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9-06 01:24:06

旅游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宗旨。但是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对素质重视不够。本文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旅游管理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经济学 改革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00-01

1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学科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环境下,研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规律的一门学科。在西方,这门课程的名称是“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理论”或者直接的分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主要的理论结构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知识、管理和实践。该学科有以下特点。

1.1 理论化,抽象化

西方经济学不仅有大量的抽象的概念。如:理性人、均衡、边际效应等。还有很多曲线及数学模型。它们都是以一系列的假设为前提,剔除了很多实际因素而得到的。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这些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让很多同学觉得难以理解。目前学术界也有经济学模型化的趋势。

1.2 学派较多,有些理论既是相互排斥的,又互为补充

西方经济学有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相互排斥的又相互补充的理论。每种理论都有独立的研究方法,完善的逻辑系统。如: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些学派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中国的古典哲学实际上有很多相通之处。

1.3 础理论来源于西方与我们的文化差异

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由于上层建筑的体系不同,西方经济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示了其合理性和优越性。同学们在理解不同的意识形态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

2 学生特点

2.1 数学水品较弱

作为旅游管理类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数学水平相对较差,对曲线的理解能力弱。对定量分析有“畏难”情绪。

2.2 存在学习“惰性”

在高中以升学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即“被动式”还在持续。总是希望老师划重点,不想自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2.3 不关心时政

由于长期以升学和考试为目标使得学生们对现实发生的经济现象不大关心。而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用来分析和指导实践的。不关心时政很难锻炼出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知识碎片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但是知识碎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逻辑不清的现象。

3 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

信息网络化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来临之前,教师的知识容量相对较大,传授知识是主要的职责之一。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只要学生有兴趣,他在某方面的知识可能会比老师要多。这个时候我们教师的传授知识的作用就相对减弱,而教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就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整知识体系、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动自发的思考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学科目标是让同学们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以后,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现实存在的经济问题及经济现象。

4 培养目标需要对目前的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4.1 教学理念的转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传授知识的作用就相对减弱,而教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就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要实现两个转变。

(1)从“背多分”向“独立思考”转变。

在高中之前升学的压力以及“被安排”使得很多同学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就是不想思考,总是在学期末等老师划重点。不关心时政,只会背书的人,不是我们要培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我们的改革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书可以背,要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可能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当前的经济现象。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从而实现逻辑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2)从“教师”向“导师”转变。

我们要培养的是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谈合格人才,首先要有健康人格。在企业里用人的标准是:人品重于能力。可见一切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而我理解的“健康人格”,实际上就是有正确逻辑的人。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教师要着重的分析经济学理论的内在逻辑,注意到理论本质的问题。只有这样,药家鑫式的悲剧才可能避免。

4.2 教学内容改革

(1)以教科书为主要框架,结合中国的具体案例。以案例来佐证理论,以理论来分析案例。有时候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符的情况,我们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出什么因素导致了结论的不同。

(2)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首先将经济与政治,科技,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是同学们产生广泛的联想与思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将各经济学流派的本质思想归纳总结并结合我们中国的古典哲学,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让同学们讨论并发言,提出自己对这些经济学流派的看法。提高他们对经济学的兴趣。

4.3 教学方法改革

(1)启发式教学。

首先将经济与政治,科技,社会,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引发同学们对经济学的兴趣。然后根据学习内容,用“任务教学法”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尽量使他们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学习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

教师积极地运用各种案例,尤其是当前的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分析其中的内在逻辑。

(3)讨论教学。

在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出现之后,让同学们们进行分组研究和讨论。并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得到的结论。对不同的讨论结果进行逻辑分析。重要的不是结论对错,而是各自思考的逻辑性是否合理。

4.4 考核方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讨论教学就不能按照老模式,仅仅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分标准。需要将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讨论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并以合理的比例进行综合的评估。比如:平时成绩30分,讨论成绩20分,理论考试成绩50分。

参考文献

[1] 林权,李庆南.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悉[J].时代教育,2008(10):65-66.

[2] 姜鑫.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J].长春师范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5-18.

上一篇:热环境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新时期中专院校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