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钩沉话道德

时间:2022-09-06 09:30:20

端午钩沉话道德

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

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

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

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

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

――民谣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源流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实际上,端午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代。当时,是以干支纪日的。端,“始也”,所以端午最初指五月(午月)内第一个午日,即午月午日,所以端午又叫“重午”。 魏晋以后,数字纪日法成为主流趋势,端午于是定在夏历五月五日,于是端午又叫“重五”。

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仲夏五月,“长日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被视为恶月恶日。在这恶月恶日里,阴阳二气相争,瘟疫来临,五毒出现,亡灵也最容易现身,人类与其他生灵都处于生死各半或生死转化的状态。面对恶月恶日,先民有的只是恐惧;在恐惧中,种种禁忌和趋吉避凶举动产生了,并形成了一系列避恶习俗。所以,端午最初的意义就是避恶。避恶习俗不断被继承与创新,其中许多都流传下来。

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确立。人们过端午不再战战兢兢,开始视端午为“良节”“嘉辰”。南朝梁人王筠在《五日望采拾》一诗中就说:“长丝表良节, 命缕应嘉辰。”端午的节日氛围开始由神秘凝重走向轻松愉快,寻欢逐乐的游乐活动逐步出现,如赛龙舟、吃粽子、斗百草等。同时,端午节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新内容。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春秋时楚人,因其父兄为楚平王冤杀,奔吴,助吴伐楚,报了父兄之仇。阖庐死,夫差立,伍子胥助夫差破越,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进谏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最后竟怒而赐他宝剑自尽。相传伍子胥死后,尸体于五月五日被弃于江中,他化为了“潮神”。

纪念曹娥说 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主要是依据《会稽典录》的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曹娥因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了。

纪念勾践说 据传,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一举灭吴。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舟竞渡,以示纪念。

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忧国忧民,却遭迫害。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当屈原获悉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的信息后,仰天长叹不已,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跳入滚滚激流的汨罗江。这一天,正是五月五日。

各地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尽管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也都与纪念屈原巧妙地联系起来。

到了隋唐,端午节开始步入繁盛期;进入明清,端午节更是大普及。端午节不但汉族过,而且壮、布依、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也过;不但中国过,而且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家也过。不过节俗有些差异罢了。

端午符号

每一个节日都有其文化的支撑,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透过传统节日渗透的文化符号,有时候比内容还要重要”[1]。就像青少年可能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知者寥寥,但对踏青等符号感兴趣的人却不少。

端午节传统符号大致有三类。

(一)禳毒辟邪类符号

挂蒲艾

古人认为艾草、菖蒲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常用它们制作端午节的厌胜之物。我国有民谣曰:“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艾草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天师艾既有用艾草与百草缚成的,也有以泥塑成而以艾蒿为须、以蒜做拳的。艾人、天师艾要悬于门上。苏辙就有诗句:“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常萦尧母门。”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制成。菖蒲叶似剑,故称蒲剑,可单独插于门旁,也可与艾制品并用,尤以蒲剑配艾虎最为常见。

系端午索

古人还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辟邪的端午节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等。[2]从形制看,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3]端午索或佩于胸前, 或缀于臂上,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端午索可自用,也可赠人,古人就有“把合欢彩索,殷勤寄与”之句。

贴符图

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以“桃印”避恶之俗, 即以五色桃印为符,悬于门上以驱邪避恶。宋代及以后,天师符 大行其道。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就叫“天师符”。每逢端午节,道家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供民间贴在门嵋上辟邪。《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

饮药酒

作为端午节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午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张文潜词云:“菖蒲酒满劝人人,愿年年欢醉偎依。”端午饮雄黄酒,过去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端午节时饮雄黄酒现了原形的。

沐兰汤

古人认为兰汤沐浴,可以禳病驱邪,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要“蓄兰沐浴”。《楚辞》里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二)吊人祭神类符号

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粽子最初是民间普通食品,吃粽子也不独在端午。吃粽子最初是为了避瘟与免毒。到了晋代,端午吃粽子才成为全国习俗。当吃粽子成为端午习俗固定下来时,人们将吃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竞龙舟

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不过,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将划龙舟(竞渡)与屈原传说联系起来。《荆楚岁时记》说:“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隋唐以后,龙舟竞渡场面更为壮观。唐人张建封《竞渡歌》写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龙舟竞渡中还有祭神的活动。陆游就有“鼋鼓龙船共赛神”之句。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说:“龙船……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在汨罗江畔,在龙舟竞渡前,还要到屈子庙朝拜。而在少水或无水地区,人们则以木或竹制“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平地游走,驱灾祈福。

(三)社交游戏类符号

送扇

端午节古有互赠扇子的风俗。民间认为,扇子有辟邪的功效。唐宋以后,赠扇之风盛行。《红楼梦》中,贵妃贾元春给娘家人的端午节礼就包括宫扇。不但亲邻之间互赠扇子,而且先生给学生端午节的回礼,也用扇子。扇子还可以送给心上人,以便“相忆莫相忘”。

香囊、荷包也是端午节的常见赠物。

归宁

古人认为端午节为恶月恶日,这天诸事多需避忌,因此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叫女儿节。陆游就有“羊腔酒担争迎妇”诗句。

斗草

旧时端午节还有斗百草游戏。司空图的“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说的就是斗草的情形。

端午节的本意是避恶,所以端午符号也大多与避恶相联系,而且一个符号往往有多重意义,如粽子,既可自食,又可投水,还可赠与,所以它一身兼具避恶、凭吊、社交三用。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理不同,特别是水域不同,所以端午符号也不尽相同。

端午德韵

“节日是道德的寓所,没有这个寓所,道德将无家可归。”[4]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道德成就了节日。正是因为所凝结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传承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道德情怀,所寄托的对美好的愿景与追求,端午节千百年来才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端午节种种节俗的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对“和”的神往。

人们挂蒲艾、系端午索、贴附图、饮药酒、食粽子、沐兰汤、祭神灵,原初本意是为了在恶月恶日里避恶,避恶就是要维持阴阳的平衡,达到阴阳之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追求人与自然(神)的和解,人与自然(神)和谐了,人的身心也就安泰了。

端午节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舞台。龙舟竞渡时,水上舵手众志成城,众桨齐飞,你追我赶,鼓声、人声、水声,声声相应;岸上观者如云,助威声此起彼伏,欢笑声、呐喊声、鞭炮声,声声相连。女儿还家,一家人围坐一起,菖蒲酒美清尊共,怀往事,道思念,其乐融融。端午送扇,“持表合欢情”。斗草时,“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玩性一起,怎一个爽字了得?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情、友情、爱情,而且也强化了民族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提高了集体的凝聚力。试想,当舵手喊着整齐的号子合力划舟时,当一家人举杯共饮话那年那事时,当收到满带深情厚谊的扇子时,当斗草斗得“青枝满地花狼藉”时,人与人之间又有什么墙推不倒呢?又有什么理由不与人为善、和平共处,过好每一天呢?《论语•学而》说:“和为贵。” 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有端午艳阳天;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年年端午午午艳阳天;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端午年年艳阳天。

端午节不但是竞技之节、交往之节,还是怀人之节。

吴人想到了伍子胥和曹娥。伍子胥为报家仇,投奔吴国,率军伐楚,“与(楚平王)尸首三百钢鞭 ,才雪我胸头怨气”;为报前王,明知无望,仍屡次力谏,不愿逃亡,甘愿一死。伍子胥乃一勇者无畏的烈丈夫也。孔子把勇作为君子所应具备的三种品质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勇就充满了崇敬。尽管伍子胥“报亲 ,多了鞭君忿”,但是人们并没有计较这些,反而把他视为勇的化身。即使他死后,人们依然认为其勇仍存,他“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与其说人们怀念伍子胥,不如说人们对勇的魂牵梦绕。

人们怀念曹娥,是因为其孝。中国道德文化强调“仁”,而“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亲亲拓展至亲他人,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就可天下大同。所以,人们对孝推崇备至。人们怀念曹娥,就是希望孝驻心间到永远。

越人怀念的是勾践。说起勾践,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卧薪尝胆”四字。《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无休无止运行,君子也应积极进取、发愤图强。中华民族的血管中流着自强不息的血液,所以中华民族对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推崇,对自强不息的人更是敬仰。勾践因其超常的自强不息精神而不朽。人们把端午与勾践联系起来,便是要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楚人乃至全中国人纪念的则是屈原。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忧国,“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更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了实现心中的美政,他“奔走以先后”“上下而求索”,但“党人”“竞进贪婪”“兴心嫉妒”“蔽美称恶”,对此,他“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最终,他被放逐。他虽然“欷余郁邑”,但矢志不渝,“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理想破灭了,他选择了死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自投汨罗,乃是以自觉的方式,对黑暗势力所能进行的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抗争。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美好人格的向往尤为突出。屈原的伟大,乃在于他内美修能,忧国忧民,勇于抗争,以自己的整个生命践善行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标杆。“一道眩目的霞光/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穿过漫漫的长空/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曾卓诗)屈原前脚刚走,又来了诸葛亮、杜甫、谭嗣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声尚未飘远,又传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屈原的精神传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这些,正是“中国的脊梁”。屈原精神“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虽然经不住推敲,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那是因为每个中国人心底对屈原精神深沉的渴望、热烈的追求与抹不去的神往……

今天,屈原的身影渐行渐远了。2005年端午节,诗人余光中吟诵起他新谱的诗章《汨罗江神》――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河,这河中流的是湘水怀沙,载的是周礼国风,荡的是中华民族魂……

参考文献:

[1] 李层,曾金胜.传统节日之困[J].时代潮,2006,(3):24―26.

[2] 谭麟.荆楚岁时记泽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96.

[3] 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63.

[4] 王文元.变与不变――中国历史之宿命[J].书屋,2002,(12):4―16.

【作者单位:中国德育杂志社,北京,100088】

上一篇:公德及其教育等 下一篇:论《礼记》的德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