间麦场安全、严防人身触电和火灾事故的发生,该局“三农”服务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对麦场用电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用电因素,坚决制止私拉乱接及违章用电,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不仅电力部门为“三夏”送来了电力支持,石化部门也为收割机送来了成品油。

“今天过来就加上油了。不用等,真方便!”6月4日,来自河北的“麦客”万章海高兴地说。

“‘三夏’来临,我公司积极开展了‘质优量足支援三夏保丰收,贴心服务惠农支农铸品牌’保供主题活动,打开两条通道,为‘三夏’提供便捷服务。”中石化南阳石油分公司总经理刘言说。

中石化南阳石油分公司开通“输油通道”,确保油量足价格优。组织了200名青年志愿者成立送油小分队,深入到麦收面积大、远离加油站的收割现场,保证收割机械及时加到油品。打造“绿色通道”,营造便捷的作业环境。该公司将在国省道、郊区、农村设立103座“三夏农机专供站”,打造畅通的农机加油绿色通道;对进入河南的收割机张贴“中国石化‘三夏’河南保供通行证”,在河南境内享受优惠供应和延伸服务项目。

各个部门都在为“三夏”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更特别的是河南省沈丘县的“农业蓝领”。

“儿子和儿媳在外地打工,我家要收麦时,给‘农业蓝领’打声招呼,他们就领着收割机,带着运输车赶过来了。几亩地没用多大一会儿工夫就收打结束了。”6月7日上午,沈丘县周营乡农民赵广智笑眯眯地说,是“农业蓝领”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日益增多,沈丘县周营乡每年务工经商的农民达8000人之多。周营乡一些留守在家的农民瞅准这一商机,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类“三夏”农业蓝领服务队,提供收种劳务服务获取报酬。

这些“三夏”农业蓝领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不仅受到了当地在外务工的农民和种养大户的欢迎,而且也有不错的经济收入。

各式的服务为“三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颗粒归仓”提供了保证。

变“废”为“宝”

瞅着大车小车麦秸运来,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霍庄村村民霍傲别说有多高兴,作为当地最大的秸秆经纪人,他一“发号施令”,占地20多亩的秸秆存储场很快就堆成“大山小山”。

如今在上蔡县,吹响“集秸”号的秸秆经纪人越来越多。

90多个秸秆存储场竞相提价,每公斤麦秸的价格从原先的0.18元“炒”到0.26元,600多名秸秆经纪人展开大规模“圈地运动”。人们不禁要问,全县100多万亩小麦产生的秸秆用到哪里去了呢?

以前,用地锅做饭烟熏火燎;如今,秸秆制成了“煤”,做饭方便、卫生了很多。这一“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者名叫相国松,是上蔡县杨集镇相湾村人。他在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看到农村的秸秆乱堆乱放污染环境时,萌生了把秸秆制成“煤”的想法。历时一年半,经过数百次试验,2006年初,秸秆蜂窝“煤”终于研制成功,不仅解决了当地秸秆焚烧的难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还为当地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

秸秆不仅可以制煤,还可以做成“自热毯”。无量寺乡五道庙村农民陈富春看着温棚里越长越大的西瓜,眉开眼笑。去年,他3亩西瓜共卖了2万多元,“按今年的行情,卖3万元不是没有可能的。”陈富春说。

他的西瓜,个大、味美、价钱高,原因就是他利用“秸秆还田”技术给瓜苗铺上了“自热毯”。今年,上蔡县在全县3000多个温棚推广陈富春的“自热毯”技术;一些精明养殖户将这一技术推广到养殖业中,让猪、牛、羊也睡上了“自热毯”。所谓的“自热毯”,就是由秸秆、麦糠和微生物菌种堆成的0.8米高的培养基,此法提升室温,降低牲畜体能消耗。

而以党店镇东赵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为代表的10多家秸秆家具生产厂,通过特种技术把各类秸秆压缩成门、窗、桌、椅等,经国家相关部门检测,具有高硬度、高韧度和防潮防火性能。

看似无用的秸秆,在这里变成了能发财致富的“宝贝”。?

麦收“三变”

如今麦收,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变化一:割麦这件“最累人的农活”,交给收割机来干!

6月1日下午,河南省泌阳县板桥镇水田村的关天文老汉,收到了远在东莞打工的儿子关振宇寄来的2000元钱汇款单。儿子几天前打电话,说今年麦收不回老家,寄回的2000元钱足够支付家里6亩小麦的机收费用。

像关振宇这样的年轻农民,比比皆是;麦收前夕,邮政汇款量骤增,大都是80后的外出务工农民给家里寄收割机割麦钱。

关天文老汉感慨,当农民,一年四季“最累人的农活”就是手攥镰把子背烤“火鏊子”(太阳)割麦;而如今,掏钱让收割机来干,享福多了。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说,现如今,我国70后、80后的年青一代农民,绝大多数都在践行着“把割麦这件‘最累人的农活’交给收割机来干”这一做法,麦收机械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变化二:“麦客”跨区作业,让收麦变成五到七天就能完成的简单事情!

“啥叫‘麦客’?传统定义是‘麦收季节受雇为人收麦或干其他活儿的短工。’而如今的麦客,指的是开着大型机械,为麦农收打麦子挣割麦钱的人。”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综合处处长李斯华说,现代“麦客”的出现,使小麦收获变成了五到七天就能“搞定”的简单事情。

驻马店农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去年麦收,3万多台收割机驰骋在驻马店大地,驻马店仅用了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1000万亩小麦的收割任务。与手持镰刀收割相比,机收降低粮食损失5%~8%,减少小麦损失约4亿斤!

变化三:传统的“三夏”正在悄悄演变,向“两夏”过渡!

“‘三夏’,指的是夏收、夏种和夏管;跨区机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坦言: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推行“小麦联合收割――秸秆机械打捆――粮草运输――玉米机播”等“一条龙”方式,抢天夺时抢收抢种,发挥农机各作业环节的集成优势,夏收夏种同时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在实践中已变成了“两夏”(夏收种、夏管)。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今年的粮食生产必将又是一个大丰收。农业的发展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如何在土地休养生息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展粮食新品种问题?如何发展生态农业问题……

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些问题将更加地突出。

上一篇:校园安全防范是一场持久战 下一篇:花季之殇,社会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