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信贷运行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调研

时间:2022-09-04 09:49:23

浙江农村信贷运行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调研

【摘要】农村经济的信贷模式无法满足贷款需求,极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传统的信贷模式并通过对浙江省信贷模式运行比较成功的地区的调研,探究各信贷模式在农村的实施情况和不同模式间的优劣点,进一步探究各信贷模式的合理性,从而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提供完善农村额信贷制度建设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贷 运行模式 影响因素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金融,90年代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和政策性的金融分工协作体系推行以来,农村信贷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浙江省虽然总体金融发展程度较高,但城乡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银行贷款集中于城市的金融贷款。浙江农村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低下,风险集中,抵押品市场不完善,交易成本高,银行往往采取回避态度。本文通过分析常见的信贷模式,以及对浙江农村信贷模式比较成功地区的调研,分析其优劣,为浙江农村信贷运行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二、典型的信贷模式

“无担保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模式”,无需抵押品,操作简单,但是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使得贷款难度大,金额小,期限短,存在较大道德风险。“农户联保贷款模式”能够解决抵押问题,但容易造成富裕的农户之间结合贷款,风险集中,容易造成集体违约。“抵押贷款模式”,理论上说,抵押来贷款容易得到资金支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的都不存在完善的抵押市场。有人提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信贷担保模式”,将了解农户情况的公司与农户结合的模式,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贷款资金的回收等问题,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但龙头企业在我国农村分布不多,因此不能大规模推广。另外较新型的模式有“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金融联结中介的模式”,这种互助形式的组织可进行农户借贷担保,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减少监督成本。这种寻求第三方担保的模式要求第三方有一定的实力以及稳定性,但是我国的这种组织基本上较小而分散,难以保证担保的顺利进行。

三、浙江省农村信贷模式及影响因素

(一)信贷模式

1.丽水模式

丽水市是浙江的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84.5%。2012年5月17号,丽水市获中国人民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能够成为全国首个经央行批准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是由于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相继出台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以及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支农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丽水模式”。

丽水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平台,解决了银行和农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林权抵押贷款的信贷模式解决了银行贷款抵押的问题。这种平台的建立与抵押品制度的推出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还需要相关机构的配合,所以这种模式的建立需要政府机构的支持并且着力构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建立统一数据库。

2.瑞安农协“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 农协机制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礼、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者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主体,使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与进步。瑞安市从2 O 0 6年开始组建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农协,成为全国首家县(市)级的“三位一体”农协机构。这一举措被称为是农村合作组织体系创新的温州模式。

在传统的模式中,农民信贷审批环节多且繁杂,额度小,成本高,条件苛刻。瑞安农协通过以农协为平台积极打造联保联贷和发展信用合作,包括搭建农村金融合作完备的组织,建构盈利模式、信用评级模式、交易风险规避模式等,打造一种渠道宽、公信度高、信息充分,信贷资产风险低的农村合作金融。在抵押物与担保人的缺失的问题上,瑞安农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农户向合作社提供反担保的办法,挖掘更多的抵押物资源,满足农户贷款。

(二)影响因素

信用机制缺失使农村的信用体系建立难度大,银行交易成本上升,信贷难度增加;担保机构不完善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加;保险机制缺失使得农户无法转移风险,增大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大型金融机构与微型农村金融机构间资金对接机制缺失,使得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

四、结论及建议

1.激励各金融机构设立农村网点,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农发行、农业银行担负起支农惠农的职责与业务,巩固并优化支农服务。

2.政府和各级金融机构通过宣传进村社,开展专题讲座及借助电视、广播等媒介加强金融知识宣传。

3.通过政府带头进行农户的信用系统的建设,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提供基础的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4.浙江民间资本充裕,这是民间资本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稳妥地发展民营银行,打破金融业的垄断格局,应该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蒲国蓉.我国农村融资模式研究[J].新财经,2011(04).

[2] 蒋丽斯,何滔.浙江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知识经济,2010(02).

[3] 吴红卫,刘小宁.浙江农村金融问题调查解析——基于百户种植大户和百户养殖大户问卷调查[J].调研世界, 2012(12).

[4] 王曙光,夏茂成.丽水改革:重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农村金融,2012(12).

[5] 何继新.发端与整合——“三位一体”农协模式的动力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6]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11).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2012YJX41)。

上一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下一篇:农村小额存款业务模式可行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