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评价方法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05 02:58:17

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评价方法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069-02

摘要:近年来,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体系的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交通内外衔接问题,建立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定义与量化,最后,为了缓解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系统的问题,建立了综合评价分析模型,提高了综合城市交通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城市交通 模型建立 指标体系

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方案的综合评价,就是在明确衔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方法和数学手段,对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方案或现状衔接方案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是以满足客货流集散、乘客换乘需要为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衔接协调指标、衔接效率指标、以及衔接的服务水平指标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度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1)运能匹配度

运能匹配度指标用来衡量衔接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运能的协调性,可用以判别交通设备的衔接适应性情况。即运能匹配度可以由高峰小时需要集散客流量比上换乘疏散运能和选择交通方式所占得比例的乘积的数值来表示;

(2)衔接顺畅度

衔接顺畅度是反映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集散效率指标,为实现乘客出行方便、快捷、顺畅的目的,评价衔接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也就是由乘客出行城市内外的一次出行平均时间比上乘客衔接系统中的平均换乘时间(换乘步行、排队候车和上下车时间之和)。

(3)组织有序性

该指标反映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组织水平,车辆各种交通流相互干扰程度,客运车辆城市内通道平均长度与城市内交通流此乃构成的冲突点的比值来表示:

(4)货运时间分布合理性

该指标反映城市货运时间的合理分布指标,依据一般城市货运在夜间进行,以减少对城市交通内外衔接的干扰,用城市白天平均的货运量和城市平均一天需要周转的货运量的比值来表示;

(5)城市路网连通度

将城市网连通度作为指标的目的是从平均意义上反映了城市道路网节点连通的强度和可达性,表达了城市道路网中各节点的连通和通达状况,。式中::城市路网连通度;:相邻两个节点的平均空间直线距离(km),其中 ;

:城市道路长度(km); :城市内应连接的节点数目; :城市道路网变形系数;

(6)枢纽布局的合理性

停车换乘枢纽如具有较高的汽车可达性,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利用率和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停车设施在不同等级道路上,其汽车可达性有较大的差异,可根据道路等级确定比较指标。

式中: :枢纽布局的合理性;:交通点的人流量;

:交通点的特征贡献率;:交通点 的备选地点的 的交通阻抗,min;

(7)信息获取便捷度

信息获取便捷度是以反映信息对交通的贡献情况为目的,同时也体现乘客在获得换乘信息引导之后,从而与之相对的换乘时间减少程度。:信息获取便捷度;:乘客换乘的平均时间(无换乘信息)(s); :乘客换乘的平均时间(有换乘信息)(s);

(8)车辆绕行系数

车辆行驶距离与枢纽或者通道的平面布局有直接关系,在实际工程中车辆布置位置经常受到规划等种种条件限制,其位置基本被限制。车辆的绕行系数等于车辆实际行驶距离和车辆行驶平均距离的比值;

(9)交通负荷度

交通负荷度是为了反映整个衔接线网的路网能力和适应情况,以及衔接线中各条线路的能力利用效果和负担。 式中: :负荷度;:第段衔接线实际负荷交通量; :第 段衔接线设计交通量;

(10)平均延误率

平均延误率可以反映衔接处的延误位置、程度及其原因。从而制定缓解拥挤的对策,其值不低于25s / km。平均延误等于车辆总延误和总停止车辆台数的比值:

(11)公众满意度:

公众满意度指标包含很多方面,不仅包括降低时间成本带来的益处,还包括对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噪声、废气排放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其目的是用来衡量内外衔接枢纽中换乘和通道的社会效益,

3、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性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的规范化

假设城市衔接方案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中方案集为

,指标集为 ,设 为第个方案的第 个方案评价指标 ,则规范化处理:

(2)综合评价权重系数确定

设指标对方案规范化后的评价值为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为,则用均方差求各指标权重的系数步骤如下:

(2)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出权重系数及各评价指标,之后利用广义效用函数,分别得出各个内外衔接枢纽评价方案的广义效用函数值,计算方法如式:

4、小结

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建设和技术水平为出发点,掌握出行者的需求满足度、交通设施的条件、交通与城市发展协调发展程度等情况得出来的体系。从长远来看,整个城市衔接系统的设施建设还需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进行衔接设施建设的重新整合,向纵向的立体化衔接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报告,1990

[2]杨孝宽.交通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990

上一篇:冀中南地区大豆高产高效栽培的主要障碍因素及... 下一篇: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