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吴昌硕国画中书法艺术的运用

时间:2022-09-05 01:39:10

试论吴昌硕国画中书法艺术的运用

摘要: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画坛承前启后、有开创性成就的一位艺术大师,其“以书入画”的理念与实践, 形成了中国画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旨,诗、书、画、印同构为艺术特征的新格局, 对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和发展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出发,论述吴昌硕国画中书法艺术的融入,重点讨论书法艺术在国画中的融入与运用。

关键词:吴昌硕 国画 书法艺术

清代书法家周里莲在《临池管见》中,对书法与国画的笔墨技巧是相同的作过精辞的概述:“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郑板桥、齐白石、启功、徐邦达,皆是书画大家。由于画家其备了书法功底,所写的一草一木,一丝不苟,笔笔精到。

其用笔无一雷同,音有意韵。

一、书画同源、书画同线

许慎《说文》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中国书法与中国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亦书亦画,书画合一。胡小石《书艺略论》明确指出:“惟自广义言,则古者书画同源,以一画面记一事,此实当为最早之记录方式,亦即最早之原始文字也……皆以一图表一事,寓动作于形象之中,‘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不但指出远古人类记录事实、行为的“画面”是文字之始祖,而且揭示了文字是对画面形象、动作高度抽象、概括得到的符号体系,因此,书境和画境中的形式美法则是相通的。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和国画用线,都不是几何线,而是有形质的线。他们有粗细、干湿、快慢、长短、凝重、活泼、潇洒、稚拙、木纳、飞动、颤动……。在毛笔的运行中,由于书画家的个性、修养、情绪、主题等不同因素,在其笔下,会自然地突出其不同表现意趣的倾向。于是这些不同的线,不但面貌不同,而后更重要的事,线点的品质和线点的关系成为审美的重要元素。中国画家在万千精彩绝伦、鬼斧神工的绘画形象中体悟到了“线”这一基本笔画,而大书法家们也正是运用这一笔画来传达万千的艺术形象。中国书法作为线的艺术,以它挣脱、超越形体模拟的笔画之自由展开,构造出一幅幅绝美动人、气韵生动的画境般的书法佳作。中国书法在上千年的进化、演变和发展过程之中,每一幅作品、每一个篇章、每一个字都可以有独创、有变革和个性之张扬。

二、吴昌硕“以书入画”的绘画思想

清末,以吴昌硕为代表的金石画派异军突起,再度点亮了沉寂已久的画坛。吴昌硕早年除了研习古诗文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书法和金石篆刻上。其篆刻直宗秦汉,并大量借鉴石鼓、钟鼎、碑碣等文字特点,刀法冲切并用,沉着稳健,形成雄强浑朴、气象博大的独特印风。书法上吴昌硕孜孜以求,勤奋苦练,一生致力最深的是汉碑与石鼓文。他终身临习不辍,常以篆隶笔法作狂草,笔势如风,苍劲雄浑,老辣奔放,气长神旺。

吴昌硕的花鸟画,物象形的成份并不多,感染人的因素,使他那画中的气势。是线、笔法的走势,如电闪雷鸣,海涛奔涌,亦不足以形容其笔力的混雄。这笔势,是书法中来的,入画就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是书法入画的典范。他的画中,在有限的形的制约下,笔法迅疾恣肆,走笔不可一世。而且画中每用一笔的结构,即笔与笔的关系,不论粗细、干湿、快慢,都能笔笔中的。这其实也是书法功力之故。中国画往往有一气呵成的气势要求,吴昌硕正是书法修养成就了他。他对书法中用笔用线、在审美修养的支持下,就能每下一笔,笔笔都在美的范畴以内。

吴昌硕绘画艺术是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勇于吸收的结果,我们从吴的书法学习历程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吴对篆书石鼓文艺术的揣摩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他在对石鼓文形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开始“变法”,使石鼓文渐生奇姿,“结法渐离原刻”,在中锋平正、结字宽绰的风格中蕴藏着即将喷发的“郁勃之势”。正是源于他书法的深厚修养而在他涉足绘画之后,又能做到书画互参,“书画篆刻,供一炉冶”,最后达到“求其通”的艺术的颠峰。

三、书法艺术在国画中的运用

(一)书法在国画中的主导作用

在书、画、印三者之间,书法产生最早,所以就书、画、印三者的相互影响与渗透而言,书法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主导作用,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中国的书、画、篆刻形成了不可替代的艺术功能与审美效应,它们之间也一直相互影响彼此渗化着美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书法、绘画、篆刻间相互借鉴资取变得更加自觉。这种书画篆刻之间相互借鉴取资的自觉意识,来源于三者间在理法上的相通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击庐集・刻印》中,吴昌硕正是在对三者理法高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他的艺术实践活动,并取得高度的成就。

(二)书法是国画的另一种言说方式

“笔墨当随时代”,以书入画所形成的传统笔墨曾经为中国画树碑立传,光照千古,提供了一种中国人的言说方式。当代中国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继承与出新的问题,在谈到继承传统时,人们往往陷入传统笔墨的窠臼中,找不到自我,更感受不到其中的文化精神实质。宗白华说,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个境层。而以书入画这一决定中国绘画形态的重要艺术理念与湖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清末的吴昌硕,可谓代有人才出,历代湖州的书法家、画家为以书入画这一中国画命题做出了努力。

(三) 书法艺术对国画的消极作用

在吴昌硕所处的时代,碑派书法已发展到普及阶段,出于对个入风格强烈渴求,技法趋于单调,趣味趋于世俗,而与传统文人审美心理拉开距离这一事实 同时,在吴昌硕的画中,由于过分强调引书人画的极端性,使绘画性受到抑制。但我们现在的中国画坛,努力寻求绘画语汇的现代转换,加大绘画性表现,又把书法排挤到一边。其笔墨还是停留在工具性能上的描摹,把用笔转换成轮廊线,把笔转换成明暗和质感,这种描摹只要操作熟练,连外国人也能掌握西方绘画的发展也在追求独立于物象之外的形式因素,而我们却把本来很高妙的东西抛弃了。

参考文献:

[1]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吴东迈.吴昌硕先生谈艺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上一篇:对上海和重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比... 下一篇:加大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力度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