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之殇,透析人的“心”

时间:2022-09-05 01:29:51

小悦悦之殇,透析人的“心”

车祸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家庭悲剧,可近日发生的这起车祸带给人们的却是人心的悲剧。10月13日下午5点半左右,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车祸。一名两岁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撞倒之后,经过的路人无人伸出援手。随后,小女孩又被一辆小货车碾过。在前后6分钟的时间里,事发地点先后有18个路人经过,可他们都没有出手相救或者打电话报警。直到第19位捡垃圾的阿姨发现,才将小女孩救起。10月21日凌晨,小悦悦离开了人世。

司机的肇事逃逸和18名路人的熟视无睹,令人感到心寒。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人性的冷漠?又是什么让这位拾荒的阿姨伸出援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有人说,这件事反映出人情惨淡,世间冷漠,还有人说,这是社会之痛,生命之痛,更是人性之痛。为此,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心理学者来剖析这起事件中各类人群的心理状态。

肇事者:撞伤人还不如撞死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孔令雪分析说,第一个肇事者有两种心理,一是,他确实没看到。因为他开的是货车,车体庞大,而小女孩目标较小,无意识地轧过去。二是,他可能为了避免更多的责任。类似前一阵子爆发的药家鑫事件,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8刀致其死亡。目前,在法律上,撞伤人需要承担一辈子的赔偿,类似赡养的义务。那么,肇事者的经济负担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撞死人,则是一个可以有数字结算的事情。所以,现在有些司机或者私家车主会有这样一个心理,即撞伤人不如撞死人。这类心理产生的原因,无疑是人性中利己的一面。人都有一种本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利益的分配,并最终做出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第二个肇事者心理,一是,他真是无意识的。每个人对事物的判断都是有偏差的。他可能把前方倒地的小女孩看成一件烂衣服或者一堆垃圾,无意识地开车过去了。二是,从众心理。他看到马路上没有任何异常,便觉得没有什么事,就开了过去。

至于肇事者背后的真正原因,还有待法律和公安的进一步追查。

路人:三种心态“交织”

北京大学心理学院的沈政教授认为,面对女童轧伤的情景,18名路人竟默然从路边走过。这种事要发生在一两个人身上,可能与个人品德,世界观方面存在问题有关。然而,十几个人竟有雷同的做法,这则说明是一个社会问题。眼下,人们养成了“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这很可能与当今人们注重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关。如今中国社会道德观念很缺乏,公交车上不让座,事故现场不救人的事情总在发生。而在欧洲,他们的基本道德标准是:女士优先,尤其在拥挤的场合,男人要照顾女人,年轻人要照顾老人。这种基本的道德,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再加上,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贫富差距变大。于是,人们甚至连乐于助人也丧失了,而是过起了自家的小日子。

孔令雪认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即在人的意识里,看到弱者,都有去帮助的想法。尤其是,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这种想法会更强烈。她觉得,在人的进化过程中,虽然存在优胜劣汰,但这也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团体形成的过程。否则在原始社会或者更早期,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人类根本就无法存活。所以,她觉得,人的基因里边应该延续了这样的密码。然而,现在很多事,却在干扰人们去这样互帮互助,于是就有了“引火烧身”、“自身难保”等字眼。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珊告诉记者,18名路人冷漠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大家都分担了心理上的责任,认为我不管,还会有别人管。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不信任感。而要弄清社会不信任感产生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其中,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以及公共安全等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诚信起到了非常强的破坏作用。如今,人们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吃的信任不了,用的也没把握,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

陈珊觉得,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还由于处在群体中的个人普遍具有一种“旁观者心理”。

孔令雪说,这说明,现在社会上,各种纷扰的社会关系或者法律宣判,让大家对类似的事情,不敢再伸出援手。事发当天的一位路人在网上曾谈到,如今他备受内心摧残,为没有救女童而感到懊悔。这从中不难看出,路人的冷漠心理似乎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一些好心人救助反惹官司事件的负面影响,让大家开始因噎废食。事实上,每一个新闻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示范效应。人们都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来积累自己的经验。人们在这种过程中学会了不再轻易帮助别人。这样的现象,在心理上对大家的助人行为起到了“负性强化作用”。

救助者:“相似性效应”点亮爱心

沈政觉得,越是贫困、穷苦的人,越有同情心。从心理学来说,这与相似性效应有关,即我们会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当需要帮助的人跟自己的年龄,背景和品位都非常相似时,人们最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也完全是合理的。那些外表和行为都跟我们类似的人更有可能在基因上是与我们相关的,或者来自相同的部落,所以也值得我们善待他们。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相似性效应”。而一位捡垃圾的贫苦人,帮助女童是一种纯然的心态,这是发乎人性本身的互助。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同情心也叫共情,甚至有人翻译成异情(除了对自己以外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与大脑的额叶有关。大脑的前额叶是人出生以后发育的,即在人成长过程中,环境能影响前额叶的发育。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共情心理。因为女人大脑额叶的结构比男人发达一些。”沈政说。

社会:人性本善重建是一个巨大工程

不管是自私心理,冷漠心理,还是旁观心理,这其中当然不乏人们怕惹麻烦的担忧。然而,有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就是,现在人缺乏感恩的意识,社会缺乏实际奖励以及制度的保护。直白地说,是社会或者个人,对于那些帮助人的人,缺乏尊重。大家习惯给见义勇为的义士送锦旗,评称号,但却缺乏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以及制度性的保护。那些义士虽得了锦旗与称号,可下半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老母妻儿如何生计?短暂的媒体聚光之后,必然是无尽的落寞与苦痛。

在这起交通事故的背后,人性再一次被拷问。然而,更值得大家深思的是,一个人如何才能树立社会责任感?

沈政觉得,这并非一蹴而就,因为人性冷漠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累加的结果。如果真的要重建精神文明,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社会各界需要从教育上,法制上,甚至制度上改善,才能重建希望。

孔令雪也赞同这一说法。她觉得,如果从小处着手的话,那么需要做好两方面。一是,有一个正向的激励。比如:大家做好事,有一些名誉或者金钱的奖励制度。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当中就需要一些人起带头示范作用,并且多宣传一些道德模范,标兵或者劳动模范等,让人们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下,能有信心、有勇气去发挥人性本善的一面。

上一篇:如何科学洗手 下一篇:熊的故事,猎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