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倪云林山水画中的造型意识

时间:2022-09-06 02:33:35

解读倪云林山水画中的造型意识

[摘要] 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作为传统文入画的代表人物,为文人画中崇尚逸气的典型代表,人们通常从笔墨的角度解读其作品,而忽视其造型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结构和造型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作品,并剖析其作品中笔墨与造型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造型;结构;笔墨

倪云林,名埏,字元镇,号云林,元四家之一,江苏无锡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由于元末社会动荡,中年散尽资财,浪迹江湖,所画山水多取材太湖湖滨小景,气象荒凉冷落,笔墨秀俏简雅,为文人画中崇尚逸气的典型代表,当时,江南人家以家中有无倪画标榜清浊。

倪云林论画言论中有句名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由于倪云林的地位名望,这句话常被人引用,甚至当作不讲造型的借口,殊不知中国古代画家多为文人,文人喜欢意气用事,举止言谈,爱标榜清高,以显示自己举重若轻、超然洒脱的风度。实际上我们看他的作品,并非像他说的那样,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上,恐怕没有人比他更讲究造型的了。另外,画家的性格中也有狡黠的一面,特别是在传统封闭武的教育背景下,文化信息的传播交流基本上是保守闭塞的,加上有些人读书不求甚解,望文生义。这句话也因此被很多人误解。由此也可看出,搞理论研究不能只作些寻章摘句的表面文章,关键要研究画家的艺术实践。

倪云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渔庄秋霁图》,画面采用三段式构图,近处是一土石结合的山冈,上面一丛秋天的枯树,中间大面积留白,远处是一抹平缓的丘阜,画面构图空灵简约,幽亭秀木、杳岑寄浦,一片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景象,由于其生动富有生活化的造型,即使不懂绘画的人也能领略其美感。画面的主体是近处山冈上的一丛枯树,这也是画面的最精彩之处,五棵树中包含了主次、疏密、阴阳、虚实等多种因素的对比,高低错落、参差有致。一组树有整体的态势,每棵树有每棵树的态势,树与树之间有顾盼,有俯仰、有照应。单株树的态势又完整的统一在整组树的大态势之中,使整组树的态势更加丰满、鲜活、生动。这组树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的构图原则,变化中有统一,对比中有协调。再看单株树的主干、分枝,小枝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修短合度、协调适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倪云林的树法代表了中国画中树的极致。石头较树的表现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所以,中国画对石头的表现有更高的要求。石头的表现也更能显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对造型概念理解的层次。倪云林山水画中对石头结构的表现也很到位。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不激不离”审美思想。技巧拙劣的画家在表现山石的结构上往往易出现板、刻、结的毛病,由于山石的结构交代的太具体,没有给观众留下想象发挥的余地。即使一些大画家有时也免不了出现画过头的毛病,倪云林对石头结构深入程度和比例关系的处理却很有节制,恰到好处,让人感觉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左看是一种形态,右看又是一种形态;整体造型效果,近看轻、薄、透,远看重、混、厚。因视角的不同,结构呈现一种多重性和多维性,给观众留下了发挥想象的空间。仔细的推究起来,产生这种效果有两个原因:其一,他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归纳形体,并把几种归纳方法交错使用,使整体造型呈现一种多维混成现象。其次他对结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握比较到位,一般来说区别代太多,结构容易猥琐板结,联系强调太过,结构容易松懈空洞,倪云林在处理山石的结构时,准确地把握了区别与联系之间的微妙平衡。唐代画家张彦远说过“画不患不了,而患了”。这句话不但适宜于画面整体效果的表现,同样适宜于局部结构的表达。

谈造型不能脱离笔墨,笔墨是造型的载体,在中国写意画中,不存在没有笔墨的造型,也不存在没有造型的笔墨。精彩的笔墨能更生动地表现造型,生动的造型依赖于精彩的笔墨。在高明的山水画家手中,水墨比白描更具表现力,行草比楷书更具表现力。当然,在材料不适当的情况下,笔墨和造型的表现是存在矛盾的。如采用现在上等的生宣纸,笔墨的效果更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造型则不易严谨;如用纯熟纸,造型易于严谨,笔墨则显板滞。所以说,材料因素是平衡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支点。一般来讲,每个画家在权衡笔墨和造型的关系时都有所侧重,或侧重于笔墨或侧重于造型,然后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材料,但也不排除因材施艺,由材料诱发创作动机的现象。成功的画家驾驭材料的能力较强,既能利用材料的特殊性能表现自己独特的造型观念,又能通过自己独特的造型把材料的潜质充分挖掘出来。倪云林也是位驾驭材料的高手,深知材料对造型和笔墨表现的重要性,他选择材料时考虑到造型和笔墨关系之间的微妙平衡,采用一种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的纸张,所以在他的山水画中,造型的效果很突出,但笔墨效果并未受到影响。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国画为了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地融合发展,一方面吸收外来思想,丰富自身的表现语汇,扩展自身的审美范畴。一方面运用现代观念过滤传统,通过对传统的重新解读提高自身的审美层次和深度。不管是旧瓶装新酒或是新瓶装旧酒探索,只有反映现代人的审美理念、融入时代特征的作品才能生存长久,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上一篇:生命的感动:像阿甘那样奔跑 下一篇:试论地方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队伍建设现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