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点拨,点亮物理课堂

时间:2022-09-05 02:11:56

艺术点拨,点亮物理课堂

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是引路人,是拐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教师不能抱起他们往前走,而要“点拨”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可点拨是否得当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关,这简直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点拨的成功与否是学生能否实现主体地位的关键,有种四两拨千斤之感。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为什么要点拨?

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征,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 物理学科的特征

1、实验性。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形成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例如,杠杆的平衡条件必须是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才能找到,脱离了实验基础,就会出现偏差或错误。

2、逻辑性。物理学科本质表现是它的逻辑性,各种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物理概念、规律中包含的最本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而学生却时常将因果关系颠倒。例如,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的方向、法线的方向都是可以主动改变的"因",而反射光线的方向则是不能主动变化,只能随着入射方向及法线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的"果"。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这层关系,在判断光线的性质和位置时就往往容易出错。

3、抽象性。初中物理中的电流、电压、电磁波、分子的运动等等都是极为抽象的内容,往往学生头脑里建立不起它们的模型,从而对认知产生极大的冲击。

(二)中学生的思维特征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处于由相对具体的“经验型”向相对抽象的“理论型”过度的阶段,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心理过程,逻辑思维则是用概念采用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但任何一个物理过程的学习,都不可能在纯粹的逻辑思维中完成,必须有形象思维参与其中。例如,当学习电流、分子的运动等概念时,这些概念的形象如果没有建立起来,就无从谈去认识、理解这些概念了。所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对于学生认识客观规律都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运用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去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逻辑分析,是物理学科的思维特征,也反映了学生的思维特征。

物理学科的特征及中学生的思维特征都需要教师找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平衡点,恰逢时机的进行点拨,结果必然会给学生有顿时豁然开朗之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点拨艺术的几种常见方式

(一)实验点拨

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有着丰富生动的客观形象,能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形象信息,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实验,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表象,还能激起学生的悬念与联想,此时教师的点拨,是为了让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去分析产生的现象,从而对实验中看到的表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或从实验引申到一个更有意义的议题上。所以,实验点拨是一种主要的点拨方式。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要猜想到浮力与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是多么不易呀!通过实验点拨,不但化解了难点,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

出示导向性信息:将溢水杯刚好加满水,用手把空瓶逐渐按入水中,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手对瓶的压力在怎样变化?感觉水对瓶的托力在怎么变化?分析瓶受的浮力在怎样变化?并观察瓶排出的水的多少在怎样变化?讨论:瓶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能用谁的多少进行衡量?意见统一后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在猜想出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后,我又用了一句话,“浮力是一种力,在你学过的水这种物质的物理量中,“浮力的大小”最可能与“排开的水”的哪个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它们最有可能的关系是什么?”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点拨。

(二)逆向点拨

所谓正向思维,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进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生活,自然而然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就是“正向”思维方式。与正向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教师的逆向点拨的结果常常会令学生喜出望外,茅塞顿开。

在《杠杆》教学中猜想“杠杆的平衡可能和什么有关”时,由于前面学过了力的平衡的知识,学生猜想出与“动力、阻力大小有关”并不难,但直接猜想杠杆的平衡还与“力臂”有关,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就是一个难点。我是通过设置“在杠杆平衡时,什么量的变化会打破杠杆的平衡?”这种逆向点拨来突破难点的。具体的做法是:

我利用教室的门当杠杆,找一位力气较大的学生许延松和我各自给门一个力,先使门保持平衡状态。我说:“我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不变,许延松怎样做会打破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大都想到了改变力的大小;然后我又说:“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改变力的方向或作用点可能也会打破杠杆的平衡。”经过实验,的确如此,这个时候就该点拨了:“当力的方向或作用点改变了,杠杆的五个要素中谁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综合分析,杠杆是否平衡,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自然而然的完成了猜想。

(三)迁移点拨

学生的认知特点中,有在对旧知识的迁移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只要找准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将新旧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就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学生的认识或理解。

在进行“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的教学时,由于磁场和电场的抽象,学生往往不能猜出“磁场对通电导体会有什么作用”。但通过对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等旧知识的迁移,猜想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的从学生的口中说出。

在总结光的折射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我就采用了这种点拨方式。先让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做了回顾,然后点拨学生认识到折射规律也应从四方面来总结,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在认识浮力时,通过教师的点拨,迁移了前面学习的知识,对漂在水面上静止的蜡块的受力示意图的分析以及浮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的分析,学生自己就概括出了浮力的概念。

(四)情境点拨

为了能对课堂教学提供有利氛围,有时会创设一个物理情境,也不失为一种点拨方式。

在引入磁现象时,利用学生对魔术向往的情感,以情激情,再通过一个不是魔术的“魔术”――和磁有关的“魔法飞碟”实验,由魔术之美引入到磁之美。

在学习了“测力计称重法测浮力”、“平衡法测浮力”后,为了能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就利用了学生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熟悉,用主题曲的优美旋律和油轮下沉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视听的空间,并讨论,能否用以上两种方法求下沉的油轮受到的浮力,从而探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遵循的普遍规律。

(五)对比点拨

在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很相似,但在本质上却有极大的差异。由于相似,使学生在理解时容易混淆。教师通过对比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模糊,理清思路。

在讲解“二力平衡”时,应该与“一对相互作用力”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清楚两者的相似点是等值、反向、共线,而不同点在于“二力平衡”是同一个受力物体,“相互作用力”则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在学了蒸发与沸腾后,学生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因为两者属于汽化。教师应从发生位置、发生条件、剧烈程度上进行对比点拨,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三、点拨应具有的特点

(一)适时性

教师的点拨是否得当,关键点拨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愤”时,“悱”时,才是点拨的时机。

(二)适度性

教师的点拨应点到即止,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点拨只有做到了适度,才能不“越庖代俎”,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艺术性的点拨,会十分有助于对学生物理兴趣的培养,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五忌” 下一篇:打造活力课堂,培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