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环境

时间:2022-09-05 11:48:35

营造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环境

(乌鲁木齐市五十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课堂现象:一堂课,经常会有学生走神不听,或看起来听得很认真,其实根本没有听进去,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上课睡觉的现象。模仿例题的作业会做了,略有变形的习题、考题还是无从下手,考试成绩不理想。即使是中考后进入初中的学生,也有部分同学从开始跟不上,到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最终失去了进一步求学的机会。为此我在数学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和探索,让学生“动”起来。

1. 数学课上允许学生“动”坐位 我发现现在的初中生戴眼镜的特别多,我带的班级近视率达45%。还有同学眼睛看不到却没有佩戴眼镜。无论我怎么给他们调座位,都不能顾忌所有同学的感受。教师上课的板书字稍微小一点就看不到了,但是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要面子,从不吭声,看不到就放弃了,开始说话、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我立刻做出了回应:(1)在数学课上,可以动座位,找一个你能看得见的,又不影响别人的地方坐。(2)对于个别看不清楚的板书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到最前排看。学生对于我的这一做法显然很感激,他们清楚这做的目的是希望他们更好的学习,我也发现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我和学生的关系也拉近了,从某一方面也教育了学生学习是需要自我调节的。

2. 数学概念教学时 我注意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有时还“动”手去默写一下,做一做。对书中的概念,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学生讲得不准确时,让学生讨论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些概念让学生试着举出符合书中定义的例子,当举例错误时,及时讨论纠正,帮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3. 在数学习题训练时 注意学生心、脑、口、手互“动”,有的集体讨论,有的是小组合作完成,有的比赛板演,有时比赛解题速度,有时让学生改“动”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训练。如下题有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四边形的形状

①AD=BC ②AC=BD

③AC垂直BD ④AD=BC,AB=CD

⑤O是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AO=BO=CO=DO

这是按各组人数选定的题数,共6组每组5人,从第一个学生到第五个每人负责相应题号的一题,独立完成后,各组组员把自己解决题目教会给本组的其他成员,这个过程大概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第一组负责讲解第①题,由每组第二到第五号学生中的任意一位讲解思路和解题过程,其它各组如果有其他方法可以补充;第二组负责讲解第②题,由每组第一、三、四、五号学生中的任意一位讲解,其它各组如果有其他方法可以补充,其他以此类推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其他各组给于补充也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一题多解的能力,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一个展示的平台。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然后由第六组同学对各题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对于表现好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评价表扬和加分计入期末考核当中。

如此实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根本没有想到和准备到,但的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的好题、有时甚至是妙题的局面,无意间还促进了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学中学生动起来和背动地听,效果就是不一样。

4. 在上课时,我允许学生随时“动”口插嘴提问 很多老师喜欢安静的课堂,不喜欢学生插嘴,认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我不这样认为,插嘴如果是在表达自己对本节课问题的看法和意愿,我是赞同的,这说明学生是在认真听讲的,是在积极思考的,不然,他是不会有想法的。我的课堂是可以随时提问的,上课时学生对一两个地方不能理解的是很正常的,学生的提问是和我互动的过程,我会根据学生表达的意思,及时调整例子,不但使学生能清楚的理解知识,也对我下一次的教学提供了帮助。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5. 在上课时进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找规律中有道题安排的是排列问题中的排队和排数问题,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掌握相邻问题、不相邻问题、顺序固定等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即捆绑法、插空法等方法。在学生归纳出排列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如:特殊元素(位置)优先排,相邻问题捆绑法,相隔问题插空法,顺序固定用除法等等方法之后,以“7名男生,3名女生站成一排” 为条件的排列问题进行设问进行师生互动。我给他们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一共有多少种站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来,之后由他们给我设问“甲不站排头和排尾有多少种站法”没有多大难度回答上来了,以此进行一个题设一共提出十几中设问方法,有难有易,个别同学还想出综合使用各种解决排列问题基本方法的题设,如“4名男生站在一起,甲男生不站排头,3名女生按由高到低站在一起”。这些问题有些我回答,有些在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在互动中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学生为了能难倒我,促使他积极动脑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6. 作业布置时 除常规作业统一布置要求外,经常布置一些“动态”作业。如每单元结束时,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概念、题型、方法,每一种方法至少举出一至两道课本以外的例题,允许几个学生自由组成一组,交同样一份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参考书,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一点启蒙,帮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有趣的是,平时数学不太好的同学,这类作业往往做得比较好,这在实验前我根本想不到。

7. 在讲解试卷时,我一改往日自己唱独角戏的做法,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给定试卷中一定范围的试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会的人给不会的人讲,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能受益,会的人在讲解的过程中再一次的清晰了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会的同学弄明白了错误的原因,学生之间的互动更符合学生自己的认知,比起教师讲解更清楚和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多种不一样的方法和思想迸发出来,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此过程中,规定时间和教师的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够自觉,如果没有约束,那么这种探究就会变成一种形式,没有意义。同时,不用教师逐一讲解,节约了不少的时间,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是一举双得。

上一篇:谈谈中职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 下一篇:法律课程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