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教学”课堂引发的滚雪球效应

时间:2022-09-06 01:48:58

“慧教学”课堂引发的滚雪球效应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经典话语“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总能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众所周知,所谓的“滚雪球效应”是指: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巨一小学的课堂里所呈现的种种令人惊喜的“异样”,或许正能以“滚雪球效应”来形容。

回想“起始的优势”

学校教师中有这样一位“问号教师”沈文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思辨能力让她执著追寻着教育的价值: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质疑与挑战”中,她历经了近十年的“痛苦并快乐”的教学实践与研究,逐渐形成了“基于发现、基于问题、基于合作”的“慧教学”课堂。

而六年前“问号教师”的一堂五年级语文教学课,让听课的老师印象深刻。孩子们在小组内进行课前各自的“预习亮点”的分享,随后商量如何从“预习亮点”选择教学内容和角色分配,借助全组力量把组内习得的学习成果推销给全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给予必要的点拨。十分钟后,各个小组进入交流“推销”过程:第一小组从课题入手,阐述文本的脉络;第二小组从字词入手,理解并恰当运用;第三小组从内容出发,品读精彩语段;第四小组从写作手法入手,指出可供学习借鉴处。每组教学中,组与组之间还有一个“交锋时刻”,或肯定鼓励,或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思维充分碰撞,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思辨力。整整两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激情满怀,快乐、自信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而教师始终扮演着旁观者、欣赏者的观众角色。

总说“教无定法”,但面对的现状是公开课的“程式化”,教学的每一环节无一不体现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能否教会学生设计?能否让学生来设计?能否把课堂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问号教师”沈文华的教学课和他每次课前教学说明、课后教学反思,对教师们来说,都是一次次“唤醒”。教学到底为了什么?课堂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怎样看待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学校“守护童心”的核心思想引领下,学校组织教师们开展了一次又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努力寻找课堂教学积极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主动投身于教学“变革”。

发现“很湿的雪”

学生的课前预习,可以是在教师不断鼓励中让学生主动喜欢上预习的。没有指定的预习要求,学生只要在书上记下自己的预习发现与自己的疑惑。如语文学科,学生预习可以是词语的注释,也可以是读文感悟,或读句感悟,类似批注。来自学生发现与问题的预习作业成为了学校教师二次备课的重要资源,也是提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资源。二次备课前,教师们认真批阅学生书中圈画、标注的预习笔记,充分利用学生逐渐丰厚的学习资源,转化成教学设计的若干个学习分享点,形成学习策略――学生已掌握的就不讲或少讲;对部分学生已掌握、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内容进行“推销”分享;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进行师生合作交锋。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帮助学习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备课,就会有针对性,真正提高“教”转化为“学”的效益。如今,学校教师的备课已从“五备”调整到“六备”,即:备整册教材、各单元任务、备学习起点、各学生预习、备教学设计、备作业设计。

这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模式”。“慧教学”课堂模式与其他课堂最大的区别是:教师们课堂内使用了可随时更新的Word文档,替代了充满预设的PPT;Word文档中满是学生的学号,偶尔也会出现教师的学号――00:学号旁满是充分激励的五角星;根据学号,学生不断起身为大家推销自己的“智慧面包”。假若课堂是舞台,那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了主角,教师则隐退到幕后,成了导演。而编剧的工作则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须批阅每个学生的预习笔记,并整理和删选。

构筑“很长的坡”

从2010年起,学校成立了以“问号教师”沈文华为骨干力量的“慧教学实验项目组”。首先,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芬兰教育》、“华德福教育”系列丛书等,开展了“慧教学”课堂研讨活动。这些“教学中‘多与少’”问题、“会教”与“慧教”问题、“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与学习策略的选择等,让教师对“慧教学”课堂有了深刻的理解。其次,学校组织参与“慧教学”课堂实验,推广“慧教学”理念:“慧教”的目的是为了“慧学”。教应着力于促进学生“会学”。“慧教者”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智慧,培养的是“会学者”,而不是“学会者”。“慧教学”课堂实验就这样从一个人的课堂到几个人的课堂;从一个班级课堂到几个年级课堂;从一个学科到几个学科,初显“滚雪球”效应。

另一方面,学校也在推广“慧教学课堂用语”。上课时教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教师鼓励恰当,“变废为宝”的激励是“慧教学”课堂的语言特点。在听课时,有些语句频繁出现在“慧教学团队”教师们的课堂评价中:“我们要学做‘聪明的懒人’哦”;“××同学真是善于‘学以致用’呀”;“我们也见贤思齐哦”,“错了没关系,我们照样可以‘变废为宝’”……因为“慧教学”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引,所以“慧教学”重视有效的课堂评价。

同样,“慧教学”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教师们是无法预先施教。因为同一篇教材在不同班级一定有不一样的上法和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各班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课前学生的预习与需求不一样,教师对资源的整合运用不一样,这样的课堂对施教者是巨大的挑战。为此,管理者改变了听课的评价,对教师参与教学变革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期待,不是仅依据教师的某一节课来评定好坏,而更多的是放眼观察新课堂变革中老师与学生思维成长发展情况,及时提点与分享。

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听完沈文华的“慧教学”课堂后欣喜道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以学定教……”从刚开始,“慧教学”课堂倍受质疑,被人否定,到如今“慧教学”实验班学生学能的突飞猛进,课堂教学价值的普遍认可,让学校和教师们看到了教学“明亮的那方”!路漫漫其修远兮,“慧教学”课堂推广,至今还存在争议声。比如,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强劲的思辨力,语言组织表达力,这些常让听课者惊叹,也带来怀疑其真实性?“慧教学课堂”的教师课前备课花费时间较大,“教学成本”如何计算?是否具有可推广性?但我们认定,为每个孩子智慧地成长用心做好学校的教学,是教育者最大的责任。

点评

上海市杨浦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 张治

从“会教”走向“慧教”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巨一小的文章篇幅不长但含义深刻,案例不多但内涵丰富,问题不大但价值不菲。话题由沈文华老师六年前的一节五年级语文课前的一幕引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发生了巨一小走上从“会教”到“慧教”之路。

让学生的“预习亮点”分享――“选择内容、分配角色、助力小组”。学生在课内自主预习设计学法。小组可以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探究的主题内容,组内角色分工各自有任务要求,然后可以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推销,各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结果是“自信和快乐写在了每个孩子的脸上”。

课堂能给孩子什么?怎样关注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原于对新课堂的价值判断的思考,巨一小用两个小案例解读他们的实验,展现了他们从基于发现到基于问题,再到基于合作,最后发现“明亮的那方”的创新课堂之路。

成效来源于师生的变化。要从“会教”走向“慧教”,必须要更关注:学生想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如果,课堂真的成了师生结伴成长的场所,师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那么,课堂创新之路就会越走越宽了。

上一篇:知识要点精析与精练(二) 下一篇:打造幸福课堂 体验快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