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新课标下高效作文课堂

时间:2022-09-05 05:31:55

如何打造新课标下高效作文课堂

摘 要: 写作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作文的同时,学会做人,达到做人与作文互动的最高境界,是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文章围绕如何打造新课标下的高效作文课堂展开论述。

关键词: 新课标 高效作文课堂 做人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逐渐凸显出它的重要地位,广大同仁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各种探索,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笔者结合在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看法。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初三下学期,课程教学已近尾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写作教学上,方向应该是没有错的。经过初一、初二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各种文体知识,同时,如何阅读各种文体的文章这一问题,已不是难点。此时的学生就像蓄势待发的箭,表达欲望较强。如何让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个人的看法,就要求教师作适当引导点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笔者所教的班级,个别学生常会问:“老师,什么是散文?我们很想写写,你教我们写吧!”每当此时,笔者总觉得自己责任未尽,惭愧的同时则是感动不已,心想学生长大了,他们希望把内心的波澜表达出来,希望接触、了解新生事物,那种愿望很强烈。所以,当学生有所要求时,教师必须满足他们的需要,并在一定的积累条件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表达心理需求,是教师要完成的首要工作。

二、以文本为蓝本,加强写作教学

新课标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要用足、用尽。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着这些理念,教师不妨在文本教材上多下一点工夫,深挖其精髓,为写作铺垫。

人教版初三下语文第二单元,是散文单元,都是名家名篇。笔者把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放在写作上,本单元四篇散文属于各种不同形式的散文,这就为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具有权威性的蓝本。第一课《藤野先生》,属于写人散文,第二篇《白杨礼赞》,写物散文,第三篇《菜园小记》,写事散文,第四篇《夏之绝句》,写景抒情散文。为区别记叙性散文与抒情性散文,在教完第一篇《藤野先生》后,笔者把第三篇《菜园小记》提上来教,目的是把写事、写人散文放在一起学,便于写作指导。教《藤野先生》,布置写以“母亲或父亲”为话题的作文;教《夏之绝句》,学习写景抒情的手法,布置以“欣赏”为话题进行写作。

这样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阅读散文,又知道了如何写各种散文。事实表明,学生很有潜力,他们模仿能力很强,文笔比初一、初二时成熟多了,征文比赛《让我感动的一位身边女性》,写自己的母亲,获得一等奖;《慢下来的时光》写父亲,校报刊登。

三、积极提供优秀范文,铺垫情感,自由表达

范文的提供,可以在写作前,也可以在写作后。如教《藤野先生》,让学生回忆朱自清《背影》;声情并茂地诵读写父亲、母亲的散文,如的《回忆我的母亲》、肖复兴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用 美文的熏陶,激荡学生的内心,有了情感的铺垫,想没有写作冲动是不可能。当然,也可以提供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感到“桃子”就在头上,跳一跳就能摘到。

优秀范文的提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写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的写作达到了个性化状态,促进了学生自我生命的整合。

四、关注媒体,捕捉热点,培养强烈的社会意识

两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没完没了的作业负担,使同学们很少有时间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尤其到了毕业班,以至于学生写起作文缺乏新鲜的材料,创作空间极为狭窄,立意不高,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应该把学生的目光由文体引导到社会,这样文章才会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针对初三学习忙的特点,语文教师首先要自觉,而且有责任关注现实,把握热点,同时引导学生这样做,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掌握更多写作素材,为写议论铺垫。

初三学习了议论文体,大纲要求学生写浅易的议论文。可是,现代学生大多具有超前意识,加上受高考作文的影响,初三学生也多写议论文,笔者也就顺势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时事素材,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人跌倒”现象、“最美的人物”、有关“教养”、“孝顺”、“感恩”话题等,为有兴趣写议论文的学生提供便利。事实证明,对流行材料内涵的深入剖析与揭示,更能显示出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辨力。这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也是读者所最期盼的东西。

五、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达到作文与做人互动

确实,一个学生只有知识、能力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为此,笔者常在课上诵读《读者》、《每周文摘》等书刊中的一些好文章,以求作文立意的健康、高远、与时俱进,这不仅是作文的要领,更是树人的根本。新课标对这一点也有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得到全面发展,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

写议论文,有一些观点需要我们用新思想、新观念加以引导。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辩证分析,在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加强文体训练

就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作文教学中首要的门径、手段和技巧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实不在于开放和创意,而在于文体意识的逐步孕育和文体感的培养。按照一般的写作理论,社会生活的阅历、深挚的体验和思想是文章写作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这自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那么,为什么说在中学生那里,文体训练和考查反而是第一位的呢?因为文体其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积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文体是人们在与自然及社会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艺术的感受和体验世界的某种“心理图式”与“精神结构”,个别优秀作家的努力对于某些文体可能起到画龙点睛或综合集成之功,但从根本上讲,文体是集体长期文章写作实践和理论把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相对规范意味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一定的文体规范的制约,没有较好的文体意识和特定的文体感,再深刻的体验、再精微的思想也只能像激越的洪水决了堤,无所依凭也无所蕴蓄,失去表情达意的初衷,更达不到预料效果。因此,对初学写作的中学生而言,文体规则的遵守、文体感的习得和文体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上一篇:作文成长档案袋,快乐从这里出发 下一篇:英语专业考研翻译应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