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09-05 10:49:35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教学质量都是办好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工作中的不断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自学、小测、精讲、巧练、讲评、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下三个环节。

1.自学。

要求学生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提纲进行自学。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自己不懂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

2.小测试。

每节课开始时利用5~10分钟进行小型测试,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当堂公布成绩。检查测验的内容一般事先告诉学生,使大部分后进生经过认真准备也能得到满分,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精讲巧练。

所谓精讲巧练,就是画龙点睛,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讲透,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精讲是巧练的基础,巧练是巩固加深精讲效果的措施,两者互相促进。只有精讲巧练,才能落实双基,为发展学生智力奠定基础。

二、利用生活原型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都热情高涨。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在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而现在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

三、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会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用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采取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而在后进生的转化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首要问题,这已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国内外的教改实验所证实。

1.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方面有显著的差别。有关统计表明,约有20%的学生随着知识拓宽和难度增加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粗心大意而影响到成绩的提高。这已成为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心从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入手。无论是课堂听讲,还是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即使是一个符号错误也绝不放过。对于部分特别粗心马虎的学生除了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外,还针对他们各自的弱点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给予具体的学习指导。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每个人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心得,其实最重要的是教师应热爱这份工作,努力提高的自身文化素质修养与道德修养。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积累各方面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就地取材训练读写,努力收获综合效果 下一篇: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