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柞蚕制种技术

时间:2022-05-28 04:01:39

黑龙江省柞蚕制种技术

[摘 要] 通过对种茧保护、暖茧、制种过程各细节以及制卵、控卵等环节中的种种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了黑龙江省柞蚕制种技术,以期为柞蚕制种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柞蚕业的发展。

[关键词] 柞蚕 制种技术 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169-01

黑龙江省一直以来对柞蚕制种工作都是常抓不懈,但种质还处在偏低的水平,主要是因为制种工作中存在问题。柞蚕制种是制约柞蚕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制种工作也是控制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因子之一。优质的种子生产制约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柞蚕制种场在制种上能够满足对应地区的需求,也有很多省外引种的,根据表现能力的好坏有针对性地引进来。为了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在制种的关键技术上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制种程序的严格把关,才能在质量上有更好的保证。

1 种茧保护工作

黑龙江省多为二化一放种茧,要经过3个保护阶段,即秋季保护、越冬保护和低温控制保种。秋季保护从种茧摘到家至室内温度降至0℃,期间应注意种茧防伤热、防伤蛹,应分批摘、分批保管,注意调节温湿度;越冬保护从室内温度降至0℃至翌年3月入窖前,期间保种要求以0℃为中心,上下不超过2℃,注意保种室的管理,隔15d将茧床的位置上下、左右调换,并防止鼠、药害的发生,还应做好防火工作;低温控制保种从种茧入窖至出窖,入窖保种以外温3℃算起,入窖日期按当地当时保种室的温度来确定,室温不宜保持3℃以下时即应入窖。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牡丹江地区在3月15日至3月末,黑河、齐齐哈尔地区在3月末至4月10日入窖为宜,注意入窖后的管理和地面排水工作,并防止鼠害、药害及不良气体危害。

2 暖茧技术

一是种茧出窖。种茧出窖时间最好在气温较低的傍晚或早晨进行。待柞蚕种茧(蛹)接触较高温度的变化,内部组织发生变化,逐渐发育成蛾。二是穿茧挂茧。种茧运到暖茧室后,要将茧薄摊在茧床内或蚕筐中,敞开前后窗户,晾茧排潮,茧皮晾干开始穿茧、挂茧。穿茧时要斜穿茧衣,茧蒂向外又稍向下倾斜,穿紧码实,呈六棱形,不要伤害蛹体,分品种穿挂,每串200粒。茧串行距30~40cm,串距10cm,茧串下端距地面50~70cm。三是温湿度调节。暖茧最适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75%~80%,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茧串,通微风,无不良气味。室温低于16℃关窗,高于25℃通风降温。地面洒水,窗前搭遮荫棚;茧串少量喷水,高温时将茧串平放地面。暖茧期间,需逐日记载温湿度,每隔3~4h记载1次,以便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3 柞蚕制种技术

3.1 制种前准备

柞蚕制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种室、制种用品的准备和房屋与用具的消毒工作。

应按照制种规程的规定严格把关,对发病严重的蚕区,应严格消毒,将制种室彻底清扫干净后用生石灰水粉刷,再把洗刷干净的用具放入制种室内,用3%甲醛药液喷雾,密闭消毒24h,保持室温25℃。

3.2 制种

3.2.1 发蛾规律。从见蛾至发蛾结束要经过7~9d,这期间出蛾的数量规律呈马鞍形。

前半期由少至多,后半期由多至少,雄蛾比雌蛾早出1~2d。开始往往是雄蛾多于雌蛾,中期持平,后期雌蛾多于雄蛾。在低温的情况下,整个发蛾时间延长,出蛾紊乱。发蛾时应分品种发蛾,以便制杂交种。

3.2.2 捉蛾与晾蛾。捉蛾与晾蛾时要分清品种,不同品种不要混筐。蛾羽化出壳,翅膀稍长时,要雌、雄分开,避免发生蛾体互相抓伤、落地摔坏和早交等现象,影响制种质量。捉蛾时要分清批次,边捉蛾边进行选蛾,淘汰掉卷翅、秃头、畸形、短腿、水肚等劣蛾。先出先抓、后出后抓,雄蛾悬放在筐盖下面,70cm的蛾筐,每筐放80~100个。雌蛾晾在绳上,以两蛾不相碰为宜。

3.2.3 和晾对。二化一放柞蚕采取当夜的方法。当日出的蛾一般在22:00―23:00开始,其具体标志是:雄蛾双翅频频振动,听筐内沙沙有声;雄蛾翅膀展开,侧唇时时突出,即为适时。在前,应振动蛾绳2~3次,使雌蛾充分排尿,以免中间开对。晾对时要雌蛾在上,雄蛾在下,其密度以蛾对间不相碰为宜。未配对的蛾经调整雌雄比例再,经过20min左右进行第2次提对,仍未的蛾子淘汰。晾对期间要求室内光线均匀,空气新鲜,无振动,通微风,防鼠防猫。晾对温度以18~20℃为宜。

3.2.4 拆对与产卵。经过12h,至第2天14:00即可拆对。如温度较适宜,最早可在9h后拆对。拆对时两手指抓住雄蛾,一个手指轻按雌蛾腹部就可以开对。拆对后精选母蛾,选择体形端正、体色鲜艳、健壮活泼、鳞毛整齐、血液清澈、脂肪饱满、成熟卵多、有筋力、无红褐色渣点及无红黑褐色杠子的母蛾产卵。拆对留选的雌蛾剪去蛾翅和足的2/3后产卵。产卵时要求将产卵纸折起4cm高的边。内放70~80只蛾,产卵一昼夜后,移至另一产卵纸上再产卵。产卵时温度为20~22℃,相对湿度75%左右,要求室内空气新鲜,通微风,无强光及振动。由专人巡视,调整产卵密度。

3.3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在目选的基础上,于产卵后第4~5天进行。生产母种和原种的必须镜检,普通种的有条件的也要全检和抽检,将微粒子病率超标的予以淘汰。繁种程序中微粒子病的控制,就是要严把镜检关。镜检程序中需要注意研磨细致,充分混合均匀,以免点片时只点上清水;盖片要盖实,滴液不要太多;镜头在镜检前处理干净,不要沾液或带脏物,调节好光线强弱;编号要认真,不能排乱,按顺序详细记录。

4 卵期管理

产卵后48h进行控卵,控卵窖要求保温性能好,空气新鲜,无异味,无腐败物。种卵出入控卵窖时,最好在中间温度停留4~6h,以防止温度的骤变影响蚕儿的体质。控卵温度要求4~7℃,时间一般在7d之内。根据收蛾日期做好催青工作,出蚕的前一天进行卵面消毒,用3%福尔马林或盐酸甲醛混合液消毒,消毒液温度控制在25℃,消毒30min,之后用清水漂洗2~3次。处理好散卵,防止孵化前落卵。

参考文献

[1]辽宁省蚕业学校.柞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00-110,139-145.

[2]孙东江 ,姜培增,邵元平.养蚕新技术[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23.

上一篇: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 下一篇: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