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创新

时间:2022-09-06 03:35:46

刍议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创新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2006年3月份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通过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心系人民,关注农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明确态度和坚定决心。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和国家关于农村金融的大政方针。

要想建立健全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体系,使得农民在经济发展中享受到金融改革的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金融资源,关键就是要做好农村的金融创新工作。本文从分析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入手,从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支农架构不合理。随着前几年的金融改革,商业化经营压力迫使相当部分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市场,同时纷纷撤并机构、收缩业务、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县域及农村金融网点急剧减少,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使农村金融日趋边缘化。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消了3万多个县及以下分支机构,撤并的机构均分布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县,低端的农业和贫困的农民只能对商业化的信贷门槛望洋兴叹,形成一种资金投入上的马太效应。农行支农主要体现在专项贷款上,农发行仅为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和储备供应资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争夺储源,而不承担支农资金供应责任,只剩下农信社独挑支农大梁,面对大量农村资金的逆向外流,明显力不从心。据调查,大部分基层县农信社存款份额仅为全县30%左右,却长期担负着90%以上的支农重担,加上大多数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资产质量较差,短期内难以调整结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2.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着多种形式金融组织,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农业发展银行只对特殊的企业群体提供信贷,不直接对农户开展业务;农业银行市场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活动不受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与保护,在较多的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方面,其他金融组织并不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竞争威胁,农村信用社之间也缺乏竞争的空间和条件。

3.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农民群体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于多样化。但是,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创新的金融服务品种,缺少丰富多彩的现代银行业务,难以满足建设新农村需要。

4.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目前保险业在农村仍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

中国农业每年约有5亿亩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而中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一是受到国家财力限制,二是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后的要求,三是不利于培育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5.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易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农村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一般规模小,比较隐匿、分散,其运行依赖于一些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和非正式的制裁机制(如社会排斥、声誉的丧失等)。民间金融的存在,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其实,有较多的民间金融活动,均是属于正常的非政府金融制度安排。这些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对于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对推动农村体制外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旦非正规金融大规模化,比如出现大型抬会活动,从而失去对其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的依赖纽带,它就容易失控,不仅可能导致其自身的系统崩溃,而且可能波及到农村政治社会的整体稳定。

二、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构建高效、稳健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必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步伐。

1.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例如培育民营银行,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力;可以在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过程中搞股权多样化、建立社区性金融机构等。二是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尽量通过发展多元化的正式或准正式金融机构来挤出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尤其是较大规模的、脱离人缘、地缘和血缘纽带约束的非正规金融活动。

2.重新审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对商业银行的农村机构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规定商业银行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农业开发和农民增收项目。特别是农业银行应增加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虽可不承担政策性支农责任,但也应重新审视和调整经营策略,找准追求利润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增加对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信贷扶持。

3.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一是加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按照行业或地区拆分,形成众多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二是在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信用社资本资源的再整合非常重要,既关系到今后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也关系到存款人的利益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信用社的资本资源再整合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再整合内部资源,实行内部股权和治理结构的改革;二是纳入外部资源,吸引其他信用社或者金融结构甚至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参与,或者信用社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参与。既可以是一级法人,也可以是两级法人;既可以是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是农村合作银行;既可以在县级信用联社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也可以在地市级信用联社,甚至建立跨县和跨地市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4.大力创新服务于“三农”的金融产品。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大力扶植农村种养户,发展农庄经济,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投入力度,把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探索农用生产资料贷款和农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发放大型农业机械贷款、农民经纪人流动资金贷款、私营企业贷款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是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共同培植当地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突破。实施“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使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订单农业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5.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作为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在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下,将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弱化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加剧其不平等收入。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入,分散目前由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应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投入,并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大力开发与天气指数、期货指数等相关的农业保险新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外汇占款造成通胀压力的渠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