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05 12:23:15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通过从研究生自身、导师团队、学校科研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四个因素出发,分析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创新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与路径研究(JGZZ15_061)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将科研活动和成果作为重要教育目标,由此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成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培养。

学界普遍认为,在高等教育中,高校需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远大理想、独立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但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困境,如:研究生自身缺陷因素、导师团队影响因素、学校及社会培养环境等。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概念的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1]创新一词原意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学界对“创新”的定义包括如下几点:创新的导向是在现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别于常规或是常人思路的一些见解;其次它为了理想化需要或是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最后通过利用现有的一些知识和物质,进而改进已有事物或者创造出一些新事物等最终获得一定的有益效果(孙奎贞等[2];岳晓东[3])。

个体创新能力包括敢于怀疑、勇于批判和善于调查能力,还包括善于运用知识和理论,提出自己新思想、新观点,不断培养新技能,提升产生新发明的能力。个体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完成能力。创新意识代表个体能独立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并最终创造出新事物的意识;观察能力指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并驱动研究者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想象能力被称为创新的先导;分析能力代表着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面对问题时,能否做出正确判断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完成能力指在透彻地理解问题后,制定完善的方案,最终良好地付诸于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其中人才所须具备的能力便包括创新能力,这也就更加凸显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十几年前,国家已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问题,然而黄玉清 [4]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严重不达标,主要表现为学生们较少参与科研实践,现阶段我国约有70%以上研究生并没有直接参与实践研究,在办公室虚拟研究占据主体。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现阶段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总体看来,“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缺乏”[5],“创新能力有待提高。”[6]“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引起了我国高校的普遍重视。”[7] 因此,及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梳理,并从中寻求启示”[8],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研究生自身因素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所受到的影响因素首先应从研究生自身出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动力不足,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中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受到功利性的培养目标、快餐式的培养流程、严入宽出的培养标准有关。同时,多数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这一概念都缺少全面认识。

李兰和韩梅[9]针对我国研究生缺乏原创性的现象总结为四点:“简单移植”,对别人使用过的方法反复使用;“简单延伸”,仅停留在证实别人既有结论等;“简单揭示表面现象”,并未探究内因;“简单推理”,即研究论证的结论是已知的。在此基础上,郭巍[10]也指出,我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缺乏主动探究能力,不善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研究,论文写作缺乏创新。

在自身缺乏创新动力的情况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又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充足的科研时间,研究生在其科研创新性上也受到很大制约。

(二)导师团队因素

与本科生阶段相比较,研究生阶段比较明显的一项区别便是研究生有导师指导。作为研究生学术研究道路上的引导者的角色,导师及其组织下形成的科研团队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风气形成和能力发展最为重要。

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制约,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影响下,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丧失。应义斌等[11]研究发现,当今研究生培养模式多为“老板制”。很多导师招收研究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课题,导致导师直接为学生定题目、拟定试验方案,甚至直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研究生变为科研项目的执行者。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研究生往往对其导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会出现没有导师的安排学生不知该做什么的现象。这种模式下的学生通常在读研期间成绩很好,但因缺少自主创新能力,毕业后变得平庸,无法将科研很好地坚持下去。

研究生导师身份角色的两重性,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赵川平[12]等提出不少教师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科研知识的辅导和相关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从而造成研究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的缺失。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马革兰等[13]发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师生比例失调问题日益严重,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变化与现实教师科研需求方面不匹配,造成学生过剩或者招不到学生的现象同时存在,供需P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

(三)学校培养环境因素

数据表明,相较于欧美,我国高校实际对于研究生科研投入的基金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与此同时,赵镇[14]指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造成师生数量不匹配,狭小的实验室不够使用,用于实验的器材损坏严重,实验室管理条例不够完备等,这些均限制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杨宏和施远程[15]研究发现,除了资金及基础设备的缺失,学校培养环境的缺陷更大程度存在于其课程的设置,以及对于研究生专业方向没有做到正确解释和引导,很多学生甚至失去了科研创新的信心。

(四)社会及其他外部因素

与国外大学生生毕业后普遍会有“间隔”年进行社会实践不同,我国的研究生大都是本科生毕业直接深造,缺乏社会经验。社会和家庭对研究生普遍态度是在校完成学习任务。郑家茂和张胤[16]指出:现如今的研究生往往理论基础坚实,但缺乏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科研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李孝红等[17]研究发现:研究生在其科研实践活动中需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现对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研究生不断参加科研实践。

三、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对策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现,应采取多种对策,如下。

(一)帮助研究生提升自身素质,并提高其科学创新意识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处于其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时期,科研创新动力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第一步。李小昱[18]指出作为一个更加偏向于开发自身潜力的阶段,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往往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于科研活动的热情度。姚江林等[19]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往往可以促使其更加自觉地尽全力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成就动机无疑是推动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

此外,科研创新需要研究生加强个人意志品质。滕建华等[20]指出,科研创新需要不断积累、反复思考、潜心钻研,研究生需要不断提高求真求实的科学创新意识,培养不怕失败的科学创新素养,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勇于对自己研究结论负责,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现有导师机制,规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1.导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科研创新风气

对于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导师应该教育研究生要热爱科学,不断身体力行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思想认识,力图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并且为其树立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使其加快对创新知识及技术的学习,从而加强锻炼创造性思维。

2.导师应当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也要逐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科研素质,以及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文献的引用规则、撰写科技论文的规范标准等问题(陈芳等[21];刘翠琼等[22])。导师应当适当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包括学术会议、外出调研交流、与自己共同举行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等(郭素娟[23])。

3.导师应当适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在研究生的科研、生活中,导师的关怀指导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姜友芬[24])。导师对学生的适当关怀通常会成为学生学术研究的动力,无形中鞭策学生不断进步。

此外,面对因为研究生扩招造成的导师和学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学校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相应聘请外单位的优秀人员做兼职导师,缓解导师队伍的不足。

(三)学校应优化培养机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高校要想真正成为可以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地方,需要意识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陈金飞等[25]),加强导师管理,利用教学指导科研创新,制定政策措施,确保研究生培养流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还需要对那些出现专业思想动摇和迷茫的学生及时进行重点支持。当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越强,其创新精神更有可能越强。对此,学校可以在一开始就对专业概况和发展前景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不断探索更加优化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多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理想信念教育也必不可少。

在科研过程中,科研资金的保障也十分重要。适当提高科研奖金的力度,一方面可降低研究生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激励研究生投入更多精力到科研创新中。

(四)多利用社会资源平台,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

面对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学以致用等问题,众多高校开始通过创立联合培养基地,以及开设创新实践强化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当高校与政府及产业部门展开合作,很多课题组往往可以得到大量的研究资金和优越的实验条件。同时,当研究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其研究成果推广则会变得更加容易。殷翔文[26]研究表明,对研究生的培养需打破行业界限和行政壁垒,各方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真正实行“产、学、研”的联合培养机制。与此同时,雷兵等[27]研究也指出,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糅合到“产、学、研”合作体系之内,可以使各方研究人员能平等交流,有利于研究生培B和提升科研技能。

四、结语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这无疑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社会各方面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为达这一目标,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把积极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着力点,采取多种对策培养和造就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军.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试点研究[J].安徽文学,2013(11):144.

[2] 孙奎贞.国家公务员创新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31.

[3]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1):84.

[4] 黄玉清.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251-252.

[5] 张军,张平.自我发展理论下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文学,2017(2):134.

[6] 张军,张平.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 安徽文学,2017(3):115.

[7] 张军,吴建兰.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5):266.

[8] 张军.高校联盟研究国内外现状综述及其对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3(8):67.

[9] 李兰,韩梅.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4):79-81

[10] 郭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教育研究,2008(7): 181-182.

[11] 应义斌,曾超,徐惠荣,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3(2):31-32.

[12] 赵川平,张聪,楼程富.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40.

[13] 马革兰,连漪.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3-164.

[14] 赵镇,赵醒村,张虹,等.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8-109.

[15] 杨宏,施远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73-175.

[16] 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17] 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6-79.

[18] 李小昱,王为,张衍林,张终.从中外研究生教育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75-77.

[19] 姚江林,青平.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24):309-312.

[20] 滕建华,娄厦.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途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1):78-81.

[21] 陈芳,穆静,暴瑛.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提高研究生竞争能力[OL].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http://www.

/jyjx/news.asp new=626.2006-01-05.

[22] 刘翠琼,贾黎明.加强Seminar管理和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56-57.

[23] 郭素娟,徐成扬,张金凤等.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成效的几点建议――以林学类大学生科研实践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 (2):14-16.

[24] 姜友芬.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51-54.

[25] 陈金飞,李康,王薇.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00-201.

[26] 殷翔文.著力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8.

[27] 雷兵,魏立安,黄宗升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85-86.

上一篇:无烟上海 有你真好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复合型韩国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