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4 04:57:50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自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以来,经过技术的不断革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由于网络的信息海量性、表达的直观性,以及接触者之间的互动性等自身天然优势,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走入学校、走入课堂、走入教学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现状。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以应试教育为纲到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的革新转变,网络教学成为人们热议话题。

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利”

数学是一门讲求精密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学科,网络教学的进入,改变了以往单一书本教学的线性逻辑。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教学,在以下方面对于单一线性书本教学是一种补充和进步,其“利”非常明显。

1.突出信息时效性。从数学理论到系统化的数学课本和相关知识,期间要经历繁琐的过程,大致上需要经过校对、排版、印刷、货物运送到书本发放和教师讲解这一必然过程。而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常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经过不断地自我修正而发展变化到日趋成熟稳定的。数学学科体系也必然经历如此过程,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知识精英在不断地研究和努力过程中,对学科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填充,最终为了更便捷地为人服务,更好地发挥它的功效。新知识新理论的创生和对旧知识、理论的修正,在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中需要经历上述的一段必然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知识更新和教学效果来说,其弊端显而易见。但对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教学而言,因为其天生所具备的时效性,所以在对待知识更新等诸问题时,能随即迎刃而解。通过网际网路,教师首先了解到需要更新或革新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师资远程教育等技术,和专家学者或资深同行进行相关探讨,随后到付诸教学实践,这个过程既迅速又达到了良好效果。

2.客观生动,便于理解识记。数学因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于图像和图形的利用较为频繁,而学生对图像和图形的敏感度也是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测评因素。新课程几经改革,几何知识越来越走向通识化。小学数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几何学的相关知识。几何是和图像、图形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的。在传统以书本为主的教学中,纸质媒介在表达图形的空间感和形象感方面有其自身的天然“缺陷性”,学生往往依靠识记的方法去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并不能很好地识记和运用,所以会出现同样类型的题型因为条件的变换而令学生头痛。如何讲求生动、便于理解,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历史难题”。但伴随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学课件”的出现是计算机教学的伴生产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中,通过显示设备对声、像方面的多维度表达,学生的视、听感官能充分得到满足。多感官的接受,对于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是起催化加强作用的。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言,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3.互动性强,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礼记・学记》指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相长”自古以来都是教育从业者所力争达到的。在传统书本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以书本为中介的,教师通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反馈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书为媒”的互动性已经充分说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更是将这种互动性进一步增强。通过网际网路,以及即时通讯工具,学生随时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教师进行互动性的反馈和学习,通过计算机,授受双方在知识讨教和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进一步增强。

二、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弊”

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实践,在其利处得到彰显的同时,我们亦应看到现今存在的种种问题。

1.从使用方面来讲,技术使用上的参差不齐造成了技术推进上的瓶颈。任何技术的创生,从根本上来讲是要操作者娴熟地去掌握它,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技术亦如此。而对于在教学方面卓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讲,鉴于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原有知识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于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技术的掌握和操作不容乐观。由此,对于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来讲,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步伐和应用程度欠佳。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新技术掌握方面的“落伍”,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新鲜技术的瓶颈。

2.教学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是对刚刚所述的第一点的补充和解释。教学人员重视程度不高,概括来讲就是一点,即是对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兴趣”不大。细分来说,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就是自身不加强对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国家教育部门开展有关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培训中敷衍了事。脑袋、纸和笔是数学学习的“法宝”这种固有观念还存在于部分数学教师的潜意识中并影响深刻。

3.新一轮“知沟”的渐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鸿沟”理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其天然具备传播者的角色特点,“知沟”理论是对于不同经济阶层对于媒介的占有程度不同的概括,“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建立在“本土化”的研究取向和客观实际的数学教学应用实际中,网络和计算机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出了新一轮的“知沟”:由于地区和技术差异,一线或较为发达城市的学校在这一技术的利用程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偏远地区或农村的教育机构,不同地区之间的师生对于这一新教学技术的知悉和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贫困地区的师生没有利用这一新技术的客观条件。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需要经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国家和相关部门正在卓有成效地推进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实施和应用。在目前的教学领域中,就这一技术已取得的成绩来看,我们对其发展前景有充分的信心。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初中数学教育,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金效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网络资源的建设与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

[2]袁静.网络教育的优势及其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5,(3).

[3]baike.省略/view/362493.htm(“知识鸿沟”理论).

上一篇:浅议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