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

时间:2022-09-05 03:24:19

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

[摘要]针对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的综合实践教学评价存在评价范围局限、评价主体难以有效参与、评价导向不合理、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等问题,从评价的全面性、开放性、多元化、诊断性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改革措施。借鉴CIPP模式,构建了一个多主体卷入、全方位立体共控的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背景评价、过程评价、输入评价、成果评价在内的具体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综合实践 CIPP模式 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葛高丰(1979- ),男,浙江平湖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实践教学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综合实践项目教学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35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57-02

高职综合实践是在校企专兼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学生以群体协作的方式,针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自主选定项目,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完成项目实施,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教学过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被许多高职院校认可并付诸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上却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建立和完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目前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范围局限

在评价设计上,忽视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教育诉求,缺少对教育目标和教学标准制定的考量,局限于对实践过程的评价,普遍缺失对综合实践项目开发设计的评价。

(二)评价主体难以有效参与

为完成综合实践项目任务,学生需要借助企业提供的资源条件而频繁地来回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导致收集评价信息的难度加大,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周期增长,造成评价工作的被动、间断和繁琐①,作为教学评价主体之一的教学管理者或者是企业兼职教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是不熟悉教学过程等因素,难于有效参与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

(三)评价导向不合理

目前的教学评价大多基于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需要,过于强调评价的鉴定性和比较性,没有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调节、导向功能。

(四)评价内容片面

综合实践评价按照能力本位的理念,过分强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五)评价方式单一

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评价考核办法,通过学生在综合实践结束时上交总结、实践报告和答辩等,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评价。

二、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评价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全面的综合评价

1.建立全过程的评价管理。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需要涵盖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项目开发与设计、项目实施与指导、项目实施效果,还要考虑学校的教学管理效能,尤其是对项目开发和教学设计的评价。

2.建立连续的评价过程。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是一个循环实施的过程,需要通过循环持续的评价,对项目内容与实施方式进行优化与提升,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使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

3.建立多层次的评价网络。在关注微观层面具体项目教学实施的基础上,更要从专业层面把握高职三年的综合实践项目整体的教学实施情况。

(二)建立开放的评价组织

1.评价主体的协同开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教育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到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中,特别是在引入了企业参与之后,能够贴近就业岗位要求、契合市场的需求,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②。

2.获取信息途径的开放。通过建立综合实践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项目,师生可通过信息平台实时交流、沟通,将相关数据和成果经过收集、整理、上传,方便相关利益者随时了解项目进展。

3.评价结论的开放。建立及时反馈、沟通的机制,将教学评价信息动态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涵

1.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过程管理,建立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重视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评价中的相互合作。

2.多元化的评价内容。综合实践强调在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尤其是在创新、探究、合作、实践、交流沟通等能力的体现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全面化的要求。

3.企业化的评价标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标准,建立综合实践评价标准,一方面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实施评价;另一方面对教师在项目开发、项目指导等方面进行评价,检验教师的项目开发是否适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等,使综合实践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③

(四)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

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要肯定教学的优势和取得的成效,还要提出待优化的领域和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建议等,让评价真正成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重要手段。

三、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依据

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在批判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创立的CIPP评价模式,在教育领域以及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采纳和应用。④CIPP评价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阶段: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Product)。CIPP教育评价模式是为决策者提供改进教学计划的依据,使具体的课程方案更加符合实际,而不是简单地评价一个课程的好与不好。⑤符合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要求,为高职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基于CIPP的高职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

综合实践教学指标主要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包括背景评价(M1,20%)、输入评价(M2,20%)、过程评价(M3,30%)、成果评价(M4,30%)。评价结果计算方式为四个一级指标加权分数和的平均数,采用百分制。借鉴CIPP评价模式,构建了一个多主体卷入、全方位立体共控的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背景评价。即针对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发设计阶段,考察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发设计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性、必要性、针对性和合理性。整个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具体项目的开发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能力递进的逻辑,基于职业岗位胜任要求,有所侧重地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家。主要通过查阅专业综合实践项目设计思路、项目指南等文件资料、项目论证会和调研分析,来确认项目目标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在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是为计划决策服务的。包括两个二级指标:专业总体设计(M1-1,40%)和具体项目设计(M1-2,60%)。专业总体设计中,其观测点和考核评审标准包括:第一,专业贴近度,即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第二,系统性,即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体现6个学期项目逻辑递进与有机衔接。具体项目设计中,其观测点和考核评审标准包括:第一,岗位贴近度,即项目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第二,训练实效性,即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其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

2.输入评价。即为达到目标所需要且可以得到的条件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对项目实施方案或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校企指导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等。主要通过考察实施条件和教学资源的具备情况,分析实施进度的可行性和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在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是为组织决策服务的。在输入评价中,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实施方案(M2-1,50%)、组织管理(M2-2,30%)和资源条件(M2-3,20%)。在观测点和考核评价标准上,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首先,方案可行性,即项目实施方法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技术路线可行,适合于学生能力和现有条件;其次,进度科学性,即项目进度安排科学合理;最后,预算合理性,即项目经费预算科学合理。组织管理主要包括:第一,组织保障,即成立项目指导领导小组,建立校企双导师的项目指导小组;第二,制度保障,即制定有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资源条件主要是实践条件,即校企实践场所、设施能够满足项目实施需要。

3.过程评价。就是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了解项目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为方案的制订者提供反馈信息,也为修改和解释计划提供指导。可以充分收集到项目实施信息并对过程做出价值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校企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主要通过查看学生综合实践实施记录、学生访谈等形式进行检查评价,了解项目实施的全部真实过程。过程评价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是为实施决策服务。在过程评价中,包括五个二级指标:实施进展(M3-1,20%)、学生参与(M3-2,30%)、资源利用(M3-3,10%)、经费使用(M3-4,20%)和教师指导(M3-5,20%)。在观测点和考核评价标准上,实施进展主要是指真实性和一致性。真实性即学生实施内容与计划方案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一致性即学生实施进度与计划时间的一致性。学生参与中,主要包括:第一,学生主体,即成员根据分工全部参与项目实践,学生主体性表现明显;第二,团队合作,即成员之间能很好地协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第三,职业精神,即体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资源利用,即企业参与,指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资源开展综合实践。经费使用,即合理合规,指经费使用符合规定和预算要求。教师指导中,主要包括:第一,学校指导教师,即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注重过程管理;第二,企业指导教师,即企业指导教师定期指导与评价。

4.成果评价。即对项目的成效所进行的测量、解释与判断,是对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重点在于目标的达成度。成果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校企指导教师、学生,也可以是企业、政府或媒体等。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或其他评价主体的他评。主要通过对项目成果与预期目标的比较分析,收集与相关人员、部门与企业对成果的采纳、应用情况进行判断,对成果的质量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鉴定分析。成果评价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是为再循环决策服务。主要包括两个二级指标:成果数量(M4-1,50%)和成果质量(M4-2,50%)两个方面。在观测点和考核评价标准上,成果数量上主要包括:第一,一致性,即最终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第二,工作量,即成果体现了学生较大的工作量。成果质量上包括:第一,实用性,即成果实用性强,可以用于解决现实岗位的实际问题或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被企事业单位使用采纳;第二,创新性,即成果符合科学的原理、规范、规程等,并应用了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意,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如论文、专利、出版专著等;第三,规范性,即成果形式和格式符合规范化要求。

上一篇:高校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90后”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成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