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的“爱乐者”

时间:2022-09-06 10:05:08

公交车上的“爱乐者”

我家所在的小区门口,是某路公交车的终点站。一日出门办事,登上公交车后我便在两个小伙子的身后落座。两个年轻人二十岁上下,戴着眼镜,似学生模样。车还没有启动,两个人坐在那里侃侃而谈,十分投入。突然,一串串的音乐名词钻入我的耳朵,引起我职业性的注意。他俩从亨德尔、巴赫、维瓦尔第谈起,历数海顿、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贝多芬、柏辽兹、肖邦、李斯特、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瓦格纳、比才、柴科夫斯基、德彪西、格什温、勋伯格……几乎将西方音乐史上的著名音乐家一网打尽。他们纵论西方音乐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派时期、现代音乐时期的音乐风格。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在谈到某位作曲家时不仅能将其代表作品的音乐主题哼唱出来,甚至能将其中的精彩片段准确模唱。趁他们酣谈的间隙,我趋前问道:“你们是学音乐的吗?”“不是,我们是学理工的。”

我不禁愕然。

回家后想起此事,思绪万千。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社会学习音乐的热潮无疑标志着社会的进步,那么多孩子学习器乐演奏及声乐表演于素质教育是有益的。社会对于这样一种现象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像公交车上那两位学习理工的“爱乐者”那样,如果音乐不是他们的专业,那么,他们如此热爱音乐便是一种素质的养成。正如作家梁晓声先生所言:“‘人文’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有了这种素养的人,他的人生就是丰富多彩的;有了这种素养的人,音乐会帮助他的专业做得更出色。比如爱因斯坦与小提琴、李四光与小提琴、袁隆平与小提琴、钱学森与音乐都是科学与音乐结缘,有助于科学研究的范例。

进入21世纪,艺术回归生活世界,艺术回归人民大众是一种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学一点音乐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的,作为21 世纪的现代人需要有音乐这样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

反思当今的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热潮,应让更多的琴童成为全面发展的爱乐者,而不是死盯着孩子音乐考级考过了几级;也不必死盯着几首考级乐曲“单线”死练,而忽视了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必过于在意中考、高考加分的功利目的,而应使音乐成为根植于内心的必备的素养。

这,就是公交车上的“爱乐者”给我们的启迪。

上一篇:手风琴像一盏明灯照亮盲人的心 下一篇:汉诺威的音乐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