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化的共建共享简析

时间:2022-09-05 01:42:32

政务信息化的共建共享简析

【摘要】 随着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出现新型机构――政务服务中心。为更好的推动政务服务发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本文拟研究政务中心的业务共建共享,以期把现代信息管理理念和技术,以信息服务方式与政务服务高度融合,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 政务服务 共建共享

一、引言

政务服务中心是审批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型机构,是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机构,承担着政府部门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和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职责。

二、业务需求

2.1 相关方

相关方有:服务对象、服务主体、建设运维机构、监督评价机构、管理服务机构。

2.2 业务需求

1.服务对象。办理前:了解流程:方便快捷的了解办事的整个流程和注意事项。安排时间:安排一个方便时间办理。准备材料:将所需的材料准备齐全并电子化。办理中:准备办理:尽快熟悉现场并知道需等待的时间。业务办理:都能在网上办结;如不能,能预受理;如不能预受理,能约定办理时间。办理后:等待结果:方便快捷的了解进度。如有问题,能通知或提醒。结果取件:办结后能通过快递送上门并可查询时间和进度。反馈投诉:通过某些渠道反馈信息包括评价、建议、投诉等。

2.服务主体。办理前:政务公开:能更好的了解流程让受理走得更顺畅。接受预约:提早预计业务办理量,更好的安排人力、物力投入。办理中:办理收件:提早发现材料问题,从而提升审批效率。验证身份:有效验证身份,避免出现安全事件及投诉。业务受理:对业务人员的服务进行监控并作为考核的依据。业务审批:有统一的、规范的审批流程,将分散在部门的审批功能优化整合。办理后:结果发件:通过快递公司协助发件。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时有日常数据参考。

3.建设运维机构。(1)信息化主管单位。信息化主管单位主要需求:统一分配部署审批系统所需资源;通过电子政务网搭建虚拟专用网;按照等级要求,部署各种安全系统等。(2)基建主管单位。基建主管单位负责实体大厅建设,包括土建、供配电、消防、综合布线等。

4.管理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机构需收集各种原始数据,通过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挖掘领导决策的深层数据。

5.监督评价机构。监督评价机构需获取用于监督执法的数据,包括节点数据、服务人员的视频数据等。

三、系统架构

根据业务需求分析,得出满足用户流程和政府效能需求的业务系统;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标准,把这些零散系统模块组合成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四、共建共享

l、信息资源共享。遵守“一数一源、一源一责”的国家基本准则和行动策略,以现有数据库资源为基础,建立基于“互联互通”的数据库群和大数据中心,明确谁是数源业务主体和责任单位,数据又可给其他平台、系统或单位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技术支撑等。主要有管理类数据、服务类数据、业务类数据,通过新建和数据库整合提升两种途径。

2、应用系统共享。任何平台性(含系统性)项目,都必须从全局性、系统性着眼。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都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用系统共享要充分考虑“上下左右”跨部门、多部门、多岗位、多行业的垂直业务、横向业务和内部业务的互联互通,确保在协同数据库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能的智慧服务。

3、基础设施共建。基础设施是系统的核心,必须充分考虑到与本项目相关业务的要求。政务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尽可能利用各方面已有的或正在规划,或准备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资源,形成项目建设的合力。

五、结束语

随着审批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梳理的政务共建共享符合当前各级政府需求,也将推动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的改革,有利于打造24小时服务的“电子政府”。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下一代PON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