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

时间:2022-09-06 03:55:56

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

摘要:“人肉搜索”时而魔鬼时而天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博客、论坛等言论集散地“把关人”作用弱化甚至缺失导致了人肉搜索善恶难辨。文章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把关意识”这一概念,只有网络编辑、传统媒体、广大网民都建立“把关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暴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人肉搜索;把关人;把关意识;网络传播

2008年的愚人节,品牌价值排名全球第一的“谷歌”用幽默的口吻提出了一个让人好奇的概念“人肉搜索”。其实在“人肉搜索”概念提出之前,互联网上亦不乏符合“人肉搜索”概念的诸多事件。这些事件从网上蔓延到现实世界中,如同涨潮前的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冲击着社会的法律范畴、冲击着网络的道德底线。

一、“人肉搜索”带来的冲击

2001年网络爆出微软女代言“陈自瑶事件”,“人肉搜索”开始小试牛刀。经过近5年的积淀,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正式将“人肉搜索”推到了风口浪尖。自此,“人肉搜索”引发的话题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谈资,无论是“钱军打人”、“死亡博客”,还是“很黄很暴力”、“华南虎照事件”都无一遗漏地被大众传媒报道,被传播学界探讨。人们开始争论潘多拉魔盒里跑出来的“人肉搜索”是天使还是魔鬼?当然,随着网络社区管理机制的日渐完善,随着网友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人肉搜索似乎也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2008年的“5・12”四川大地震事件中,以“谷歌”为代表,包括天涯来吧、百渡贴吧、搜搜搜吧、新浪和网易等网站的数千个相关网页,紧急启动的专项搜索引擎――“寻找灾区的亲人”彰显出“人肉搜索”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人肉搜索”在揪出“李冬梅”这类借“爱心捐助”发国难财者以及“Die豹”、“辽宁女”这类全无爱心的失人性者时“井喷式”地应用也受到了各方赞誉。难怪传播学者周培勤说,网络和“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和透明,信息更加公开,而这些反过来也培养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但就当有些学者认为“网友不惜成本地搜人、骂人,背后必定有它并不无聊的原因,人性深处最终追求的还是心灵的幸福、与他人关系的和谐……”时,一轮新的“人肉搜索”“香香”事件又开始了。2008年6月16日,一ID为“香香儿1986”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出一篇名为《我就喜欢做二奶,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好啊!》的帖子,炫耀其成为当地某高官“二奶”后的种种好处。随后有网友“wangluoisliliang”在同一论坛抛出“人肉搜索”帖《香香儿1986照片,欢迎提供线索》并附照片,指出成都人“静儿”就是“香香”。自此,大量网友开始对“静儿”进行“人肉搜索”,不但公布其本人的生活照片、住址、手机号码等一系列隐私信息,而且其家人的信息包括她四岁儿子的照片都被公布到了网上。“静儿”不再安静,大量的骚扰电话及谩骂侮辱从网络闯入了现实生活。“静儿”感觉正常生活崩溃了,终于在2008年7月4日找到律师,开始申请法律援助,想通过法律途径找到对自己进行恶搞的人。虽然这件事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肉搜索”仿佛回到了几年前的“铜须门”,再次成了不懂人事的疯子,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二、“人肉搜索”缘何善恶难辨

一边是“香香”事件中“静儿”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边是“最美打工妹”的甜美微笑和“最美志愿者”的爱心救助。互联网上的“人肉搜索”缘何如此善恶难辨不易把握呢?

“人肉搜索”关注的话题或者事件多发生在论坛、博客或者播客等原创内容区域。而这些区域中信息“把关人”作用弱化甚至出现缺失现象是造成“人肉搜索”时而天使时而魔鬼的主要原因。

“把关人”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经由传播学者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的。这个概念主要用来说明在大众传播领域,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把关人”在决定着信息的重点所在,掌握着解释信息的权利,决定信息是否最终流向读者,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传统媒介中的信息经过记者、编辑层层把关,呈现在受众面前时,显得相对理性。而网络传播中的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更趋感性,属于网民的自然流露,人们可以以匿名状态发泄内心深处的种种原始情感。所以当一条信息刚刚出现在互联网上时,网络编辑、“斑竹”等“把关人”不会注意到它。而当这条信息成为了“人肉搜索”的“猎物”被数目庞大的网民追捕时,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无论出于技术问题还是商业目的都不可能“把浮出水面的冰山再按回水里去”。造成网络尤其是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领域“把关人”弱化甚至缺失的原因是有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传播“传受合一”,权力分化难把关

在网络论坛或博客等传播领域,人人都可以上网传播信息,人人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信息。传统媒介中的传播者进行议程设置或者引导舆论的那种特权,在网络世界中荡然无存。受众变成了一种“泛受众”,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宿源,传播权力被大众分享。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其传播效果绝不亚于专业的大众媒介。面对这样的人际传播,网络媒体的把关力量大打折扣,变得微乎其微。

(二)网络资源海量、传速迅捷,弱化“把关人”作用

网络媒体从理论上能够承载无限多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世界各地。短短的1个工作日,网民可以在论坛上、社区里数以万计的帖子,这些帖子都游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希冀网络编辑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编辑后再呈现给众多网民是绝不可能的,而且也不符合互联网的开放、民主的精神实质。但是当1篇帖子引发“人肉搜索”,相关信息以雪崩般排山倒海的速度在网络世界中风驰电掣时,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再想力挽狂澜就真如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啦!“中国最美打工妹”引发的“人肉搜索”,使一名普通打工妹红遍全球网络,仅用6天。2008年3月初,美国视频网Youtube上了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虐杀小狗的视频,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已经有约15万人观看了这段视频并发表了4000多条评论。

(三)法律空白、技术失灵,“把关人”无所依凭

网络发展过快,网络立法滞后这是个普遍的国际难题。对于“人肉搜索”侵权的案件,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判定标准和法律界定。网络推行实名制尚存较大争议。网络匿名表达本是以个人隐私信息得到最充分的保护为前提,以实现人人平等、自由、民主地沟通为目的。但是网民利用“人肉搜索”这一利刃,却造成了强势话语权力对弱势话语权力的剥夺,以集体语言暴力制造了某种不平等。肇事者可以躲在大量匿名网民之中任意散布别人隐私,法律却无能为力。一旦发生侵权、违法行为,责任只能由论坛管理员、网站开办者来承担,发帖者很难被追究。在网络中,受众可以用技术手段轻松地避开网络运营商采取的“关键词”禁制的网络信息监管办法。而且一旦“人肉搜索”形成规模后,即使网络编辑删除了本网站论坛中的相关信息,网民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到网络上留下的痕迹,网络“把关人”对于“人肉搜索”造成何种后果很难管控。

三、网络传播呼唤“把关意识”

我们对于“人肉搜索”的判断不能像是进行一场游戏,网络传播呼唤更为理性、规范、合理的游戏规则。无论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还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都应强化“把关意识”,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编辑更要讲政治,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切实做好“把关人”

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信息的相对自由,专业审查和审核程序相对宽松,网络舆论具有的个性化、言论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环境更为复杂、难度更大。但由于“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编辑必须将“把关”这一核心工作做好。要根据受众的需要、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体系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选择和编排。通过报道新闻及设置有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吸引受众参与到网络传播过程中,通过及时的新闻报道、网络互动交流和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网络民意进行整合,在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网站还应该对网络编辑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编辑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从业资质。只有具备更高文化素养、政治判断力、新闻敏感度的编辑参与到网络传播中来,才会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媒体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传统媒体也应对网络信息加强“把关意识”

过去是网络从传统媒体上转载内容,现在是很多传统媒体从网络中寻找话题。尤其是“人肉搜索”引发的话题,无一不吸引众多传统媒体跟进,传统媒体会凭借自身的优势扩大网络议题的传播范围,甚至使它们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长久地享有受众的注意,成为一时间占据报纸、广播、电视的热点新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整合传播有时会满足跳梁小丑的炒作心态,或者在大量批评的同时却扩大了被批评者的知名度,那么传统媒体就会失去民众长久以来对其形成的信任,严重破坏自身的权威性。所以传统媒体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把关意识”,对于那些充满了“色情”、“暴力”、“窥私”等字眼的“人肉搜索”事件,传统媒体要“慎报”甚至“不报”。

(三)提高全民媒介素养,培养网民的“把关意识”

网络的互动性模糊了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的界限,很多网民成为信息的原创或转发者,“人肉搜索”也正是依靠网民的这种传播力量而发展壮大。但是很多网民不具有媒介素养,缺乏“把关意识”,对信息的真实度不加判断,对传播信息造成的后果更不予考虑。这就造成了网络虚假信息泛滥、“人肉搜索”事件常常害人不浅的现状。人人都希望成为捍卫正义、维持秩序的“网络警察”,但是有没有想过“警察”是需要资质的,这资质就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但是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很落后,这与中国的媒介尤其是网络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网络传播呼唤“把关意识”尤其是呼唤网民的“把关意识”,如果网民能够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判断,能够对信息者的目的以及信息传播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够具有参与信息传播必备的诸如“保护隐私权”等法律知识,那么我们在应对网络暴力时就会显得更为从容,在担负责任的同时享有更多的传播自由,在更为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中更好地运用“人肉搜索”等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朝晖.透视“人肉搜索”的发展演变[J].传媒观察,2008(7).

2、白扬.人肉搜索:是“魔鬼”还是“天使”[J].民族论坛,2008(7).

3、蓝步华.把关网络传播[J].东南传播,2005(11).

4、.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5、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本文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把关意识”研究(项目编号:5029323702)。

(作者单位:张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张国荣,艺术学院文化管理系)

上一篇:试论知识产权保护与科研档案管理之关系 下一篇:红色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