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洪水淹没大地,心归何处

时间:2022-09-04 11:53:43

当洪水淹没大地,心归何处

2010年虽只走到三分之二,但全球各地各种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却隔三差五见诸报端,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每个人对此的感受必然有所不同。比如,我们很可能都在某个不经意的场合听到类似下面这样的一段对话:

甲:看到甘肃甘南的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了吗?很可怕的,洪水和泥沙来势凶猛,几乎没有空隙让掩埋在下的人呼吸。后期的营救基本是非常困难的。

乙:看到了,没什么感觉。

甲:看到前一阵吉林省的暴雨成灾吗?几个城市一度断水,一度与外界切断联系,至少那里的人们当时会很恐惧的。

乙:是吗?毕竟我们这里没什么事。

甲:你不觉得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风险越来越大了吗?报纸上说,上世纪50年代以前,舟曲那里山清水秀,没有砍伐和污染,没有伤害。现在我们的环境这么脆弱,在某种程度上是自作自受。

乙:这都不是我们能管得了的事情。我现在对这个问题没那么大兴趣。

甲:史前有没有大洪水?有人说也许那也是一场生态灾难。从玉树到舟曲,让我感觉到生命很渺小,也很脆弱。

乙:那又怎样?我现在有空就打点小麻将。你没看见网络上有张图片吗?重庆暴雨成灾,几个人漂在水面上打一桌麻将,气定神闲,很让人羡慕。

甲:我很惊讶,但并不羡慕。我不知道人们究竟怎么了。难道生死大事也不值得去认真想想吗?难道我们有一天就这样稀里糊涂断送了性命?

乙:我听你说了这么半天,你不能想点高兴事吗?人们早已经不像“非典”和“汶川”那一阵了,现在大家都刚强多了。该干吗干吗去吧。也许你是病了。你去看看心理医师吧。

从心理学上看,上面对话的两人真正有心理问题的是甲还是乙呢?毋庸置疑,甲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点点焦虑。但我认为这种焦虑并没有超出一个平常人可以忍受的心理波动范围。乙从表面上看不存在心理波动,但我却认为乙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他说:“人们已经不再像‘非典’和‘汶川’那一阵了。”就是这句话隐约透露出了他的问题所在。他所自得的“刚强”,其实很可能都是他为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绝望所作的防御和掩饰。当人们遭遇“非典”和“汶川”那样的原始和残酷的撞击,心理防御机制来不及运作,能够感觉到那种直面真相的疼痛、清醒和积极振奋。后来,随着时间流逝,随着一次次灾害事件的频繁出现,疲惫、麻木和逃避渐渐支配了很多人的认知和感受系统。于是,人们出于一种习惯,为自己的这种麻木的认知和感受寻求合理化支持,开始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解释自己遭遇到的极端情境。我注意到乙说:“都不是我们能管得了的事情。”一般来说,这是一种无力感甚至绝望感的表达。乙是实际的,但也是矛盾的。哪里有建立在无力感和绝望感基础上的“气定神闲”?那不过是一种更隐蔽、也更深重的无奈罢了。甲的态度是真诚和开放的,他在想,在听,在反省,在沟通交流。这就意味着他有可能从焦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透过对真相的思考,对根源的体认,进入到一个更广大、更深远的生命境界。但是乙的态度却比较麻烦,他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也不愿意对来自环境的警讯给出有效的回应。这种自我封闭的逃避态度意味着主动放弃了自救的机会,在灾害面前,自救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唯一可能的救济方式。

每个古老的民族都保存着关于一场大洪水的历史记忆。诺亚打造方舟,顺利度过洪灾迎来新生,也是尽人皆知的经典传说。甲已经在生态危机面前联想到“史前有没有大洪水”,所以,至少对于一部分心性敏感的人,神话不仅仅尘封于经卷深处,作为象征,作为久远的原型意象,它有着启迪智慧和指点迷津的心理功能。心理学是希望和信心之学,神话传说当中蕴藏的古老智慧,就是早期人类希望和信心的高度凝结。假如甲和乙都被放置在大洪水神话的语境中,甲有可能被选中拣选物种、打造方舟,因为他的开放,他的内省,他的负责与谦卑。而乙很难获得这样的珍贵机会,他不低头,不仰望,不肯相信也不愿改变。当洪水淹没大地,传说中的诺亚在坚固的方舟里向外张望,他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对那些死难的同胞他一定怀着深深的悲悯与遗憾。

什么是末日?什么是末日情结?对舟曲的死难者,那悲惨的一刻就是末日。地方社区的领导者和每个成员,如果早怀有一份负责任的敏感和警惕,悲剧就可能减轻,自救就可能成功。当大地被淹没,还有天空的存在;当洪水渐渐退却,生活仍将继续。古老的神话传承到今天,传说中的大洪水并不是结尾,这已经证明末日之悲被希望和信心所替代,生命胜过了死亡。回到甲和乙的对话中,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关心人类的未来,希望能够明明白白地活到未来的人是甲而不是乙。乙无论表现得如何平静,都掩饰不住那种深重的末日感和绝望感。乙的无奈恰恰是末日情结的具体体现。这时候唯一值得做的事是停止否认,和这份绝望在一起,勇敢地经历它而不是压抑它,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地告别它,超越它。

如果说洪水是灾害与危难的象征,那么,方舟就是救赎和超越的象征。打造一座庞大的方舟,并拣选所有物种带进这座方舟,象征着人类的优秀成员必须承受被误解和被边缘化的孤独感,坚持做确认有意义的事,并对人类乃至地球万物的整体延续负起责任。在人类的历史中,甲往往是孤独的少数派,而乙则很可能属于彼此互相看齐的多数派。“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之人闭目塞听,由于丧失了内心的柔软而变得分外坚硬,他们却习惯于把这种坚硬而固执的狭隘叫做“刚强”。人类的优秀成员要打理自己柔软善感的内心,要克服来自其他人类成员的精神压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和轻松的事。不过,依赖于群体的心理支持,是常态之下维系身份认同的基本条件,却不是非常状况下寻求解脱之路的必要前提。甲对乙的处境尚缺一份怜悯,对乙所受的精神伤害尚缺一份理解与同情。其实,是因为受到刺激,是因为丧失了古代中国人那种“仰观”和“俯察”的生命能力,是因为心如断根的浮萍,四下漂流没有方向,乙才表现出那样的“刚强”。卸下心理防线,乙就随时可能从自设的囚禁中醒来。乙的醒悟需要耐心。如果大自然愿意给乙一点做出反应的时间,甲又为什么不呢?让我们再设想下面的一段对话:

甲:我刚去过一家野生动物园,那里也是地震所的观测站。据说地震之前野生动物会有异常的躁动表现,可供地震研究人员参考。我在想人已经没有动物那样敏感了,这是不是一种退化呀?人能不能生存,能不能幸福,都取决于整体的态度。好好对待自然,好好对待别人和自己,可别像鸵鸟那样把头埋进沙子里,自己骗自己呀!

乙:你倒是挺善于联想。人活得不幸福,自己还会自寻短见。人太复杂,怎么能和动物相提并论呢。你没听网友说嘛,“能把人类击垮的不是大自然,而是大环境。”最可怕的不是这些自然灾害,最可怕的是人自己想不开。

甲:其实按中医的看法,自寻短见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变化有关。《内经》运气历就是计算日月星辰变化和人类的关系的历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组织一批中医专家,运用这种历法研究流行性传染病的逐年变化规律。《内经》认为今年普遍的燥气太过,肝木受邪,受到影响,人都更容易烦躁、抑郁一些。如果让大家预先知道,可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减缓生活压力,善待自我身心,如此也可减少生命损失。这是中医的看法,仅供你参考吧。

乙:闻所未闻。估计一定会有人反对你说的这些。你说得挺像那么回事儿,看来我有空也要好好琢磨琢磨了……

如果街头的某甲与某乙,真的能如我们所设想的平心静气又坦诚深入地完成了这样一次交流,那么乙的心理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成熟与勇敢,所以这样的一次对话真可谓是善莫大焉。■

・心疗DIY・

让灵魂与天地合一

台湾心理学者上官昭仪说:“在恐惧里,不会发现爱。在爱中,却可以消溶恐惧。”爱是人的天性,其实当我们自处时,我们就会体察到生命深处汩汩涌动着的爱与感动,这份爱与感动可能有某个明确的对象,但也可能不需要指向哪一个具体的人或事,它就在那里,就像燃烧着的生命之火,不枯竭,不熄灭。这份爱与感动是你存在的真正支撑之所在。所以,当你恐惧时,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感受那份爱的存在,那一刻,你心里满满的能量会让你的恐惧无处容身。人的肉体在天地之间是渺小而又弱不禁风的,但人的内心却广阔如天地,所以在各种难以意料难以想象的灾难面前,就让我们向心中去寻找力量,做一个有爱的人,让灵魂与天地合一,一切都会变得坦然。

上一篇:“水患”还是“人患” 下一篇:我看郭德纲徒弟打人事件(外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