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并重 第8期

时间:2022-09-06 06:14:55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及时出台了支持灾后重建的特殊政策。从土地整理的角度看,国土资源部的特殊支持政策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灾后重建村镇选址,明确了优先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策略,确实无法完全避让的,必须安排防治工程;二是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出了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适度撤并自然村落,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三是调查耕地、村镇损毁情况,评价灾毁程度,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土地整理规划,提出土地整理复垦重大项目;四是选择严重受灾的村镇作为典型地区,研究灾毁土地的恢复、整理与再利用技术、规划设计方法及相关标准。

重建中应把握的原则

从长计议的原则。土地整理是涉及灾区发展全局和长远生计的基础性工程,是面工程,不是点、线工程,不能用抢险、应急的原则指导建设。在基本完成重灾区应急恢复工程建设后,要抓好深入细致的灾情调查评价和重建规划设计,从支持和保障受灾群众长远生计的原则出发,搞好各项土地整理工程建设。

因灾制宜的原则。从川甘陕地震所造成损毁的基本情况看,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四川严重受灾区土地整理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作出全面恢复重建的计划安排;重灾区土地整理重点是村镇居民点整理:甘肃陇南灾区农村住宅倒塌严重,农村社区重建是重点。农村社区重建、农业基础设施重建和基本农田整理,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出发,不能简单地搞低标准功能恢复。

节约用地的原则。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地震灾区的城乡建设的基本目标。土地整理工作要服务于这个目标,实行城乡统筹、集约利用、适当集中、规模发展、功能混合的重建土地利用战略,采取新建、恢复、保护、整理的综合重建的思路,采取土地混合用途、紧凑建筑设计、保护空间与环境,建设紧凑村镇的方针,做到用地高度集约、整体统一、功能复合、使用均衡、空间连续,解决好地震灾区城乡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的用地粗放、低效、布局混乱问题。

防治并重的原则。汶川8.0级地震后不久,日本发生了7.2级地震,两个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失是不成比例的。其中道理是什么?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的城乡发展、经济建设格局已经比较好地反映了其与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震后重建要切实贯彻防治并重的原则,把适应自然放在重要位置。抓住机遇,调整人口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使之适应自然资源和环境分布规律;在自然资源环境及其严峻的条件下,要发挥土地整理的土地布局重塑功能,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拓展生存空间。这应该成为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方向。

实施四项土地整理工程

――与基础设施重建相配套的土地整理工程。基础设施重建将打破原有的土地利用格局,骨干线性工程会重新切割土地利用网络,原来连接比较顺畅统一的村庄、水路、道路关系被打破。骨干线性工程建设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应该服从其建设需要。但是,骨干线性工程要与土地整理工程同步规划,骨干线性工程应尽可能地为土地整理工程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农村社区重建工程。农村居民点重建工程应该优先设计、实施。应根据受灾程度,实施不同的重建计划,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能够迁转的居民点应该下决心转移,必须重建的居民点,要切实考察地质条件,做好避灾防灾基础工作。重建居民点,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妥善安排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增加农村公益设施,切实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灾区基本农田重建,首先要避让地质灾害,确保基本农田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其次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不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此外,还要顾及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构建,发展效率农业。基本农田建设区选址要实事求是,争取集中连片,有一定规模,不能搞小片耕地开发。人口资源矛盾突出的地方要考虑移民。

――市地土地整理工程。重灾县、局部重灾区域可以考虑按照现代城市建设要求,重新安排土地利用,抓住机遇妥善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把坏事变成好事。根据国际经验,市地土地整理工程按照土地利用小区集中规划、统一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抓住关键环节

――调查评价环节。灾区地籍资料严重损毁,即使少数有地籍资料的地方,由于土地变形也难以有效使用,土地整理工作要使用大比例尺地图,要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土地整理的调查评价工作。可以考虑,按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项目两个层次组织实施调查评价工作。对整个灾区,可采用1:5万~1:10万的比例进行土地调查和适宜性评价,服务于灾区土地利用方向的制定与宏观布局;对土地整理项目区,可采用1:1万甚至更大一些的比例尺对灾区的土地损毁、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特征、造成的危害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为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土地灾毁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灾毁土地的现状评价,主要从灾区损毁土地的类型、数量、空间布局和损毁程度等方面对灾毁土地进行全面的评估;二是土地发生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评价,即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特征、形成条件,结合灾区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基本情况,对灾区土地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三是灾毁土地适宜性评价,即在土地灾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方式的确立与土地治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规划设计环节。农地治理与农业生产力重建是灾区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地震对农地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如出现耕地压占、地形变化及水利设施破坏等现象,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灾后农用地整理,要从技术、政策、经济、法规及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系统筹划。一要搞好灾后农用地整理分区,按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统一安排灾区农地治理的各项工作。二要合理确定农用地整理标准,根据灾毁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灾区农地治理标准设定为恢复或高于灾前水平、部分恢复灾前水平以及建成新土地利用类型等。对于无法恢复灾前水平的农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应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及利用强度。三要明确农用地整理任务,突出抓好整理工程、权属调整。四要落实农用地整理资金,对于整合多个资金渠道的项目,必须明晰工程任务和资金的匹配,确保灾后重建资金发挥应有效用。

――实施管理环节。土地整理工作是区域土地利用重新组织和安排,是面工程。在组织实施上涉及多层次、多部门、多工程门类、多资金来源,工作量庞大、具体、繁杂,必须精心设计实施方案。由于设计的不完备性,应该允许一线工作人员依据工程建设实际需要和群众意愿作出实事求是的调整。同时,要组织好土地整理专门机构的靠前指挥和对口援助。区别重灾区、灾区和地灾影响区的土地整理需求调查评价工作,选择典型地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迅速制订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和组织实施方案,避免出现大批重建资金到达后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确保灾民合理意愿的实现和资金安全、技术措施得当。

――受灾群众参与环节。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要征求群众意见,工程实施方案要落实公示制度,土地权属调整要以遵从群众意愿和符合法律规定为最高指针。

上一篇:土地用权“分层设置”破题 下一篇:“二调”不可忽视权属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