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谈

时间:2022-09-05 10:19:49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谈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学好语文能促进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创造思维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前途,要进行创新思维,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经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而发展成一个新课题。本人从教二十余年来,觉得语文创新教学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内外结合,精讲多练”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正确引导他们各显神通,成为活动的中心。教学中要全方位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应是主动的,不应受到教师的牵制。淡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职能,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是导演,学生是参与者是演员,只有教师合理定位,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问。

学贵质疑。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权威,不迷信于常规,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作品,大胆发问,自主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打击限制学生的的质疑提问,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新问题。有一个老师批评学生说:“你就象脱缰的野马。”学生问:“野马怎么还有缰绳。”老师认为学生顶撞自己,钻牛角尖,没有因势利导,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怀疑不仅是变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启迪新发明创造新学说的条件。凡成大器这者都贵质疑,外国教师更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时善于发现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竭力解决,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浓,才能提出更有创意的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三、大力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第二课堂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操作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如演讲、朗诵、成语连接、讲笑话、创作广告,手抄报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充分运用,增强了他们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要发挥第二课堂的阵地作用,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四、不拘泥于课本,树立大语文关。

学好语文,仅凭借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把目标投向社会生活广阔天地,平时的读书看报,聊天说笑,广告宣传,影视荧屏,茶余饭后,总之一切都在学习语文。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把语文学习的场所开辟到广阔的空间。以课堂为主,全方位辐射,形成饭馆文化,宿舍文化,街道文化,校园文化等,不能错误地认为做几套题,学几篇课文就能把语文学好,不要局限于课本、课堂,解放思想,把社会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地,语文综合水平和能力就会潜滋暗长,创新教育才能有所起色。

五、要进行创新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方法,而要精讲多练,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发挥潜能,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起抛钻引玉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孔夫子式的教学远远不能适应创新教学的需要,诸如上课要坐正,不能讨论说话,专心听讲,熟记讲课内容,不要和老师争论等,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语文教师不能只凭借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案,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充分运用录音、投影、光碟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努力做到声情并重,文图并茂,使教学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六、创设情境,符合学生最佳学习心境。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能使学生有似曾相识,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情景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各抒己见,与作品产生共鸣,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学的蕴含,成为审美主体。进行戏剧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境界,学生会轻松地领会内容。老师抱着考卷进教室时,学生肯定会有不同想法,心境不同,此时我们科抓住着眼点进行说话教学。当老师上课迟到5分钟时,学生会有各种猜想,此时老师可以《当老师上课迟到5分钟时》为题进行情景作文,学生就有话可写。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景中畅游,便于教学,便于开发学生想象力。

总之,创新教学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因而,要改“教学”为“导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足学生学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基于教与学网络平台的师生课外交往途径的探索 下一篇:“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