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录用通知书的法律地位

时间:2022-09-05 07:38:46

论录用通知书的法律地位

摘 要:录用通知书是企业和劳动者建立用工关系的一项前置程序,属于劳动合同签订前的缔约环节。目前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录用通知书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导致企业撤销录用通知书时,劳动者只能求助诉讼途径来追究企业的合同缔约过失责任,但由于赔偿责任和赔偿标准不明确,结果往往是获赔有限。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塑造诚信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建议劳动合同法修订时应当对录用通知书的法律性质及违法撤销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界定。

关键词:录用通知书 法律性质 劳动合同 缔约过失责任

目前许多企业在向应聘者发出录用通知书后,在应聘者入职前,出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存在随意撤销录用通知书的现象(包括拒绝应聘者入职,下同)。对于求职者而言,录用通知书的法律性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合同缔结过程(包括录用)中能否得到有效地保护。于某等八人诉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拒绝入职一案揭示了应聘者在企业撤销录用通知书后处于维权困难的法律窘境。对于判决依据,该案主审俞法官表示:“对于这种情况,目前我国的劳动法规中尚无规定。但他认为,尽管聘用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存在不同,但是都应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所以,在劳动法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参照《合同法》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对案件做出判决。”[1]从判决结果看,八名原告历经招录、原单位辞职、解除录用、诉讼维权四个阶段,时间跨度四年,最后平均每人仅仅获赔万余元,处于索赔有限的尴尬境地。本文将从录用通知书的法律属性、用工关系的成立要件、录用通知书违法撤销的法律责任等三个方面对类似案件作出剖析。

1.录用通知书的法律属性:要约

企业对拟录用人员通常是通过寄发录用通知书的方式来告知劳动者招聘结果,因此录用通知书是员工正式入职和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前置阶段。目前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均未对录用通知书的法律地位作出具体规定,因而对录用通知书性质的认定也就存在较大争议。但劳动合同属于民事雇佣合同转化而来这当无争议,在劳动合同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正常的招聘录用秩序,参照《合同法》总则以及雇佣合同的法理是唯一可行的途径。雇佣合同是指受雇者向雇主提供劳动力以从事某种工作,由雇主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的协议。劳动合同本质上还是属于民事合同性质,在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和解除(终止)过程中,对劳动合同法没有特别规定的事项,司法部门是可以参照合同法总则的相关规定。我国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即要约的要素包括:(1)特定的主体向相对人所为的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2)内容必须明确;(3)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接受该意思表示。录用通知书是用人单位向决定录用的特定员工所发出的愿意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意思表示。虽然不同企业制作的录用通知书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主要区别在于内容的详尽程度不同。录用通知书按其内容的详尽程度分为两种,一种是附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工作地点、报到期限等具体内容;而另一种仅附有决定录用和通知报到等简单内容的描述。因此对录用通知书的法律性质,有人认为应属于要约,也有人认为仅仅是一种意向表示(即要约邀请)。我们认同将录用通知书视为合同中要约性质的观点,理由是录用通知书的意思表示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指向,因为用人单位都是就具体工作岗位、工资报酬、工作地点等劳动合同要素来招聘符合要求的劳动者,尽管录用通知书中没有写明上述劳动合同事项,但通过招聘广告、招聘登记表、面试记录等材料,完全可以将录用通知书的内容具体化。因此录用通知书的特性完全符合我国合同法中对于要约法律要件的描述。

2.劳动用工关系成立的法律要件:实践合同

“录用通知书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其一经发出到达劳动者后即生效,用人单位不得撤销,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其收到录用通知书,既可以选择承诺,也可以选择放弃,如果选择承诺,双方合同即告成立。”[2]通常情况下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但是劳动合同属于要式合同,合同成立并不等于自动生效。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前者称为法定之要式合同,后者称为约定之要式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即劳动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书面签订,录用通知书本身不构成劳动合同,即使应聘者已经做出了承诺的表示。另外,由于劳动用工关系属于实践合同。而实践合同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交付标的物方能成立的合同。在实践合同中,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给付,不是当事人的给付义务,只是先合同义务,违反它不产生违约责任,但可构成合同缔约过失责任。是故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即即使双方已经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也并不等于建立实际的用工关系,劳动者只有在入职后,并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后,企业与劳动者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因此劳动者对录用通知书的承诺不等于双方已签订劳动合同或建立用工关系,如企业违法撤销录用通知书,劳动者不能要求强制要求企业履行录用通知书的内容或履行劳动合同,而只能向违约企业主张合同缔约过失责任赔偿。

3.录用通知书撤销的法律责任:缔约过失赔偿

对要约不得撤销的情形,《合同法》第19条规定:“(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就目前发生的案例来看,录用通知书大都附有报到或回复期限,或劳动者已经为入职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或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均属于企业不得撤销录用通知的范围。对企业撤销录用通知书的违法行为,目前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的赔偿标准,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只能借助合同法关于缔约过失赔偿责任的规定来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承担的是合同责任非用工责任,是通过法院诉讼来解决,而非通过劳动仲裁来处理。所谓合同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缔约之际,缔约一方故意或过失地违背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保护、通知、协力、保密等先契约义务而致相对方信赖利益、固有利益遭受损失所应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录用通知书的违法撤销属于上述第三种情形,即劳动者在收到企业录用通知书后,决定接受企业的邀约,在入职前基于合同信赖原则,或已经办结与先前企业的劳动合同解除手续,或放弃可能的新的求职和入职机会,但企业拒绝其入职和撤销了录用通知书。对于录用通知书违法撤销的赔偿范围,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赖利益的损失,既包括因缔约过失行为而致信赖人财产的直接损失,也包括信赖人财产应增加而未能增加的损失。对信赖利益赔偿的结果应使信赖人达到订立合同的未曾发生的状态,为此,缔约过失行为人应赔偿信赖人如下损失:A.缔约费用及其利息;B.准备履约所支出的费用及其利息;C.丧失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机会的损失。”[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但)用人单位的赔偿范围仅限于应聘者为应聘该工作所付出的合理代价,比如车费等,但不负责赔偿其他不可遇见的损失,比如应聘者为此而放弃的其他工作机会。”[4]从合同法理来分析,当事人主张的缔约过失应当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但对于第一种观点而言,其主张的C项损失(即间接损失),通常劳动者是难以举证的,这需要司法机关通过司法解释或案例指导的方式予以具体化。例如在刘某诉上海市某进修中心撤销录用通知书赔偿一案,“一审法院经审理,判决进修中心向刘小姐赔偿3个月的工资损失2.4万元。进修中心不服,向市二中院提出上诉。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进修中心撤销《聘用通知书》的行为无效。关于赔偿损失,刘小姐诉请进修中心赔偿经济损失35756元,其中工资损失因中心缔约过失行为所致,法院予以支持。而社会保险费与年终奖损失,法院不予支持。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最后作出判决,刘小姐获得经济赔偿费2.4万元。”[5]本案法院对原告的损失标准是参照前用人单位的薪金标准,酌情考虑三个月,合计24000元。理由是应聘者与新用人单位尚未建立劳动关系,前期招录过程中企业承诺的工资标准并未实际履行。因此按原先单位的工资标准并结合合理的信赖(3个月)期间,法院最终判决违法撤销录用通知书的企业承担应聘者三个月前用人单位工资标准的经济损失。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录用通知书的法律性质属于要约,如果用人单位在录用通知书中有承诺期限或以其他形式标明不可撤销,或劳动者有理由相信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则录用通知书是不可撤销的。如果企业强行撤销录用通知书或拒绝入职,劳动者不得通过劳动仲裁强制用人单位签订或履行劳动合同,但可以通过法院诉讼的途径追究用人单位的合同缔约过失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 (《八名“准空姐”马来西亚航空获14万余元赔偿》,网易财经:(http: ),2008年6月20日.

[2] 朱慧 陈慧颖:《录用通知书的法律性质及法律效力》,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2009年7月16日.

[3]石德超 曾冬琴:《缔约过失责任初探》,中国法院网(http// ),2003年10月15日.

[4] 《企业撤销Offer 毕业生获赔有限》,厦门人才网(.cn),2010年07月27 日,来源:《新闻晨报》.

[5]唐付强:《录用通知书能否撤销》,《新民晚报》,2009年4月26日,B-18版.

作者简介:

胡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杨金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均系江苏名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一篇:浅析制造质量控制系统中的数据管理方法 下一篇:北京市少儿艺术培训机构营销策划咨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