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生情感迷陷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05 10:29:20

网络环境下学生情感迷陷问题探讨

摘 要:网络为新时代学习提供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技术环境,在自主开放的超时空系统中,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化和个性化。然而,网络环境自带的情感威胁,始终是阻碍学习成效和学生人格发展的对手。以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情感为线索,寻求摆脱情感迷陷的解决对策,为提升网络学习注入新的人文思考。

关键词:情感;情感迷陷;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207-03

0 引言

网络学习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流,高速宽带提供了全新便捷的学习模式。然而,自打网络学习出现,学生就不免受到情感的制约,遭受人机阻隔、情感落空的境遇。与传统方式相比,网络学习缺少了师生间的情感互通,面对生硬的屏幕,学生无法感受面对面课堂上教师神采盎然的表情,更无法获得颇具真情交融的体验。网络在表面上拉近人的距离的同时却使人的心理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淡漠。与此同时,网络环境浸没了学生的意志,更容易导致情感迷陷,即学生越发依赖网络而又无法获得切实的情感支持,学习矛盾不断激化,学习质量下降,道德情操逐渐沦落。

1 网络环境下的情感

1.1 情感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态度体验,它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伴有一定的生理变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高兴或是气愤等都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情感是一种态度,是人际交流的密匙,唯有情感参与,交流才更有意义。情感交互是情感参与的体现,是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交往中,师生之间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交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使教学交往活动呈现出知情交融的状态,使情感成为满足学生社会性需要的重要教学因素。情感交互能减小师生之间的阻隔,更能调动学生与人协作的主动性。学生需要情感来感染和激发,学生需要教师的情感支持,教师需要学生的情感反馈。

1.2 网络环境下的情感

在数字化社会里,网络环境已悄然成为人们赖以生活的第二世界,不断扩充着人们的生活经验。在教育中,学生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资源开拓了学生视野、多元认知开发了学生思维、自主操作满足了学生个性、快速的信息处理提高了效率。网络以其独有的优势为教育领域掀起了新的应用热潮,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网络在给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一直经受着情感因素的考验。在机器服务人的时代,情感缺失是人与机器难以跨越的鸿沟,零情感响应使人丧失交互兴趣,变得被动。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是复杂的,在人们喜于网络效用的同时,又要遭受到来自情感的威胁,出现孤寂、失落的心理,甚至导致漠然的处事态度。在困顿中,情感迷陷就成了网络环境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真实写照。

2 网络环境下学生情感迷陷的表现

情感迷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依赖网络技术优势又无法获得切实的情感支持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倾向于多媒体教材,丰富的表现形式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但现实中的网络课程多是“课本搬家”,电子网页被满篇文字堆积而成,枯燥的文本无法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情感沉寂。

(2)学生热衷于自主动手操作,在主动参与中能建立自我胜任的信心。但网络学习缺少传统师生交流的紧密程度,教师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学生的自由度不断增大,容易失航,学生情感落空。

(3)学生的向师性强,在教师的关注中期待被重视。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无法聆听教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看不到亲切的眼神和多姿的体态,学生失去知识点播的欲望,学生情感孤立。

(4)学生新奇于逼真的虚拟情境,在人工创设的环境中能获得真实体验。但纯粹的虚拟操作容易割裂现实感受,使学生缺乏对现实的判断力,同时,也容易产生对轻视的心理隐患,学生情感麻木。

(5)学生乐于聊天,在群体互动中能得到归属感。但网络交流的隐匿性使学生容易忽略现实的道德规范,说话办事违背生活准则,不利于道德情操的培养,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下降,学生情感孤立。

(6)学生努力作业,在饱满的热情下积极完成作品。但网络的延时反馈,使教师不能及时面对面给予学生评价,学生情感移迟。另外,纯文字评语不利于学生领悟教师意见,学生感受显浅,达不到反馈效果。

基于上述表现,学生就不自然地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满心欢喜地接受技术却又要失去情感的抚慰。这种矛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导致不良人格的祸源。因此,我们要竭力寻找原因,并就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案。

3 网络环境下学生情感迷陷的原因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学生、内容以及媒体技术,它们是构成教学系统的4要素,也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情感迷陷是网络环境带来的问题,为改善这一困境,可先从4要素进行原因分析。

3.1 学生方面

(1)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处理过程是他们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计算机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严重影响生理健康。低落的情绪容易抹杀学习兴趣,暴躁的脾气让学生无法安心学习。由于身心的不稳定性,势必会造成学习障碍,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情感受损,无法正常学习。

(2)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网络环境是自由和宽松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再是传统教师牵着走的情形,学生需要主动和自觉。而在实际中,学生并没有发挥主体性作用,他们依旧等待被引导被指示,希望依靠教师的情感来影响自己,却没有一个自我的情绪准备,处处表现被动,极其不利于学习。

3.2 教师方面

(1)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网络环境颠覆了传统教师的权威性,在新观念下,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助者,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他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造。但在实际中,很多教师不愿改变原本居高临下的身份,不愿接受网路,排斥改革,还是一味地强调尊师重教,始终遵循传统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而有些教师虽然在改变,但他们的行为出现了偏颇。他们过分依赖网络媒体,一下子退到了显示器的后面,由传统课堂的关注变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视,忽略了人性化行为和对学生情感的关怀。

(2)教学设计中情感设计的困难。情感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及社会的认同,缺少情感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但是,情感具有其独特的规律,难以捉摸,无法精确控制和测量。在网络环境下,潜在的干扰因素还有很多,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就更难,所以,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避开情感的设计。

(3)教师的情感调动不足。网络环境的教育需要教师拥有充沛的热情和更坚实的协调能力,他们应该起到调剂作用,在学生与课程之间巧妙地搭建联系,以学生情感为线索,善于寻找切入点,借用技术手段和自身影响力去感染学生。但由于课堂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往往更倾向于直接进入内容的学习,很少在情感激励方面下功夫。

3.3 内容方面

(1)教材缺少人文性。在网络教材设计与开发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如传播学、心理学,特别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多媒体教材本应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化为具体生动的表征,借助图、文、声共同促进心灵体验,帮助学生开发思维、知情融合。但在实际中,网络教材成了文字的堆砌,完全不能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内容结构与导航不明晰,呆板甚至混乱的页面根本无法触及学生内心。

上一篇:《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虚拟机的应用 下一篇:独立学院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