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零起点”教学……

时间:2022-10-12 04:35:52

面对“零起点”教学……

问题:来自学校的一份调研报告

2006年9月的一天,刚刚开学,一份调研报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健康成长的报告》及时地呈现在校长的办公桌上。这份调研报告缘于学校当时发展中碰到的一个“无奈”的现状:尽管学校地处于繁华的打浦商业区,但是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就读人数越来越多,比例直线上升。这是一份涵盖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学生学业能力等多维度的家长、学生、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其中显示出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是困扰教师、家长、学生的主要问题。

这份调查报告出台后,学校立即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报告内容。通过多次思想沟通、认真解读,广大教师逐渐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要面向全体,要关注差异,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沪籍学生,还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要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当做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每一个走进瞿溪路小学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思想的统一,为课程与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行动基础。

策略:来自教师的一份责任

2006年9月,在市、区教研员的共同参与、指导下,学校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了“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性实证研究”课题研究。这项课题研究,就是聚焦于这样一群“零起点”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经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或因家长忙于生计、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造成学前教育不完整的学生,或因教材、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不同造成学习困难的插班生。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以语文学科的研究为突破,通过几年的努力,找到了一条发展的通道――立足校情,严格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零起点”教学,动态研究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

第一,保持教学“五环节”的一致性。

我们从教学“五环节”一致性的整体设计入手,要求教师设定分年级、分阶段的目标内容,围绕目标内容的定位保持教学“五环节”的一致性,即目标内容与备课方案一致,与课堂教学实践一致,与作业练习设计一致,与评价反馈一致。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们把课堂、作业、评价(练习或测试)的功能不仅仅定位在衡量好与坏、对与错、会与不会上,而是更多地用其结果来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寻找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关注点发生的变化,使课堂“教”与“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为教师心里有了课程标准的“底”而教得更加从容,学生因为得到针对性教学策略的关照而学得更加有效。

第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校生源的“零起点”的特点,给学校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教师探索教学变革的一种资源。因此,学校提出要把知识、习惯、能力的“教”与“学”在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上聚焦,从而使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运用的策略方法更具适切性与准确性。如低年级语文教学尽管以识字为主,但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识字的规律,关注字词在文本中的意思,同时也关注学生表达的完整性、规范性、流畅性。就这样,教师通过教学的整体设计,将知识点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系统地、创造性地组合起来,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使之成为课堂的一种常态。

因为是面对“学习起点”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基于了解学生,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认准一点:“教,就必须教会;教,就必须教扎实。”开学第二周才入学的学生小A,在100个常用字的测试中,仅认识2个汉字。之后,在课堂上,凡是读拼音、写笔画、读短语、寻找识字规律这些基础的学习环节,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刻意地给她更多的机会。而那些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则成为了“小老师”,小组学习时常常一本正经地教起小伙伴,既帮助了他人,也巩固了知识。慢慢地,学生小A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教师也常常给她开“小灶”,辅导她每天的作业,并常常在学生面前表扬她。到了二年级,学生小A有了明显的进步。

第三,开展多样化的个别化教学。

学生因入学时间、基础、能力、家长辅导能力不一样而造成的学习差异,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我们感到,如果这种关乎许多学生成长利益的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掉队。因此,学校提出了“尊重差异、分层教学”的要求,即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让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分层、分段地达标,从而实现逐步缩短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差异的目的。

如备课用ABC标注分层的教学目标,或用基础要求、提高要求来显示不同学生应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又如,“作业”除了对数量、批改、反馈、完成的时间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外,根据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目标,把内容相当、数量相当但难度不同的练习用不同形式加以体现,用“”“”“”加以标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并鼓励学生向高于自己能力水平的练习挑战。语文学科根据学生学习起点低、家长指导能力不强的现状,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有导学特点的作业。2010学年起,非考试学科也尝试了每周的长作业,体育与健身学科的健身自锻记录与评价单、自然学科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探究小实验或小观察等,都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质量。再如,“圆桌学习”式的个别化教学与辅导,要求前三分之一时间为学困生补上所缺的知识点,中间三分之一时间给学生答疑、纠错,后三分之一时间让学生完成回家作业。这些措施,都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质量。

成效:感受学生的一天天“变化”

通过几年的努力,教师们看到了“零起点”的学生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

学生小H三年级从河北转入我校,他性格外向,课堂上能与教师积极互动,但他的书面表达能力明显弱于口头交流能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先是寻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他布置了一项特别作业――阅读报纸和图书。为充分发挥他爱说爱动的性格特长,教师还推荐他参加各种朗诵、写作比赛,参加电子拼版、搜救机器人等科技兴趣小组,还参加了学校男子排球队。两年过去了,小H在上海市“魅力汉语”朗诵、“生活准则”作文等比赛中获得了良好的奖项,在市、区科技比赛中也屡屡获奖。小H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得到了提高。

基础型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让诸多“小H”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空间,走进学校为他们创设的拓展型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学校“巧手坊”“七彩剧社”“聚焦中华面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给学生们开辟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成长营造的“赏识、自信、快乐、成功”的校园氛围,让每一个走进瞿溪路小学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点评

上海市杨浦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 张治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融合、发展,已经是上海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了。瞿溪路小学面对这个事实,不是消极应付,而是积极跟进,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的“零起点”教学的研究。当然,“零起点”不可能是真的“零起点”,但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原点”起步,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是瞿溪路小学追求的教育新目标。

为了让“零起点”的学生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学校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策略之一是,保持教学“五环节”的一致性,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有机整合,使之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原点”出发,与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对接,环环相扣、一课一得、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有效课堂教学。三是,面对学生实际,开展多样化的个别教学,其操作路线是: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实施“尊重差异、分层教学、递进发展”的教学策略。

2006年以来,瞿溪路小学参与上海市教研室主持的“小学语文有效性实证研究”的课题实验是成功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瞿溪路小学的学习、生活、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正在瞿溪路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挖掘小人物彰显大时代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