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经营与城市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时间:2022-09-04 10:29:01

论城市经营与城市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摘 要:城市经营是在新的城市发展环境下的政府职能转型,是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模式。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理论界和城市政府的极大重视,许多城市纷纷投人了城市经营的实践之中,城市经营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对城市经营产生的背景、城市经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后,就这一模式下城市管理急需推进的制度创新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058-01

1 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1.1 市场经济是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经营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城市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下,对于城市的治理方式只有城市管理,并不存在城市经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城市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舞台,而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独立经济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城市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

1.2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开始像经营企业那样经营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城市间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只讲生产,不谈经济,城市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商业上的竞争,也就不存在城市经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都面临着竞争的威胁。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进行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8.96%上升到37%。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面对城市建设的历史欠帐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昂需求,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建资金短缺成为每个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为了拓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一些城市政府尝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的资产进行重组、营运,以挖掘这些资源潜力形成的收益来支持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

1.4 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流动性

城市要发展,各种生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今的社会中,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级生产要素,如资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和研发,但这些高级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而,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获取竞争中的有限资源。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流动性使得城市经营成为必要,这是导致城市经营的经济原因。随着中国加人WTO,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同时,国内资本的流动性也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竞争会愈加激烈,因而对城市的经营愈显重要。

2 现阶段城市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

2.1以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

从根本上说,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方式没有处理好城市短期建设扩容与长期规划发展的关系。重视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城市在土地、空间、文化等城市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忽视了服务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环境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忽视了城市资源经营对于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作用。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思路使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以及经营本身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并已构成了“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而在根本上,这些问题恰恰是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运用的必然结果。

2.2 城市经营就是要城市化

城市经营的内容就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建设与强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仅需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供剩余人口,还需要非农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也需要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设施,而这不应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现代经济中的城市功能是指城市作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等要素市场的中心功能。鉴于城市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通过城市经营提供资金和各种能量的支持。但是,如果将城市经营的内涵仅仅定义在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和投入的市场化运作上,则可能产生误导。

2.3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

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而某些地方城市经营首先强调的是搞好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城市经营战略,政府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用经营手段运作土地资本,以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经营的主要客体来获得经营建设资金,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难免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忽略了城市经营更为重要的内容。按照这种理论以不可再生资源的经营与炒作换来的是房地产的投机和城市经济的泡沫,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3 推行城市经营需要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3.1 加快建立与健全适应城市经营的政府管理组织架构

政府部门组织架构必须适应城市政府职能的实现。通过合理界定城市经营的范围,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退出机制。在功能导向条件下,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职能是政府从市场和企业能够经营的领域逐步退出,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调整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关系。妥善解决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越位”现象。同时,通过重新架构政府管理组织,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改变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错位”与“缺位”的现实,从制度上保证与提升城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

3.2 加大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为城市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在构建合理的城市政府管理组织,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事权后,就得对城市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实现各职能部门事权财权的统一。但是,由于城市的财政资金有限,很难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作为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具的市政债券上,积极推行市政债券的发行。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包括城市政府发行的用于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工具,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已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市政债券的发行是不允许的,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财政不许有赤字,也不许举债。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和城市政府的一定财权与事权的获得对市政债券的发行提出了要求。另外,巨额的居民储蓄所蕴藏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也给市政债券的发行提供了资金支持,这表明发行市政债券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应该及时修改相关法规,准许城市发行市政债券以进一步拓展城市建设的筹资渠道。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可先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进行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渐推广。

3.3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非赢利部门和社会团体,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城市郊区的村民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区建设,给予公众参与城市经营的机会,提高公众在城市经营中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茜茹.城市政府运营理念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

[2] 洪银兴,周诚君.城市经营和城市政府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3,(8).

[3] 于洪平.城市经营的内涵与政府职能的转变[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上一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 下一篇: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财政投入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