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05 06:25:17

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数学课堂?我想,有效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的守真挚实,匠心独运,有效清静的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因势利导,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

关键词:以生为本;激发兴趣;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79-01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学教学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着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建构数学模型的主渠道。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失导、追求形式的东西太多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教材的整体性不能充分体现。

2、教学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课堂的生成,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3、一味依赖课件,鼠标代替了教师的示范、讲解,忽视了师生交流。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

4、刻意追求表面的热闹,弱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数学思考,偏离了数学本质。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依然压抑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流活动缺失,教师教学激情的缺失。

2、创造性缺失: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分数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3、情感性的缺失:因家庭状况或教师关系的原因,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况,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珍惜时间和不会利用时间。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系统的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形成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中,情境已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注意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要紧扣教学内容,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情境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发展提供良性土壤。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依次按顺序1、2、3、4、5然后又从大拇指开始接着依次数6、7、8、9、10……让学生由慢到快数一数。请学生报一个数,老师很快地说出是哪个手指,并由学生数数验证。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反思: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刘松老师在执教《起跑线》一课时问题信手拈来,让人回味无穷。

师:请来两位同学。

(一男生、一女生)

师:男生请往后退,再后退。

(女生距老师大约3米远,而男生几乎已经到了舞台的最边上)

师:请准好了,老师现在发令,看谁先跑到老师跟前

老师话音未落,男生就不干了,“不行,不公平我们两人的起点不一样……”

“是呀”,其他同学也嚷道。

师:而在有些比赛场地,起点不同才公平。这种场地你见过吗?

二、发现问题,探究体验

新课标最大特点就是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努力让学生去感受、去经历,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扎实的知识。

三、体验成功,品尝乐趣

心理研究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志和力量,成功能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予以激励,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唤起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引导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决定着交流的方向,影响着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业务水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上一篇: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