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北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9-06 06:15:23

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北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提出了河北省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参与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战略选择。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省市之间合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部门之间合作更加紧密,企业之间合作快速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可能将在近期出台,无疑将大大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但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京津冀地区的国家区域规划指导和省市政府间高层对话机制尚未形成,合作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二是区域互动发展机制仍未形成。缺乏区域整体发展的理念,区域内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较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三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仍不协调。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配套水平相对较低,产业融合度不高,合作范围局限于产业链的低受益环节,很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零配件在区域内没有形成配套,科研成果也难以近距离扩散。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对较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识上不统一。由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河北省的态度非常积极,但北京和天津相对较弱,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在这一情况下,对于河北来说,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自身地位,在参与区域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金融危机对河北完善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

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爆发阶段已经结束,但影响依旧存在,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体系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金融危机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爆发式的技术进步阶段已经结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产品已在全球普及,新技术产品正从产品研发创新逐步进入生产工艺优化和满足个性化需求阶段。同时,新技术已经充分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依靠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优势必然会减弱,新兴工业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有所提高。

从河北情况来,虽然金融危机对河北经济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但对河北省来说,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分工变化带来更多的是机遇。

河北的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从产业分工上来看,河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这一领域即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主战场和产业发展的重心。河北省凭借生产规模的优势,依靠与生产环节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成本优势和产品的多样化可全面提升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河北省支柱产业是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在这些行业河北省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配套体系也比较成熟,产业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今后,随着传统行业对外生性技术进步的依赖减弱,竞争将更多的依靠资源、成本、规模和配套体系等内生因素,这对于河北省发展这些行业非常有利。尽管在创新能力方面,我省排名还比较靠后,但只要我们能充分依靠河北省已经形成的产业规模和产业传统的基础,抓住产业创新主战场的转移的机遇,借助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构建,大力提升河北省的创新能力,依靠产业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提高现有产业的生产效率,必将全面提升河北省的产业竞争优势。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北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

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两环”优势,可以促进河北省完善产业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同时,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新情况,也为河北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根据这些新的情况,河北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1.总体战略――以竞争促合作求发展

在以往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京津地区凭借其在科技创新、人才、交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河北由于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同一区域内河北省在吸引投资项目、人才和资金的竞争中处于下风。20多年来河北省一直比较重视环京津战略,但事实上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京津地区对与河北的合作重视不够。京津地区在科技创新、人才、交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在优势产业上,虽然与河北省进行产业合作可以降低一些成本,但与其自身具备的优势相比,降低的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并不能显现出多少优势,诱惑力不大。另一方面,京津地区的郊区与市中心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劳动力、土地的成本方面与河北周边差距也不是十分明显,京津两地优势产业的生产环节和配套产业大多建设在远郊的一些开发区里,向辖区外扩散的较少。在这一情况下,导致京津冀合作,河北“一头热”的现象。京津冀产业合作缺乏,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配套程度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金融危机爆发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为河北省带来机遇,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制造环节将成为创新的主战场,规模、资源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的成本因素将成为传统行业竞争的主要领域。河北省优势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使得河北省有机会提高自身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河北省要依靠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采取自主发展战略,以竞争者的姿态在多领域进军京津地区的优势产业,以竞争促进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才会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最适合产业发展的区域。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市作为中心城市具备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势。为防止产业扩散,上海市在周边远郊建立了多个产业园区,想通过产业在辖区内的分散缓解产业转移的矛盾。但实施效果却不理想,这些园区经历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发展起来,产业还是转移到了苏南地区。根本原因就是上海地区优势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中感受到了来自苏南地区同类企业强有力的竞争,迫于降低成本的压力,上海地区优势行业的企业不得不将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苏南地区。苏南地区通过与上海优势产业的竞争促进了上海与苏南地区的产业合作。

目前,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分工变化已经给河北的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交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对接的建设将使河北省在空间上缩小与京津地区的距离。随着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增强和公共服务环境改善,使河北在地区发展水平上缩小了与与京津地区的差距。京津地区在交通、信息、科技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已逐渐为河北所共有,而河北在自然资源、产业传统方面的优势在京津冀地区却为河北所独有。因此,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河北省在未来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中将逐渐起到主导者的作用。

以竞争促进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共赢,应该成为未来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总体战略。具体来讲,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战略的调整:

2.产业合作上变“产业链错位发展”为“产业链延伸竞争”

由于京津地区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以往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一直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实施错位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环节。

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将使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大的变化。在市场竞争中,产品研发创新的作用将日趋下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竞争领域。这种情况下,京津地区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将有所下降。河北省凭借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的规模和产业配套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将提高。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环节将成为创新的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将更具体,更多的与生产结合,也使河北省自身的创新力量能更多的参与进来。河北省可以借助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立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力量,通过自主创新与引入科技、人才要素结合,通过制造环节的优势逐渐向研发渗透,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直接与京津地区在产业链的高端竞争。

3.合作方式上变“产业转移”为“要素转移”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上,以往强调更多的是产业转移,河北省也大都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做文章。其实,随着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的概念只适用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京津冀地区的合作,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京津冀将是在同一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分工上合作。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将使京津地区的信息、科技、交通等优势为河北所共有,要素将在三地快速流动,甚至很快就可以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因此,在合作方式上,河北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吸引三地中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如何更多的占有共同的市场。河北将与京津地区共同竞争这些生产要素。例如:北京地区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但在北京的大部分高水平研究机构、高校,只是因为地利的原因更多的参与了北京的经济建设。在一体化的将来,河北必将更多的与这些科研机构合作。

4.区域发展上变“中心依附”为“中心替代”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年来河北省实施的环京津战略一直为依附战略。在产业上与京津地区“错位”发展,发展京津地区优势产业的配套产业。在区域发展方面,在规划、建设上也一直以京津地区为中心,为京津地区服务。这样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京津地区的优势,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对京津地区的依赖性。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接轨建设,将使河北更多城市进入京津地区“一小时”经济圈,与京津的基础设施对接逐渐加强。从空间上缩短了与京津地区的距离。另外,随着河北省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开展,河北省的城市承载能力增强,公共服务环境改善。在发展水平上减少了与京津地区的差距。这些条件的改变,使廊坊、唐山等地区具有了与京津地区相当的投资环境。而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又使河北这些地区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在这一情况下,河北在环京津地区的发展上要实行战略调整,变“中心依附”战略为“中心替代”战略。在唐山、廊坊和石家庄等有条件的城市发展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京津地区的优势产业,凭借成本优势与京津地区开展竞争与合作。例如在唐山、廊坊发展总部经济、中心商贸,在石家庄发展金融服务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等。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析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2]杨连云 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7(4):74-80

[3]陈宣庆:促进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J].港口经济,2007,(5):6-8

上一篇: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研究 下一篇:淮安食品产业发展分析及招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