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个环节 营造有效课堂

时间:2022-09-06 10:15:21

抓好三个环节 营造有效课堂

工作至今,听过不少的讲座,观摩过不少的优秀课、示范课。特级教师、专家、骨干教师的课堂是那样的收放自如,扎实有效。常态下的语文课堂,也在“实”字上做着不懈的追求,就笔者所在的地区而言,由数年前的“洋思教学模式”到“杜郎口教学模式”再到活动单导学模式,一直在追寻着一条有效之路前进。

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全部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假如课堂教学没有效果,或者说效果不明显,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是成功。对于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更有效,笔者认为,抓好以下三个环节,普通教师也会营造好有效课堂。

一、抓好课前的预习环节,为有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习的作用不用赘述,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并不懂得如何预习,他们认为预习只是读读课文,按老师规定的遍数抄下生字词,或是完成教辅用书上的预习题。殊不知这并不能达到很好的预习效果。指导学生预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单元内容说明,阅读课文。阅读单元内容说明是为了在学习之前了解本单元的主线与重点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读单元各篇具体的课文,这样就会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一个总体上的印象和全面了解。这就有利于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是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这一点并非难事,难就难在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像遇到生字词,不是先问人而是先自己查阅,特别是那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能把模糊的印象永远留在脑中。对难写的,不必等老师布置,自己主动去抄上几遍,有不少学生喜欢在老师布置预习之后问老师:今天的词抄几遍?看似好学,看似主动完成作业,其实还是不会预习或预习习惯不好,笔者也遇到不少,对此一律回答为所有字词不论抄多少遍,自己觉得掌握了的可以少抄甚至不抄,难掌握的抄写不论几遍,弄会为止。

再次是要求学生思考并解决文后“探究・练习”和《语文作业本》上设计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预习,会使学生预习的目标更明确,思考更深入。解决不了的,学生印象会更深。当然,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在新学期开始之前买参考书,而这些参考书上大多有练习的答案,要注意防止为完成预习作业而去抄答案。要告诉学生的是对预习的评价不是看思考题回答得多正确,而是看有没有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其中,因为“学而不思则罔”。

较高层次的要求便是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笔记。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空白处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不一而足。但遗憾的是能这样做的学生还是相当少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布置硬性的作业。

对于古文的预习,可以布置学生在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好重要虚实词的学习准备。苏教版八下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很难懂的文章,课前我留给充足的时间布置学生这样一些预习作业:一是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及“序”这样一种文体;二是熟读课文,在不出错的情况下看谁读得时间更短;三是找出文中有“之、以、而、于、其”字的句子,找出本册书文言文中有“至、或、食、虽、夷”等字的句子;还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的归类。虽然预习花的时间较长,但在课上学习一词多义时师生都轻松多了,课堂效率反而高了。

预习有效了,我们的课堂当然更加有效,同时还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为有效课堂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课堂要想有效是不可能的。

教学目标不能唯教参而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目标。过高,学生会吃不了,迷惑而无所得;太低,学生会吃不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两者都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常见到教学目标中“读通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品读重点词句”等一些大空泛的表述,这样的目标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突出每节课特有的目标。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能看到、能量化的东西。如在确定《背影》一文的目标时就可以把前述目标改成“通读全文,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四次描写,试向其他同学推荐你最欣赏的一次描写”。“品读重点词句”这一目标可以确定为“品读父亲过月台时的六个动词,说出你自己的感悟”,像这样具体地表述出来的目标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三、以“问题”为抓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有效落到实处

传统的填灌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讲台上看着学生无精打采的样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讲吧心里不放心,讲吧学生又不听;学生听着教师抑扬顿挫却不感兴趣的讲解,听在耳边烦在心里,不少时候就把它当成了催眠曲。像这样单一的讲授课,有些易错问题往往要重复多遍,可学生还不一定能理解,在考试时还是被扣分,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要使课堂有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笔者认为相对有效或短时间能看到效果的还是要抓住“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运用正确的提问方式,注意解决问题之后的评价。

就问题本身而言,要有挑战性,设置的难度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因为这都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在此基础上,问题的设置还要尽可能灵活一些。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就不一样了。问题还应该富有启发性,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面向全体,注重分层提问。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与优等生的“二人转”,以免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产生思维惰性。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由学习较好地学生完成,难度不大的问题,要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力求学生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提问方式上应该先提问后点名回答。提出问题之后,用期望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看着每一个学生的眼睛,这不仅会促使每一个学生都集中注意力,准备回答,而且会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要杜绝惩罚式的提问,先故意点名没有认真听讲的同学,再问一个他回答不出的问题,答不出正好顺理成章罚站几分钟。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注重评价。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会让学生心凉了半截,积极性荡然无存;更有甚者,以为被点名的学生会答出而结果学生一时思维堵塞。答不出来,教师恨铁不成钢,怒从心头起,连坐也不让坐,这样的问题答不出就该站着。学生下次上课可能连手都不敢举了。像这样的评价要让我们的课堂有效,谁也不信。当然,对回答的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不对”等简单的一词两语,要在纠正中鼓励。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发火也没有用,不如给个台阶让他下,可能下次课上学生会把在上堂课中丢了的面子找回来。总之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乐趣。

对于教师来说,提问的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有效。说白了,不要问废话。比如说:“同学们,大家一起来回答好不好啊?”学生自然会应付一声“好”。像这样的废话一多,上课之有效从何谈起!

学习无限,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呢?我想,只要我们用“心”营造,我们的课堂肯定会有效起来!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见解 下一篇:“鱼之乐”之辩,到底谁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