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建筑软土深基坑流砂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

时间:2022-09-04 11:05:25

某高层建筑软土深基坑流砂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 要】由于直立开挖深基槽施工在江浙一带的市中心建设项目中比较常见,而一不小心流沙、塌方现象就很容易出现。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科技信息园工程深基坑突涌流砂事故为例,详细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处理措施,保证基坑的安全。希望能够给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深基坑;塌方处理;抗滑桩

基坑挖土至地下水位以下,土质如为细沙土或者粉砂土,在降低地下水位时,坑下土就会形成流动状态,随着地下水流入基坑,这种现象就叫做流砂。流砂一旦出现,地下水就会完全丧失承载力,致使施工条件恶化,严重的还会引起塌方,由于直立开挖深基槽施工在江浙一带的市中心建设项目中比较常见,而一不小心流沙、塌方现象就很容易出现。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科技信息园工程深基坑突涌流砂事故为例,详细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处理措施,保证基坑的安全。希望能够给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1 工程概况

宁波市鄞州区科技信息园工程位于鄞州区高教园区内(图书馆西侧靠北),东临文苑路,西接学士路,北依前塘河,施工交通便利。本工程整个场地设有整体式一层地下室,采用桩基、承台、筏板基础,承台、地梁下翻,工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为600mm、700mm、800mm;设计桩长为56M、电梯井处为55M)。

基坑开挖最深处9.02米,本工程地下室基坑围护主要采用支撑桩+支撑围护体系,支撑桩采用钻孔灌注桩,外侧设置一排二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坑内坑中坑(电梯井处)进行两排(转角处采用三排)高压旋喷桩加固处理。

2 项目水文地质

2.1 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报告,本项目地貌近海相海积平原,地形平坦。打桩期间地表回填了1m左右的塘渣层。参照地勘报告,基坑土方开挖底板、承台、地梁、电梯井都位于③层淤泥质粘土层,其土层深厚,含水量高,呈流塑状,蠕变性极强、土体抗剪强度极差、承载力极低。

2.2 水文情况

据地质报告反映,本场地浅部分布有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上部粘土中,潜水埋藏较浅,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约0.4~1.8m,该层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场地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在长期侵水条件下,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

3 降水方案

本工程为了施工期间作好现场排水,做到施工现场无积水,确保排水畅通,地表水采用自然排水,基坑内排水采用自然排水与强制排水相结合的方式。

地表自然排水系统:护坡顶、护坡处设置两条贯通砖砌排水沟,排水沟截面尺寸300*300,沿排水沟每隔30米设500*500*600集水井一个。将地面雨水、施工废水集中沉淀后,排入城市雨水管网。

基坑内排水系统:在进行基坑挖土时采用临时明沟、集水坑方式排水,坑内的临时明沟和集水坑离开围护桩边6m以外处设置,基坑坡脚严禁积水,基坑内设临时排水明沟,沿横向(东西向)每隔18.8m设一条竖向排水明沟与环沟接通。四周每隔30M设集水井,明沟300*300(深),集水井500*500*1000(深),在整个基础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及集水井,独立承台在施工时角部设置小积水坑。用潜水泵将积水排出基坑,经施工废水集中沉淀后,排入城市雨水管网。

4 土方开挖方案

本工程地下室土方开挖深度较深、土方开挖量较大、投入的机械设备较多、场内交通组织较为困难、施工难度较大,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作了相应的准备和对策。土方开挖设两个阶段,留设中心岛逐层开挖,从运离出土口的方向向出土口逐渐收缩,最终土方开挖在出土口处收头。具备展开土方开挖条件,我们投入了15台挖土机、24辆自卸汽车、25台水泵进行土方施工,连续进行土方开挖达到最大日出土量。根据地质勘查和项目概况分析可知:本项目存在一些施工难点如下。

1)本工程土方开挖较深:地下室开挖深度从场地自然标高到底板底标高达到5.92m,最大开挖深度电梯井处已达到9.02m,根据本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底板主要位于③层土上,故进行基坑开挖时应做好防止对软土的扰动,应及时进行铺设垫层。

2)土方开挖周期较长:土方开挖量约在160000m3,而且有承台、地梁及清土需人工进行开挖。受气候影响较大:本工程的土方开挖在2011年6月份展开,刚好是梅雨季节,必须防止雨天对土方的开挖造成的影响。

3)土质较差:根据地质报告指出,③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切面光滑的土体,该层土含水量高,呈流塑状,蠕变性极强、土体抗剪强度极差、承载力极低,基坑内开挖时必须做好各项铺垫设施。

5 事故情况调查

4.1 险情分析

在基坑开挖第二步土时,现场管理人员巡视基坑西侧、西南侧支护桩之间及基坑内在自然地表下10m位置附近出现多处流砂现象,同时发现基坑西侧道路出现细小裂缝。监测人员通过近几天的基监测记录统计发现西侧支护桩最大位移为1cm。项目部对施工现场立即停工,工人撤离到安全位置,并报告项目总监及相关部门,与当天汇集设计部门、监理部门、项目技术人员紧急分析产生流砂的原因商讨处理的对策及处理措施。

4.2 原因分析

4.2.1 基坑内流砂

通过施工现场发现坑内出现的积水因无明显的流动,同时通过降水观测井发现水位良好,开挖出来的土质为淤泥质土。得出基坑内的积水为滞水层中的滞留水,对土方开挖无大影响,土方开挖可继续进行。

4.2.2 基坑西南侧、及西侧支护桩间流砂

基坑西侧、西南侧支护桩之间流砂现象较为严重,抗议得出支护桩间出现的流砂带走大量砂土,导致西侧道路出现沉降裂缝及支护桩位移。同时观测到支护桩间的流砂持续不断涌出,表明止水帷幕出现漏水质量事故。

4.3 处理方案

通过对施工现场情况检查及现场会议纪要,工程部决定采取如下方案。具体工程处理措施为:

1)西侧止水帷幕和护坡桩间设置降水井,降水井井深16m,成孔直径?600mm,井管采用线节长1m,外径为?400mm 的无砂滤水管,在滤水管与井壁的环形空间内填0.5-1.0cm碎石作为过滤层。

2)砂袋设置围堰对管涌处进行围堵,同时采用细石混凝土对管涌口进行覆盖保证减少涌水口的水土流失,紧急调用多台水泵在基槽底部设置集水井进行明排水,同时组织人机对基坑坑中土进行抢挖。当挖至坑底标高,采用潜水泵排水, 管涌的流水通过排水盲沟流入集水井。

3)提前准备好沙袋,集中人力物力快速将护坡桩间流砂部位清理,在护坡桩间堆砌砂袋,在增加土体压力的同时防止上部土体的下陷,同时在流砂部位设置钢管长1.5m,直径?48×3.5钢管。在钢管1m范围内梅花布置直径5mm、间距5cm的孔,钢管末端及一米范围内采用包裹滤网对水进行引流,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4)工程管理人员同时加强土方开挖的监管监测。根据编制土方开挖施工方案和现场监测方案, 时刻关注所监测的水文数据随时调整施工方案,防止出现反弹。

5)在浇筑完成混凝土垫层后,对混凝土垫层上出现的渗水进行堵漏处理,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持续降水,终于彻底止住流砂及涌水,使工程具备高分子防水施工的条件。

5 结束语

由于在江浙地区深基坑过程中遇到流砂塌方现象很常见,如何做好预防及紧急处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还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因地制宜, 结合周边环境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土方开挖支护方案,并且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开挖方式,优化施工参数, 做到信息化施工,以达到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至钧.深基坑及边坡支护工程设计施工经验录,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S]。

上一篇:住宅小区地下室混凝土施工技术 下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