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

时间:2022-09-04 11:21:30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步骤,是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经之路。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全省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于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扩大农村消费是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33-2

1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

1980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不断落实,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有所提升。1980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162.2元,2009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4241.3元,年均增长了18.2%。2009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分别为1331.1元、345.7元、946.8元及161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16倍、16.2倍、92.7倍和94.7%;2009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及娱乐消费人均支出496元,比1993年年均增长30.1%。

受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城乡消费水平仍存在差距。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全省农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500元提高到2009年的9629.6元,增长了19.2倍,1980―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由162.2元增加到4241.3元,增长了26.1倍,29年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由337.8元扩大5388.3元,扩大了15.9倍。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整体小康的提升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即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转变。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以基本生活需求消费为主的消费类别所占比重下降,农村居民食品和衣着消费所占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58.3%和16.8%下降为2009年的31.4%和8.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保持基本稳定。而同期用于提高生活消费质量为主的居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支出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居住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所占比重呈持续增长态势,分别由1980年11.2%和5.9%上升为2009年的22.3%和10.1%;文教教育用品及服务性消费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也有较快增长,2009年它们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达到11.7%和10.2%,分别比1980年提高6和7.5个百分点。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化,但与城市相比在消费结构上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2009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为1403.7元和345.7元,二者之比为4:1。从耐用消费品保有量上看,城镇家庭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的需求已趋于更新换代,进入电脑、空调、手机、轿车等较高消费层次,而农村家庭各类耐用品还处于需求增长期。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47.9元,而农村为161.0元,二者之比为3.4:1。从文化娱乐消费上看,尽管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总项支出差距有所缩小,但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2009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教育支出分别为956.9元和496.4元,二者之比为1.9:1。可见,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2 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2.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7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4.5%,仅相当于城镇可支配收入的41.4%,而且收入增长稳定性差。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有55.6%来自于农业,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而且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粮食经营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明显增大。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价格,致力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受原材料上涨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一直保持着持续攀升态势,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压缩了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的空间。

2.2 农村消费环境差

黑龙江省农村消费环境欠佳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目前交通、通讯、自来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和宽带覆盖面还不够广,彩电和家用电脑的使用受到限制;大部分的农村缺少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尤其是极度缺乏与农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设施;农村市场存在商业网点少,品种匮乏,信息不畅,交易成本高等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农村缺乏有效的服务组织,商品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居民对购买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农村消费信贷环境差,农村居民借款难以从正规渠道得到,阻碍了农村居民进行建房、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等大额消费。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农村居民无法将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2.3 消费观念落后

黑龙江省农民的消费需求受传统观念与习惯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农村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受消费意识、消费习俗和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的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结构失衡,畸形消费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婚丧嫁娶过度消费、举债消费;二是人情消费开支大;三是一些如封建迷信、等灰色消费支出也大量增加。此外,农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小农消费观念、消费习俗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抑制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进一步提高。

3 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要提高农民收入,一定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补贴的力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206.76元,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为5265.91元、5258.00元,相比之下,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且增收相对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条件下,应继续建立健全对“三农”的保障体系。要加强农业科技的运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继续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其次,要加快城市化步伐。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加大城市对其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力度;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逐步脱离农业生产,提高农民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再次,加强政府的引导,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改善就业环境。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日益壮大。

3.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

现阶段,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处于发展阶段,并不完善,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必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全省社会保障费的比重,切实关注农村困难群体解决生活难题,给予他们基本生活保障,着力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积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和失业农民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对此出台相关的保障政策,以解决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再次,拓展和扩大养老保障资金筹资渠道,促进养老保障体系平稳运行,尽快恢复和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的医疗水平达到“小病不出门、大病有人保”的状态。

3.3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首先,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保持城乡市场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在农村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工程,利用这些惠民项目推进农村消费有效增长。其次,积极发展农村的商业设施。规划建设重点商品市场和物流园区。结合黑龙江省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做好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新型农资流通组织和服务体系,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再次,发展农村信用消费,改变传统的积累型购买方式,重点扩大住房、农用机械、大型家电等市场的信用消费规模,实现从滞后型消费转为适度超前型消费。

3.4 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黑龙江省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民消费,就要转变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和过度守财、过分节俭的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要普及消费者权益及义务的相关知识,使新时期的农民成为文明的消费者。要强化对农民的文明理念和文化知识教育,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非商品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作者简介: 张微,(1985―),女,汉族,黑龙江伊春人,任职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审计局,科员。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上一篇: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初探 下一篇:加快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信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