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莒南模式”演绎财富神话

时间:2022-07-04 12:53:48

用“莒南模式”演绎财富神话

他敢于开拓创新、披荆斩棘,以力挽狂澜般的勇气和魄力,将一个已“山穷水尽”、负债达1.3亿的莒南县供销社,重新编织成一个覆盖县、乡(镇)、村的三级流通经营网络,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称为“莒南模式”,成为莒南县乃至临沂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王修书,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山东省临沂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山东省莒南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党委书记,山东省临沂市振兴沂蒙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2年5月,王修书开始接手莒南县供销社,仅仅5年的时间,就带领他的团队,将一个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社改造成为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的农村新型流通服务网络,成为全国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成功典范。目前,“莒南经验”已在全国叫响。

2007年4月26日,本刊记者应约采访了这位闻名遐迩的企业家。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开拓者的艰辛,听到了成功者的喜悦。

地处鲁东南的莒南县,是一个有18个乡镇、759个村(居)、99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负责农村所有商品供应和农产品收购,作为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供销社的辉煌是县级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都无法相比的。但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体制运营下的供销社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初,王修书到莒南县供销社走马上任时,“一间黑屋、三尺柜台”是当时莒南县供销社的真实写照。

面对“山穷水尽”的现状,王修书敢于创新。2002年6月,他首先将县商业系统并入供销社。根据全国供销社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的要求,决定充分利用县域内的经营资源,建立为农服务的新型流通服务体系。对此,他们实施了“十百千”工程,即用3年时间在全县城区发展10处新型业态的大中型商场、100处乡镇连锁店、1000处村级连锁便民店。这一工程的实现,使全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逛超市,真正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

从2002年末开始,他又带领供销社按照“巩固城区、下伸农村、拓展周边、形成网络”的思路,重点在农村开展了由基层供销社对商业网点的改造,投资建设日用品超市和农贸经营网络,开办直营店,发展加盟店,并实行连销经营,商品统一配送。目前,全县已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在城区发展大中型商场12处,在乡镇开办连锁店116处,发展村级便民店1002家,并建起了适应发展要求的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县所有乡村、服务所有农民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提前实现了3年前规划的目标。

2005年,王修书联合此前成立的各行业协会发起成立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并提出了实施第二个“十百千”工程的计划,即在全县建设10个农产品行业协会、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优质农产品基地。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之后,他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培植各种服务功能。联合会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融资服务。除供销社与部分合作社出资外,县财政提供100万元予以扶持。同时,供销社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接,对发展生产、助农增收收到了显著效果。

王修书和他的团队,不仅建立起了连锁经营的工业品网络,还带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供销社下属的几个网络公司建立起了各类果品基地2万多亩。全年采购并销售当地农产品价值3亿多元,并带动农民组建了禽蛋、蔬菜、水果等25个专业合作社。

王修书说:“农业生产是专业化的,需要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民生活则是综合性的,需要提供综合服务。”在日用消费品超市,供销社还设立了图书音像、邮政代办、医药以及通讯等业务专柜,如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等就与农村流通网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借鉴连锁经营方式,再生资源、农机具、家电、烟花爆竹等业务以及居民生活用的液化气,也实现了连锁经营。采访时他还介绍,供销社从去年开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的试点。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达48处,其中16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采访快结束时,王修书告诉记者,乡镇过去都是单个的店,他们正在探索对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升级,在乡镇向综合购物区方向发展,在农村向社区组织发展,进一步拓宽服务‘三农’的领域。“总之,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王修书如是说。

王修书所演绎的“莒南模式”,创造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富神话,他是沂蒙老区人民的骄傲。

上一篇: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金色盾牌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