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管理探析

时间:2022-09-05 02:29:40

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管理探析

摘 要: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使得他们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分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现状,提出更好的满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对策,以实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管理。

关键词: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 激励管理 需求

激励管理是通过一切方法和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并满足个体需要的行为管理过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论,到1954年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他又对该理论和个性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马斯洛认为,人类受到自身一系列复杂的需求的激励,这些复杂的需求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被假定为有优先次序的、层次的,并且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成阶梯状分布的。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五种需求层次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它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种需求的参照样本,为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激励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是受家庭背景影响占有相对较少社会资源、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面对经济困境的同时,更多的承受着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不适应,思想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化、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就业难度大等。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经过勤学苦读考入繁荣城市。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经济困难学生不但难以按时交纳学费,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吃用都很节俭。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使本来就缺少优越感的他们,产生自卑、敏感、焦虑的情感。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极强,对自己的要求苛刻,拼命学习和兼职赚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休闲和放松;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自叹上天的不公,索性破罐子破摔,学习不努力,活动不参加,成了真正的“问题学生”;有的经济困难学生在 “攀比风”、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每月的开销也在逐渐增多。生活费紧张、学费催缴等问题困扰着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对许多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并不美好,体会更多的是苦涩和无奈,其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少,而对物质的追求却更加强烈与明显。

2.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

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境比较相似,但其表现的心理特征却迥然各异。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表现为人穷志不穷,虽然身处逆境,却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参加生源地贷款和勤工助学、补助的援助下,他们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好处,不在别人的阔境面前自卑。而另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则表现为人穷志也穷,不能正确地面对困境。在经济压力下,他们的心理扭曲了。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十几年寒窗苦读,上大学都是村里敲锣打鼓送来的,以为从此鲤鱼跃龙门,跳出了农门,然而现实的压力远远大于考上大学带来的欢愉。有的学生开始缺乏自信,有较重的自卑心理,甚至开始自我封闭,排斥他人,不愿与人交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有的学生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喜怒无常,感情的天平忽沉忽浮,脆弱、敏感、抑郁、猜疑、嫉妒等不健康的性格开始出现,缺乏克服挫折的自信和勇气,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做出违法违纪行为。

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

有关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签约时间上明显滞后,在签约率上明显偏低,在就业岗位上明显偏差。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对家庭有所回报,能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但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比较差,在校期间获得奖学金的人数比例,学科竞赛获得人数比例,担任重要学生干部人数比例等方面的数据普遍偏低。同时,经济困难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方法存在问题,“上大学=成功=国家精英”的思想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后期望能到体面的地方去工作,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福利待遇越高越好,不愿下基层,不愿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对未来的工作期望较高,造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在于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进入大学前就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方面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状态,虽然国家的“奖、勤、助、贷”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困难大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经济困难学生生存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他们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更值得关注。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激励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资助机制,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理保障需求。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高等教育经费,调整和规范高校的收费政策,切实减轻学生学费负担,提高学生资助标准,实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助学工作体系,公平公正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优化奖学金设置和实施,加大奖励金额和覆盖面,及时定额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加大勤工助学力度,鼓动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在岗位的安排上,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使之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置“励志”助学金、奖学金,争取社会捐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方式帮助贫困生,激励其取得学业成就。

2.创建和完善人性化校园硬件环境,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安全保障需求。

马克思说道:“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校园公共设施的配置在很大层面上是在展现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如果公共设施的配置仅仅追求美感和现代感,那么它对学生的影响也只能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面上,也只能发挥公共设施的“养眼”功能,而不能“养心”,起不到服务学生、教育和感染学生的作用。高校后勤的很多设施都是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的,而学生主体性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选择性”,高校后勤生活服务设施配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选择性。因此,学校后勤设施应该充分尊重和考虑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不仅在很多设施的购置上,而且在各类设施的配置和布局上,都要尊重经济困难学生的选择性,站到学生的角度对设施的配置进行分析论证,把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关怀、爱护的意识充分融入对设施、设备的配置当中。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学生就会回报学校多一分理解和感恩。

3.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交需求。

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里接触最多的人际关系就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脱离了简单的家庭和中学生活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融入高校群体中并为其接受和认同。高校管理者应该从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引导的方法,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宽松平等的环境。高校教育者首先应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必要的交流交往,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与他人,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适当注意自己的谈吐、仪表、服饰以及待人接物的技巧。其次,高校应积极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社交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意识,学会用批判的态度和敏锐的思考去分析和评价他们涉足其中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好处,以及它的发展方向。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如总感觉得大于失,那么心理上就带来满足愉快的体验。宽容平和,保持愉悦的心境,才能激发自己的内驱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工作、劳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密切人际关系。最后,高校应充分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或者能够获得注意的人物。这种学生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到整个群体,因此,教育者对其应进行重点培植,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好帮手,通过加强对群体的引导,促进经济困难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个性能力的发展。

4.合理运用情感教育,满足经济困难学生被尊重的需求。

高校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到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要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指导原则,以科学、民主、平等的教育态度对待教育对象,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尊重教育对象独立的人格,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变化,运用精神激励、心理咨询和关爱信任等情感沟通方式,关心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者,他们普遍都有希望得到领导、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肯定和赞赏。精神激励就是运用表扬这种方式对教育对象给予尊重、肯定和赞赏的一种情感沟通方式。在情感教育中要注重把握和运用精神激励,针对不同的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增强表扬的感召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表扬的驱动作用。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困难、困惑和苦恼,当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为此,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合理利用网络,拨专款聘请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制定正规的工作制度,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注重关爱、信任学生,为经济困难学生政治上进步、文化上提高和生活上改善提供关心和爱护,有效地沟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情感,产生情感教育的效应,从而对其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5.提供多种培养方式,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随着时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应开展励志教育,在高校中,具有一大批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他们中间,有的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克服经济困难,有的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英雄楷模,有的成绩优秀,成为社会精英。这些典型虽然是少数,但他们的事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都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家穷志不穷的志向,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增强学生战胜贫困的勇气。

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性格、气质、风度、谈吐、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比较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处境,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并提高管理事务的参与性,改变“讲解式管理”“填充式管理”,代之以互动合作的“对话式管理”,在师生之间搭建互动平台。把对话当作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让师生双方在交谈中坦诚地敞开各自的内心世界,接纳和包容对方,并且在对话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共同发展。

高校应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在英语、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现象,高校开放计算机房和语音室、实验室,开设“第三课堂”,有侧重地对他们进行免费的专业培训和个性化辅导,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提高职业自信心。

高校应尽力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与企业签订订单或人才培养协议,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励志教育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型的、思辨型的、学术型的、设计型的、应用型的、管理型的、经营型的各类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型人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让贫困不再成为大学生就业障碍——人事部门扶持贫困大学生就业纪实,2006-8-29.

[2]何会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6:166.

[4][美]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011年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19。

上一篇:浅析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下一篇:试论古代汉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