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

时间:2022-09-05 04:03:25

浅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

【摘 要】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随着社会各界对CSR的关注不断升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而国内外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CSR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中,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目前有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结论。文章针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中造成这种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CSR;信息披露;决策价值

引言

克拉克森(Clarkson,1995)曾经说,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CSR被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来看,CSR是指公司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资本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社会利益应该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等内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CSR,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醒公司应该更多地关注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以确保实现公司价值长期最大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CSR受到欧美各国政府和世界银行、欧盟、世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等重要组织的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制定工作,全球范围内掀起了CSR运动。同时,定期披露CSR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推动CSR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CSR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CSR的价值相关性不仅提出了各种理论假说,而且运用大量经验数据对这些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些实证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结论,目前有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结论。

正相关论者认为,较好的社会业绩符合商业法规的要求,并使得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呈现正的相关关系。公司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然会伴随着社会效益的产生,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公司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好,它的企业价值就越大、股价就越高。

负相关论者认为,CSR信息披露将浪费资本和其他资源,与那些不从事CSR信息披露活动的公司相比,公司处于竞争劣势,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损害企业价值。

不相关论者认为,尽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是高昂的,但通常被节约的其他成本(如经济成本)所抵销,表现为CSR与企业价值不相关。

但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支持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价值相关性,采取积极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策略的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相应较高;信息供给程度低的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相应较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制度环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表现得更加显著(Griffin and Mahon,1997)。

已有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对CSR信息披露影响机制分析的理论框架,大多研究只是就单个或部分因素考察其对CSR信息披露的影响,忽略了CSR信息披露行为会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可能会造成遗漏一些关键变量而使得研究结果的稳健性降低。

二、CSR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具有误导性,这个指标因内在的矛盾而无法实现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Freeman and Evan,1990)。企业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利益主体有关,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事实上,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极力主张的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目标,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冲突的背景下,是根本行不通的。而且庞大杂乱、不分轻重的多利益相关者目标也与企业发展目标不相匹配,而且利益相关者间的多重目标还非常容易掩盖管理人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人员仅仅追求部分目标,而忽略这些目标与效率或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缺陷在于其利益指向同时定位于企业和社会,使得管理层在两者往往相互矛盾的要求中无所适从,可能会盲目的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而降低企业价值。在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引导下,会影响研究者结论的一致性。

(二)CSR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质量不高

已有的研究对CSR的主要构成因素考虑不全面,也未解析CSR的主要维度,所构建的指标信度和效度不足,披露的内容很不全面,而且相关的信息也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企业所披露的众多信息中,很少有企业对与自己相关的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的披露,大部分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还远不能满足有关各方了解CSR情况的需求。

从披露方式上看,CSR信息披露没有采用量化的会计信息。这主要是因为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计人员对于已经发生的社会责任事项不能明确其记账金额和会计科目。同时,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没有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所以即使企业提供的货币计量数据中存在关于社会责任的信息,也是与其他的经济业务混合在一起以合计的形式列示的,CSR信息“埋藏”在会计报表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加大了信息使用者的成本,而内容分析是有针对性的、没有考虑成本的。因此,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真正价值可能会比分析的价值更低。

从质量上看,披露CSR信息的有效性和价值不高。在信息披露数量提高的同时,披露的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大多都采用文字叙述形式,内容比较空泛,真正对公众有效的信息并不是很多,公众往往很难根据企业披露的这些信息判断其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效果。自愿披露的信息缺乏可靠性,企业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难以计量,而强制披露的信息相关性又不够高,影响其决策价值。

(三)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

温素彬、方苑在研究中指出:“从分年度的截面数据回归结果看,大多数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从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看,大多数社会责任变量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并且显著性大大提高,从而反映出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长期性。”

当前我国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这种信息的不完备性一方面会导致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失误,而由于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这种决策失误可能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发现;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给利益相关者,降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向企业资本和竞争优势的转化效率,从而延缓了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使优质企业在社会中的多元资本优势不能及时地体现出来。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现行的核算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费用化,抵减了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二是承担社会责任往往首先形成企业声誉或潜在的社会资本,然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使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延后;三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完全性和滞后性也使CSR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滞后。

(四)采用的计量方法和研究方法不同

会计方法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缺点是衡量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标准无法得到统一,因此,使得从不同公司得到的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Ramanathan,K・V・(1976)指出,“对企业的社会影响活动进行全面分析最困难的因素是为每个活动确定相关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比率;原因在于社会影响活动不能进行市场检验,没有一个恰当的程序表明所确定的比率是客观的”。

声誉评分法是让具备专业知识和熟悉企业情况的参与者从多个维度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其优点是能够使评价者对不同企业的评价标准保持一致,但不同评价者对同一企业的评价结果差异可能很大。Abbott&Monsen(1979)认为,声誉评分法的缺点是问卷应答者应当很了解样本公司所从事社会责任活动的详细信息,而这又受到企业的规模、存在年限、是否接近大众传媒、问卷应答者的经历等的影响,这会造成不同的研究者对不同的应答者进行问卷研究时,同一个公司得出不同的评分;而且声誉方法限制了进行研究的样本公司的数目,例如,冗长的问卷可能会导致质量下降,所以,一次只能对30个或者40个公司进行声誉评分。

内容分析法是在全面分析企业公开出版物(主要为年度财务报告)中有关社会责任活动记录的基础上,从性质和数量两方面对CSR活动进行评价。该法具有分析程序规范、计算结果客观、分析技术适用于大样本等优点,但也存在缺点,某些公司对那些有利的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而对那些不利的信息则披露很少,甚至只有一句话;而且,在绝大多数国家,CSR信息是不经过审计的,使用字数、句子数或者页数来进行计量,将使得CSR信息披露的计量结果有可能出现偏差。

指数法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被普遍采用,Booth, P.,Moores,K.,Mcnamara,R.(1987)也认为使用指数法在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是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CSR信息指数确定过程如下:首先,把公司所披露的CSR信息分为大的类别;其次,确定这些大的类别所包括的小的类别,把每个小类分为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种情况,并对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进行赋值;最后对不同小类的得分进行汇总,总分就是一个公司的CSR信息披露得分。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进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加入了一项简单但又具有决定意义的说明:即公司高于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公司的总的长期市场价值。也就是讲,把公司价值这张大家都关注的“馅饼”进一步做大才能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分得的份额会进一步增大,即通常所讲的多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是现代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要求,一是全面考虑了企业各相关主体追求的目标,关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二是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利益需要,考察了企业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强化企业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引导企业注重可持续经营,实施战略发展,使企业明确,眼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成长的影响更大;四是拓展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内涵,由仅为出资人服务拓展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丰富了绩效评价的内容,使绩效评价不局限于企业效益考核,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CSR信息披露方式,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核算体系

我国CSR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力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即在2002年出现了转折,从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发展为具有价值相关性。可观察到的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2002年1月由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2001年12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规则第2号》,可见,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是在监管者的推动下发展的。因此,作为信息的监管者,政府应加强CSR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关于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主体地位,强制企业承担法律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具体如下:

1.合理界定CSR范围,规范CSR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CSR内容至少应包括: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责任。政府应充分利用行政、法律和释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合理确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

2.健全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为了保证能够及时提供正确、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要实施一系列合理、完整的会计程序与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如实施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程序及运用会计核算方法,以对社会责任会计事项进行恰当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是一项资本性投资,社会责任支出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并不是经营性现金流出,而是形成了企业的人力、社会等非财务资本。当前的会计核算体系将这些支出费用化而不是资本化,以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不明显,甚至呈负相关。因此,在会计核算方面,应该根据CSR支出的实际情况将其资本化。

3.构建合理的CSR信息披露模式。鉴于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可采用会计基础型与非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披露方式,在现有的传统三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单独设置反映CSR内容的会计科目)披露定量信息,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定性信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所有企业中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最终发展趋势。

4.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监督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CSR意识的树立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有赖于严格的约束机制,而目前的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这不利于对CSR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实施CSR报告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力度,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

(三)及时披露CSR信息,增强投资者的决策价值

针对社会责任财务效应的滞后性与长期性,应拓宽CSR成本的补偿渠道,增强补偿力度和及时性,缩短补偿周期,为企业能够持续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保障。企业应尽量做到定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信息应在失去有用性之前到达使用者手中,确保最大程度地可理解性和应用性,使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将信息融入决策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通过报纸、电台、网站等媒体专题报道宣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程度,让CSR的价值“显现化”,使公众认可企业价值,同时给予企业足够的回报。

(四)根据具体情况,承担与本企业相适应的社会责任

史永隽(2007)指出,CSR决不是一个静态和抽象的问题,企业是否承担某种社会责任或承担多少社会责任,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利益相关者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结构。任何公司都无法长期单独地负担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成本,过分的强调社会责任而使股东财富减少,都可能导致整个社会资金运用的次优化。陈宏辉(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CSR的定义应该是全面的,但企业需实行的社会责任则应视企业自身状况决定,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责任企业都必须同时实行,CSR的实行应该是分层次的。

1.基于成本收益框架的分析。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信息之前,要权衡其成本和收益,只有收益(特别是长期收益)大于所耗费的成本时才提供这些信息,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实现要以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为前提。基于成本收益框架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节约交易成本的有效工具。但对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作为投资运营的工具,并不是越多越好,其效果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企业需找到最佳社会责任投资规模,以取得理想绩效。

2.基于公司特征的分析。Cowenet a.l(1987)研究表明,行业间的社会责任披露存在显著差异,不仅仅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行业差异,Lang和Lundholm(1993)研究中发现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均存在行业差异。Foster(1986)曾总结说,在有关公司披露政策差异的研究中显著性最一致的变量就是公司规模,研究通常发现,规模大的公司会披露更多的信息。在以往所有关于CSR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都将企业的业绩作为披露的动机,盈利好的公司会选择自愿披露较多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另外,强化与整个社会的信息沟通,提升公司形象,成为有再融资需求的公司的最好选择。CSR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可能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公司特征的影响。

3.基于企业战略、目标、CSR投资主题的分析

随着CSR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和企业家们发现CSR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商业利益(Weber,2008),CSR逐渐被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Baron,2003)。CSR实践逐渐由“开张支票了事”的经济负担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投资工具。企业在确定CSR主题前,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环节中企业要理性审视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战略等企业定位的体现要素,综合分析企业资源、运作能力等企业能力的体现要素,客观描述企业规模、企业成长阶段、企业性质、企业文化、企业暴露度(Miles,1987)、政治卷入度等企业特征的体现要素,寻找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共赢的和谐区间,选择能有效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关主题,并将其纳入现有的战略规划中。之后,要在现有的战略规划中添加CSR主题实施的战略规划,使其有利于企业阶段性目标和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只有将社会责任问题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企业才能将CSR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提升到战略层次,从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CSR进行统一设计,确保CSR和企业战略目标的深度融合,使CSR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务。

结论

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竞争策略,披露CSR报告已成为发达国家公司和跨国公司的主流趋势。世界500强企业大多在订单中加入社会责任条款,要求企业必须接受并通过社会责任审核才能进入电子订单系统,明确提出供应商必须通过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才能获得订单,SA8000认证就是有力的通行证。在国内,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观念的确立,CSR管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已经从外在压力转变为一种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兵,韩玉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与前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2] 刘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与缺陷[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1).

[3]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4] 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

[5] 温素彬,方苑.CSR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6] 李正,向锐.中国CSR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 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6(3).

[8] 陈煦江.CSR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

[9] 陈讯,韩亚琴.CSR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10] 马金城.企业责任观的转型与层次――基于成本收益框架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9(7).

[11]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

[12] 许正良,刘娜.基于持续发展的CSR与企业战略目标管理融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13] 邓曦东,肖慧莲.CSR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济,2008(3).

上一篇:关注非经常性损失对“监管利润”的粉饰 下一篇:组织印象管理对CSR报告质量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