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本土化对接论文

时间:2022-09-05 08:41:55

社会资本本土化对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社会资本含义的纷争与批判;社会资本含义资源说的本土化对接;社会资本含义资源说的现代化转型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信任、互惠等文化规范、中国人所奉行的关系说和所践行的关系网、关系价值包含人文特征和经济特征、关系资本并不等同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完成本土化对接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每个人、群体或组织都拥有各自的各种各样的资源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群体的角度和一般意义来讲,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有价值的资源,这种有价值的资源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资源,既能促进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又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尽管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但是关系资本并不等同于社会资本。怎样从为个人、小团体和小圈子所拥有的私人产品转化为群体、社会所拥有的准公共产品和甚至纯粹公共产品,是社会资本在完成本土化对接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本土化对接后的现代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互惠机制、转换机制、共建机制和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而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组织间的力量的大体均衡、各种组织目标的互补与兼容以及组织体系中主导力量的形成。

【关键词】社会资本公共产品转换机制

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社会资本成为各学科广泛使用的跨学科概念,是世界各国学者用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范式。它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因此,得到了学界和官方的广泛认同。

但是,还没一个完全得到公认的社会资本概念。正如“有多少个社会学家就有多少个关于社会的定义”一样,“有多少个社会资本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

一、社会资本含义的纷争与批判

国内有人将这些不同的定义简洁明了的归纳为五种类型。通过较为详细归纳和总结,可以发现资源说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下面简单梳理一下它们的具体表述。

1.资源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这种观点在社会资本理论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布尔迪厄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林南(2001)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有人甚至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人际和企业关系网络中以及通过人际和企业关系网络所能获得的资源,包括信息、构思、线索、商业契机、金融资本、权力与影响、情感支持、甚至还有良好的祝愿、信任与合作。”

2.能力说。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亚历詹德罗•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所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

3.功能说。认为社会资本是能为人的行动带来便利的社会资源。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根据其功能来定义。它不是一个单一实体,而是由一系列拥有两个共同要素的不同实体所构成,这些要素均由社会结构的一些方面构成,而且它们促进了参加者(无论是个人或者法人参加者)的某些行动。”

4.网络说。认为社会资本从形式上看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张其仔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关系网络,他无疑忽视了信任、规范以及制度等在社会资本概念中的重要地位。

5.文化规范说。认为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信任、互惠等文化规范。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资本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群体成员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和准则。如果该群体的成员开始期望其他成员的举止行为将会是正当可靠的,那么他们就会相互信任。信任恰如剂,它能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转变得更加有效。”

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将有关社会资本的定义概括为三种主要观点,认为帕特南提供了最严格的定义,把社会资本看做对社区生产能力有影响纳人们之间所构成的一系列“横向联系”;科尔曼提供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把社会资本看做支配人们行动的所有横向和纵向的社会结构和准则;后来其他学者提供了更加宽泛的观点,认为社会资本除包括前两种观点的内容外,还包括使准则得以发展及决定社会结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然而,正像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必然会引起争论和批评一样,社会资本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广泛的论争并遭到了激烈的批评。肯尼思•阿罗甚至主张放弃,因为“度量社会相互影响的概念或许是一种错觉、一个陷阱。不是考虑多一点或少一点的问题”因此极力主张放弃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含义资源说的本土化对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所奉行的关系说和所践行的关系网,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滥觞和实践。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梁认为中国社会的伦理特性是通过“关系”体现出来的:“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实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费孝通在提出这一概念时着重指出,这种“差序格局”发生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这种乡土社会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社会是一个社会变迁很少而且变迁速度很慢的社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等。从以上这些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为中心的传统亲属关系占据重要地位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血缘特性、熟人特性和差序格局是其基本特征。

居延安教授在《关系管理》一书中指出,关系价值包含人文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确,在中国这样特殊的人文社会里,对于关系资本的认识要兼顾其经济特征和人文特征。其实,这对于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无论他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深有体会并深知其妙,都或多或少为自己、家庭、朋友和单位等等建构关系网。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关系资本并不等同于社会资本。杨光飞认为,社会资本蕴含着一种公共性,是对市场和政府功能缺失的有益补充,而关系资本的建构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工具理性,是在规避正式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特殊主义”的秘密渠道获得的;并进而认为关系资本的升格会引发集体行动的困境——不仅在总体上大大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同时也不利于一种普遍主义制度的建构,而且也不利于现实制度、政策的选择。由此可见,关系资本既有利也有弊。关系是中国社会文化与结构的重要表征,正确地认识关系资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关系资本,规避其不足,更重要的是,要适时向现代化转型,则是中国转型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门新课程。

三、社会资本含义资源说的现代化转型

怎样从为个人、小团体和小圈子所拥有的私人产品转化为群体、社会所拥有的准公共产品和甚至纯粹公共产品,是社会资本在完成本土化对接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结合学者们的论述,本人认为,社会资本从群体的角度和一般意义来讲,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有价值的资源,这种有价值的资源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资源,既能促进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又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社会资本能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从而能避免自身供给的不足。尽管社会资本是群体共享的资源,但对于个人来说,也有着内在的驱动力,个体不仅能以成员资格共享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而且能凭借组织平台分享组织外的各种资源,从而每个人都有着建构社会资本的动力。因此,作为特殊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本是可以内生的。当然,内生是有条件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资源不能处于一种结构锁定状态之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资源,社会资本既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又从本质上来说能满足社会群体共同需要。因此,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当然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社会资本本身蕴含着共建、共享和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群体内部和之间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微妙而伟大的机制,如互惠机制、转换机制、共建机制和共享机制。

每个人、群体或组织都拥有各自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每个人、群体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对于社会来说,多样化的群体或组织之间的互动能够产生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群体或组织的视角来探讨社会资本就显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尽管也更有难度。

尽管个体拥有各自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但不足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个体的个人资源要远远小于个体的社会资源,而个体的社会资源更远远小于群体或组织的社会资源,也因此,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当今这个网络社会之中,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更深更广的融入当今的全球化之中。

只拥有有限资源的个体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只有融入各种群体或组织之中,在群体和组织内外进行资源交换和投资,互惠互利。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长期互动中,更多的资源融入其中,并得到了长期的互惠和转换,人们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共建机制,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共享意识。而这种共建机制与共享机制是息息相关的,有共建才有共享的可能,共享也能进一步推动共建,如果只有共建没有共享,那么共建迟早会瓦解。

本土化对接后的现代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那些机制的有效运行,而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组织间的力量的大体均衡、各种组织目标的互补与兼容以及组织体系中主导力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福山.信任一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远方出版社,1998.

[2]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3]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一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6]张其仔.社会资本论一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8]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袁鹏举.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1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4.

上一篇:水电工程实习报告 下一篇:农技推广难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