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9-05 04:49:08

消除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 要: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解决师生冲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解决师生冲突,教师要把握三个原则:一要随机随机应变,二要因势利导,三要把握分寸。

关键词:师生 冲突 和谐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育界也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举措提上工作议程。教师和学生是否形成了民主、平等、尊重的新型关系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整个学校组织中,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大基本群体,即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教师是文化传递者,学生是文化学习者;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师生两种社会角色存在的角色差别,使师生关系潜藏着冲突性。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在教育改革急需深化,新课程蓬勃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广大教师,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望子成龙和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现实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生存和生活的巨大压力,导致了许多教师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些教师存在一定的心里问题,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社会风气的恶化,青少年学生的个性意识越来越器强,民主思想越来越浓,纪律观念越来越淡漠,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直接管理者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因为天天接触,天天打交道,所以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现代教育改革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看来,如何正确地处理师生间的冲突,使矛盾得到智慧地化解,这是我们学校,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矛盾冲突的走向同样也大都由教师的行为所决定。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要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其思想感情。这也是与作为物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教师的心理上,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同时必然会由学生的心理反映而与其建立起其他的心理联系,诸如情感、需要等等。而各种心理联系当然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回应以感情。学生既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就意味着他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理应都得到尊重和正当的满足。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听任摆布、压服。

(二)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所谓发展中的人,其意义是: 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型,而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当生理和心理等尚未充分发展起来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人们都把少年儿童看作“小大人”,并不认为他们与成人有什么质的差别,认识不到他们所特有的需要和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抹煞他们的特殊性,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为标准。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消长,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难免没有缺点,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他们的缺点、错误,较比成人来说,一般也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教师只有从思想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由于学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他们取得成年人的关怀和教育就成为必然的需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三)要认识到学生是将要走进“社会”的人 教师的手里握着学生的明天,就必须高瞻远瞩,不仅要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变化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心理因素;不仅要使他们能够承受现有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还须使学生能在将来承受社会的生产力的挑战,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总之,建立现代的新型的学生观,是处理师生冲突的一个必然方式。

教师和学生的冲突,经常由课堂上的偶发小事引起。比如,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在你讲得津津有味时,闯进教室;比如,安静的课堂上,忽然有学生嬉笑打闹;再比如,检测前,你三令五申严肃考纪,但巡视中却忽然发现某某正在抄袭……这些事情的发生,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常常让老师非常恼火。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事情恶化,造成很坏影响。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也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会受到损害。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错误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倘若学生做出了与教学不协调甚至大煞风景的举动时,教师应更加冷静、镇定。可委婉地用手势、幽默的语言或眼神暗示该学生,让该学生心里明白老师的用意:巧妙地批评且点到即止。这样既保住了该“调皮”学生的面子,又及时制止了其错误的延续,又能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当然,课后,老师还得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达成共识甚至日后的默契。

在面对和处理类似事件时,教师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要随机应变。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变化的,教育场景也是变化的,教育者也不相同。因此,就不能照搬条条框框,搞本本主义,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即使是好的理论也要与实际相结合,必要的地方要做一定的变通。比如有这样的一个场景:教师上课上到一半时,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趴在桌子上。那么教师马上要做分析,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学生一贯表现不佳,上课从来不认真听;(二)学生平时表现很好,可能是昨晚上睡得太晚;(三)学生身体状况不佳,也许正忍受着肚子疼呢;当然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究竟是属于哪一种情况。试想,如果是第三种情况,教师不加以判断分析,还对学生大加指责,该是多么的愚蠢啊!

二要因势利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接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感受和声音,学会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理智地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思想,而不应摆出教师的“霸气”,一棒子把学生“打死”。教师如果要用唯一的硬标准评价学生的感觉或答案,必然导致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甚至是彻底扼杀。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表达和张扬,也有利于个性化学生的培养。当然,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做好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出色地完成课堂中的再创造。

学生课堂违纪,常常是怀着某种故意炫耀想引起注意的心态。教师在应对时要根据当时课堂的整体状态,并结合其与教学内容的特定联系,迅速地调整课堂气氛,灵活地化解。

三要把握分寸。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批评要有尺度。 尤其当师生在课堂发生矛盾冲突时,一定要学会克制和冷静,把握好处理的分寸,绝不能因一时的解气而当众羞辱和训斥。如果你发火,不仅耽误正常上课的时间,而且有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也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了。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学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它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准确的判断能力,迅速应变能力和情况的估计能力,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和分寸,运用理性和智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谈谈如何把初中体育课上的“有声有色” 下一篇:那声悠长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