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6 10:46:31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相对于传统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支架式教学通过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设计,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将比较复杂的写作任务加以分解,然后逐步构建概念框架,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英语写作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05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它作为重要的输出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佳体现。因此,写作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改进传统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现,支架式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模式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相互合作。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对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来的。根据其理论可以得知,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缩小该差距,挖掘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言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创造或改变最近发展区,而支架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

随后,布鲁纳等美国学者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对“支架”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一词来形象比喻这一教学方式。学习者被看作一座建筑,学习者的“学”是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一个必要的支架,支持学习者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建构搭建“支架”,而搭建“支架”则根据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确立。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让教学活动起到引导和支撑学生学习的作用。不仅仅是消极为了课堂讲授而讲授,而是确实地将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台阶提高到更高一级的台阶。同时,该理论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培养成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加工信息的主体,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引导、促成学生利用现有条件或能动的创设条件去建构知识。当然,这一现象不仅可以依靠教师和学生来完成,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即能力较强者和较弱者之间通过学习互动,也可以有效地搭建“支架”,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且课时紧,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将时间花在文章结构分析,讲解文章词汇等内容上,往往无暇顾及既耗时费力又不易见效的写作教学,导致写作教学成为精读教学的附庸,大多数是穿插在精读课之后的练习中来完成。因此,写作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并且随意性强。

其次,教师的应试倾向也很明显,只关注四、六级作文的主题和体裁,大多时候都是让学生对常考的体裁范文死记硬背而没有详尽的写作授课计划。写作教学难以做到循序渐进,写作练习也难以保证体裁丰富多样。

此外,大多数老师仍然遵循传统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讲授写作方法和技巧,继而分析写作范例;然后指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教师批改。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只关注最终的写作成果而忽视了写作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实践过程,忽视了该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搜集、分析和修改,使得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被动,缺乏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

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开辟了思路,并对写作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提供了指导。该教学模式力图改变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试图构建师生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借用支架式教学的五个重要环节,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做以下探索。

首先是搭建支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利用不同方式,如:启发式提问,开放式的讨论等,创设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为随后的写作搭建积极的心理支架和组织语言的支架。

其次是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即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继而引出写作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合适的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写作话题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授课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写作的问题情境中。

再次是独立探索。在明确写作任务之后,需要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进入初稿的写作。在这一步骤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写出简要提纲。

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经过独立的思考分析,每个学生对写作话题都有了一定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见解。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同伴组织与评价,继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建立相对完整的信息体系。借助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协商和思考的结果,共同解决各自在上一阶段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准备工作以着手进行完整的写作。

最后是效果评价。评价时要把写作成品与写作过程结合起来考虑,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多肯定进步,以加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除了进行正面评价外,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同样重要。可以挑选出各小组中分析较好的评价内容以及小组同伴的评议,进行点评,让学生们之间相互借鉴各自完成任务的好的做法和不好的地方,以启发学生的思路,达到集思广益、鼓励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沈红.“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外语写作教学策略[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张顺梅.大学英语写作课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张文,青海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

上一篇:现代高校图书馆兼职馆员模式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浅谈微格在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教学水平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