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09-04 09:24:10

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文以载道,道在文中,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和文学性作品,都要善读由语言文字而洞明其内容,才有益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养。由此可见,只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善加引导、挖掘,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就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笔者对此问题做点粗浅的探索。

1.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点

在语文教材中,有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精神的《论语》,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豪情壮志又深怀爱国情感的《满江红》,可见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学(文艺),思想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由思想内容来驾驭。教师要充分依据教材,充分挖掘其固有的德育因素,将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

1.1从课题中挖掘。课题对文章起着点睛的作用。很多课文的课题,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找德育因素要从课题的关键词语入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可抓住“最可爱”三字探究:什么样的人最可爱,联系实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从课文内容中挖掘。每一篇课文都载有一定的“道”,寄寓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反映一定的德育倾向,因此,德育因素可从课文内容挖掘。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从鲁迅为什么破“美满的梦”毅然弃医从文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3从课文情感上挖掘。古诗词,现代散文、议论文等无一不饱含作者情怀,或低沉、或激昂、或悲壮、或伤感,种种思想感情寄寓于优美的文字之中,可利用这些情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思索、去发现。如都德《最后一课》文中的“我”年龄虽小但却也深深的感觉到了爱国情怀,爱逃学的“我”在“最后一课”中深深的触动着。

1.4从优美的语句或名言警句中挖掘。在初中教材中,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讲解鲁迅小说《故乡》时,让学生通过学习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2.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有的放矢,切实制定德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中学阶段是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应把握此良机,一般说来,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大致要经历认识――情感反应――意志倾向等阶段,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界定出相应又有层次的德育目标要求,如对初一学生借助课文中某种理论的启迪和形象的感染,侧重提高他们认识真善美丑、是非的能力;对初二学生,要诱导他们与课文中作者提倡的某种理论观点产生共识,与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对初三学生,则要使他们对课文所显示的真理、正义以及人物的美好心灵、崇高信念,形成意志,用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2.2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讲读,使学生在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受到陶冶。因此,当一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确定之后,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具体安排,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同时,又让学生受到有效的语文训练。

2.2.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 ,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应既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章,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其中自然蕴含和保存了中华文化之精粹。教师要利用好学习这些文章时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进行德育教育。如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课时,我有意突出讲解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奇特社会环境,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了韩愈奋然不顾流俗笑侮,抗颜而为师,虽屡遭排斥打击仍坚持倡导师道尊严并身体力行的事迹,在学生纷纷为韩愈唏嘘慨叹、打抱不平之时,我顺势向学生发问:

如果你是韩愈,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有着畸形社会风气的环境中,你敢于与强大的流俗势力抗争吗?你能够做到特立独行吗?由于学生已经被韩愈的精神所感染,立时就有好几个学生应道“能”“敢”。我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向阻碍前进的各种阻力作斗争。

2.2.2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渗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渗透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学习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征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2.2.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中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2.2.4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渗透德育。在组织教学、新课导入、诵读指导、引入高潮、结束课文等教学环节上适时插播相关影音剪辑资料,吸引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净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寓德育于潜移默化之中。在组织教学方面,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前2-3分钟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时间到即走到讲台上宣布开始上课。这种做法显得严肃呆板,影响学生课间自由休息,不大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在上课前4~5分钟步入教室,播放与当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就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吸引注意力,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与自由活动,时间到即可顺势宣布上课和导入新课。当然,播放的音频视频内容需要精选,既要切合课文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引发他们的兴趣,而且播放效果要良好,长度要合适。如在教学《空城计》时,播放一段电视中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那种紧张的气氛,从而深刻的理解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聪明才智,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仰慕之情,而且对帮助学生努力学习成就一番事业,树立远大抱负也有潜在的感染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必要又可行,教师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适当和时机的选择,做到自然妥贴,使学样内容与德育内容做的和谐的统一,犹如随风入夜的春雨,无声声息中滋润学生渴求上进的心田。

上一篇:中原经济区规划逻辑 下一篇:暗示――教学中神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