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9-06 07:10:34

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4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从2006年3月底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60美元一路走高,目前仍维持在每桶70美元以上的高位,引发各界严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提速导致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2004年至2006年国际油价攀升的原因

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都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通常情况下,经济衰退时期原油库存的下降对油价支撑作用不大,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则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第五,在经济衰退,原油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时,产油国减产措施往往难以起到抑制油价下跌的作用,增产将加速油价下跌;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六,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二、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动摇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如果油价出现短暂上升,一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将受到冲击,但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影响有限。如果高油价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上涨,世界经济将有衰退的危险。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抑制作用。

(一)交通运输业成本与加价压力并增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各种交通工具都离不开石油作动力,交通运输业成本中,油费一般占30%左右,因此油价上涨直接增加该行业的成本。

(二)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时滞的问题,对企业的收益提高会有影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在短期内,国内石化行业依然会面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而对于再下游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整条石油生产链越是末端压力越重。

(三)影响我国的消费物价水平和人民生活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油价上涨直接导致燃料类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生活开支。今年年初以来,沿海地区液化石油气和管道气价格出现了0.8~0.9%的小幅上升;增加了居民的额外生活支出,从而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汽车消费也会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

我国在去年末及今年初加大了石油进口的规模。海关统计数字显示,去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6941万吨,同比增长了15.2%,进口金额为127.57亿美元。成品油进口数量为2034万吨,金额是37.99亿美元。1月份中国原油进口836万吨,同比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中国为石油多付出了11.1亿美元,因此导致今年1月份出现12.5亿美元的逆差。但更重要的是原油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我国是世界产油大国,石油产量已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五,但石油消费量却比产量高出21.35%。而且原油产量的增长明显低于消费量的增长。据统计,“八五”以来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9%。而同期原油产量年均只增长1.7%。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并且石油进口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上升。有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对石油的需求量还将迅速上升。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石油供需缺口将达1亿吨,占消费总量的40%。今后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加之我国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薄弱,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暂时或局部供应短缺,甚至世界油价出现异常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冲击将不堪设想。另外,油价上涨会打破贸易平衡,将使出口面临下降的潜在危险。一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使出口面临下降的潜在危险;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国际收支出现困难,进而降低进口能力。

(五)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中国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高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我国始于去年底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就是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于国际油价不断大幅上升的压力,我国已经三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三、应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从长期来说,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发展中的“石油困扰”。

(一)加快对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完全可以对天然气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以后,天然气将超过煤炭和石油,成为世界上主要能源。目前,我国在天然气的储采和消费方面有很大潜力。1999年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为61:1,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只占2.1%,2000年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2%,在全世界能源结构中天然气所占的比例已达24%。如果在10年内能建成全国天然气工业体系,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在国内能源消费中占到10%左右。这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的压力,而且可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发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只要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有望成为替代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

(二)全面开展节约能源活动

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及产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今后我国应改变单纯依赖耗费石油等资源发展经济的传统战略,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由工农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移,从而降低石油需求。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低能耗产业的同时,不断采用新技术促进传统经济的更新换代,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石油等资源消耗零增长的目标。从美国的经验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节约能源、减少对石油资源依赖的最重要的措施。鉴于我国的实际,应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淘汰高耗油设备,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通过立法建立石油技术指标体系,完善节能环保测评指标,建立全国节油监控网络,定期监控信息,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措施,提高燃油效率;我国汽车石油消费占整个石油消费的1/3强,到2010年将达到2/3,汽车燃油效率将直接影响石油消费量。

(三)积极有效地开发国外石油资源

面对我国迅速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必须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国外石油资源。首先要进一步发展原油进口贸易,努力实现进口来源、方式、品种和渠道的多元化,分散石油供应的风险。其次要积极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大力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到国外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供给基础,重点应放在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努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同时要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的关系。

(四)利用期货套期保值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首先应建立自己的石油交易市场,形成自己的价格机制及报价体系,这样不仅可弱化国际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吸引外资、并实现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结合。成立风险采购企业,利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损害程度。

(五)应该尽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这是保证我国石油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和平环境下,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功能是平抑油价,增大炒作石油价格的成本。加大中国沿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国内进口成本急剧上升之时,应当尽可能地将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的份额油调回国内,减少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进口原油的价格风险。

(六)建立灵活的国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国内“中准价格”仍由国家制定,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从价格机制上看,中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近日燃料油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燃料油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燃料油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整个油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进行期货交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原油消费国,以中国在亚洲原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原油相关品种期货,完全有可能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步伐,改变油价涨多降少的状况,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种的期货交易。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阜新打造“风电之都” 创全国风电发展新模式 下一篇:发改委将从五方面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