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阳光朗照生命的课堂

时间:2022-09-04 06:46:41

让人文阳光朗照生命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01-01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应关注生命的差异,关注个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关注人格的健全。独立的个体造就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对生命予以高度关注,让语文课堂教学彰显人文关怀。

案例一:“我们男生多好啊!”

在你心中,逢蒙是个什么样的人?――奸诈贪婪(《嫦娥奔月》)。于是笔者板书了这四个字,由于这个词语生字较多,笔者把各部首用红粉笔写了,让学生书写一遍。写着写着,坐在最前排的小胖子和后面的学生偷偷地嘀咕,笔者问他怎么了,他说:“奸诈”“贪婪”都是“坏”词语,都带个“女”字,说明我们男生多好啊!后面的几个小男生一听也乐了。女生很不服气,可她们一时又不知道说什么?笔者不得不讲述一番:曾经的社会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所以有些带贬义的字就和“女”沾边了,这的确没错。可是现在男女平等了,女性也有了自己的半边天,中国女排、女篮、女足……说明一个人是“尊”是“卑”关键不在性别,而在于自己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告诉别人自己的价值!我们可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啊!这下教室里安静了,一双双眼睛盯着笔者,笔者沉默了一会儿,说: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些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人物展现在大家面前的……

启示一:宽容尊重,语文课堂的必需品。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我们应保持着宽容与尊重。如果不是对这个小胖子的插话保持着宽容,不是对他的“异举”予以高度的尊重,那么很可能教室里会一直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怪异思想。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得以净化,生命的质量不会有提升。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不能指手画脚地去批评,不能随意扼杀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还应关注他们的生命质量。

案例二:好一个淋漓尽致!

在引导学生学习《莫高窟》一课“彩塑”部分时,问学生:看到这些彩塑,你想说什么?

生1:这些彩塑真是形态逼真啊!

生2:这些彩塑栩栩如生!

生3:这些彩塑简直和真的一样!

生4:这些彩塑太神奇了,仿佛是活的!

……

发言热烈,一女生说:“这些彩塑淋漓尽致。”其余同学一脸疑惑看着发言者,显然他们感觉这个句子有点问题。笔者却在黑板一角写下“淋漓尽致”这个词语。转而对同学们说:“这个词语太神奇了。你们想一想,当时的劳动人民之所以要刻画一个威风凛凛的天王,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生答道:“他们需要一个了不起的领导者,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笔者微笑赞同并继续:“当时的劳动人民之所以要刻画一个强壮勇猛的力士,是因为他们需要……”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他们需要这样的力士来保家卫国。”笔者紧跟着总结:“是啊,这些彩塑就是劳动人民心底深处的愿望,他们的愿望都通过这些彩塑表达出来了。所以……”

启示二:赏识,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保健品。

好一个“这些彩塑淋漓尽致”,虽是个病句,但为何不能另眼相看呢?有人说:调皮是一种资源,需要开发;倔强是一种品格,需要投合;笨拙是一种素质,需要鼓励。“这些彩塑淋漓尽致”不但让学生们积累了一个成语,更让笔者引领学生真正走近了莫高窟的彩塑,真正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感谢这样巧妙的“生成”!

案例三:推敲宋词《清平乐 村居》。

在学生诵读《清平乐 村居》时,一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词中怎么出现了比如三个“溪”,三个“儿”,两个“青”。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笔者的预设中不曾细想过的。于是笔者说:“让我们一起多读读词,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发现?”

生1:我知道了辛弃疾一到这个村庄就被这条清澈的小溪吸引了,他所看到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都在小溪周围。

生2:虽然小溪不在插图中间,但这些景色和人物的活动都以小溪为中心。村庄那么大,不可能全部描绘下来,词人找到了一个点。

是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展开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那么三个“儿”呢?诵读后,一男孩问:“这对老夫妻有三个儿子还不愁,我爸爸妈妈有我和哥哥两个就发急了,尤其现在哥哥要考大学,爸爸更担心了。可他们怎么还那么快乐呢?”于是笔者引导孩子们关注辛弃疾那个年代和他的内心世界。还是这小男孩发现了,他说:“哦,那个年代不需要钱来培养孩子?”一句话,让大家禁不住笑了。“我们现在培养一个孩子是需要很大的经济代价,可当时时代不同,大家以种地为生,需要的就是身强力壮的劳动者啊!”一生接口了:“哦,那时侯的人认为‘多生儿子多得力’,不生儿子还绝不罢休呢!”“老夫妻之所以那么快乐幸福,就是因为他有三个儿子。”

笔者让他们再读读看,一女生站起来说:“也不完全是这样的。刚才我们就知道虽然茅檐低小,可是老夫妻很快乐,词人很羡慕。笔者认为老夫妻之所以那么幸福,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一家团圆,不像辛弃疾孤身一人,还有他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宁静的村子里,没有战乱,所以很幸福。”笔者和孩子们一起给她掌声。

启示三: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大餐的调味品。

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这些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被逐渐淘汰。那么,语文教学的意义何在?在于学习语文的过程,通过用文质兼美的课文范例,学习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概念,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以读为主线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创新力的萌芽。

让我们想象着走进语文教育的美好境界,思考承载着育人重任的语文课堂,让“人文阳光”朗照生命的课堂。

上一篇:德育新课程下加强开发家长资源,创建和谐教育环... 下一篇: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