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设计主题的强化手段研究

时间:2022-09-05 03:03:52

装饰设计主题的强化手段研究

【摘 要】为了更能体现设计的主题性且突出主题的内涵,可以通过所设计的风格,运用所突出主题性的原型元素作为装饰设计的基本装饰材质,更好的强化所要设计的主题。

【关键词】装饰设计主题;原型元素;强化手段

在现今的室内设计中,装饰设计主题是体现室内设计风格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原有的装饰设计主题基础之上,把所要涉及到的该主题的原型元素作为装饰设计的装饰材质,在设计室内空间的运用中更加强烈的体现装饰设计的主题性,对此设计风格的主题进行强化手段。原型元素指的是不同风格所特有的代表性强的原始陈设或原始材质。

一、装饰设计主题运用主题明确的原型元素更能突出主题性

主题性的创作是把握创作的灵魂,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不能只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所以室内装饰设计是包含了艺术性、主题性和科技含量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主题性能够指导室内设计中的功能、形式、设计语言、空间文化品味等其他方面的形成。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工业化城市的形成,人们更向往舒适、温馨、未经加工的自然工艺品、民间艺术品,并且这些都强烈地表现出个性。室内环境的装饰因为不同的风格,因此更能体现出此室内设计的主题性。

在中国传统风格,注重建筑的规整以中轴线为准分部、木构架结构,一般室内有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建装饰、摆放明清家具等。这些特征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特点,并且此风格色彩比较鲜明、强烈、多用原色,使得室内环境有富丽堂皇之感

在每种风格的装饰中,设计师都要运用每种风格所特有的原型元素,再经过设计构思,让这些原型元素即提升美的要求又可以使每种风格主题明确。所以说,这些原型元素让室内装饰风格的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二、装饰设计主题运用原型元素来呈现不同装饰风格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体现。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在进行改造室内环境的创造中,同样也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文化活动。所以室内空间的设计除了强调使用功能外,还要传递出文化信息,展示人们的审美情趣。

室内设计的地域观点是指室内设计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应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带有不同的地方风格,乡土风味和民族特点。由于中国土地比较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风土民情也各不相同。

历史文化对室内设计也有所影响,历史文脉也成为当代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室内设计要尊重历史,还要考虑到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包括狭义的历史形成、符号。通过装饰手段来体现出室内风格的内涵,运用所研究的不同风格的原型元素去体现内涵所在。

三、装饰设计主题运用不同装饰风格的原型元素,起到了装饰材料的广泛性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说材料是结构与空间的灵魂。在设计师设计室内空间过程中,一般分为两种构思思路:一种是在造型语言固定的情况下运用与之匹配的材料和正确的构造方法来表现。另一种是针对材料的特殊性及技术条件的局限性来表现的。所以说室内装饰设计是材料构造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也是功能与美感的高度统一,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功能的适应性和精神与审美的要求。

材料其本身的肌理、色彩、质地在建筑和室内空间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材料的本性就是它最大的价值。对于室内空间装修材料的研究中涉及到材料的种类、特性、视觉效果等。在材质的运用过程中,一方面广泛的寻求更多天然材料其本身卓然天成的结构特征和深入探索全新自然材料的本性所表现出多种不同特性。另一方面现代人在室内设计中追求返璞归真,越来越注重深掘天然材料自身的无限潜力,发展更加新颖的加工手段。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给予天然材料更广阔的舞台,使天然材料真实、淳朴、而又含蓄的天然美感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装饰设计主题中运用原型元素体现出的美感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无论是哪一种设计风格,所要体现的就是通过装饰手段来完善这种美感,运用这些手段营造美的视觉感。所以在室内装饰设计中要有艺术性。室内空间设计的关键在于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来使得人们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激发内心的情感,借助客观的物质形态去体现这种精神的内涵。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是深刻内涵和完美形式高度统一的结果,让作品更有感染力。

室内装饰设计就是为了通过装饰手段来体现出室内空间的美感。在所研究的装饰设计主题的强化手段中,每种不同风格的装饰设计中,都运用了以原型元素为主的装饰手段,这样可以强化主题,更能丰富装饰效果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熊建新,支林主编.现代室内环境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向仕龙,李赐生,张秋梅编著.装饰材料的环境设计与应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马玲(1987- ),女,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调查状况分析 下一篇:从是与应当的关系看廉政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