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公平性剖析

时间:2022-09-04 02:43:05

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公平性剖析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让广大农民得到切实利益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分析了这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性,提出: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公平性,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机制的创新,因地制宜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开创农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公共政策;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良好的公共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通过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协调社会矛盾,有助于国家形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法治公平、公众参与、诚信共嬴的良好局面,从而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农村发展现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涉及范围,对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平衡城乡差距、实现乡村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公共政策,是一项与时俱进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广大农民利益需要的极具公平性的公共政策,对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将它是营造和谐农村,实现农村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体现

公共政策是国家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规划和指南,以调整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合法性、层次性、普遍性、稳定性、目标取向性、预见性等特征。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分配社会利益,协调相关利益方关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缓和、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持续进步。

可见公共政策具有很好的平衡、协调、分配作用,可通过公平的利益分配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公平性体现

1.“生产发展”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首先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农民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否则农民就会失去劳动的积极性,失去执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动力,而新农村建设也将无从谈起。而生产力的落后最终带来的是农村萧条、农业发展滞后、农民贫困的结果。因此,国家将“生产力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生活富裕”是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体现。试想虽然一个村子天天喊要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口号,但实际生活中却越来越贫困,这样只会让农民怨声载道。只有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如盖起了新楼房、添置了城里才使用得电器等,才会让其感受到政策真正功用所在。因此新农村建设将“生活富裕”作为建设的目标,是在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3.“乡风文明”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包括风俗、文化、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思想素质,破除农村的不良封建迷信思想。一旦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被农民所掌握,成为其武装头脑的思想武器,将发生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塑造,促进城乡意识融合及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村容整洁”是对农民人文关怀的体现。将“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不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且是根据当前农民的生存环境出发,强调的是农民生活环境的和谐性。因为“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可以为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树立其居住地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改变城里人对其不良看法,拉近农村人与城里人的心理距离,使城里人更愿意到农村旅游、投资等,从而促使农村面貌的进一步变化,促进“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

5.“管理民主”是提高农民自主管理的根本途径。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实现村民自主管理的关键因素。这有利于村民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有利于营造“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局面。

三、公平视野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复原,甚至无法恢复原貌。且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建设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且不可走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路子,从而须克服贪多求快的不良功利心态,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2.提升农民思想水平。一方面要破除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单靠国家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放农民思想,不断促使其吸收新知识,提高其觉悟、认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其创业、创收的能力。如要利用“五一”、“七一”、“九九”、“国庆”、“春节”、“元宵”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或者通过举办相关专业夜校,提高其生存、创业技能,最终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新农村的建设、维护都离不开其主体作用,须充分调动其创业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活力,以促进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3.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提高农民的自身民主管理能力以维持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以防止农村基层腐败、建设资金不到位、上级精神落实不到位、村支书一手遮天的现象出现。因此要做好农村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选贤任能,选好带头人,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村务公开制度,让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最后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使农民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机制的创新。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建设难度大、环境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很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为此要充分顺应此形式,充分利用城市的巨大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扫清障碍。如鼓励城市人到农村投资兴办乡镇企业、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对进城务工农民多一份关心、爱心,让其深度感受城市的知识、文化,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的文化传播者和城乡沟通的桥梁。另外还可通过发展一些关联性大的产业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城乡和谐游,以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甚至通过旅游的文化交流功能使其发展积极的思想言行转变,从而拉进城市人和农村人的距离,使城里人更愿意到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鼓励一些忧国忧民的海外华侨积极到农村投资,以增加农村建设资金,促进新农村发展。

5.因地制宜建立绩效考评制度。每个农村地区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建设的具体措施应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如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较差,需要加强水利、交通等条件的改善。一些农村环境较差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加强环保工作。有的农村地区甚至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需要全方位的改进、整治。与此相应的应建立相关的因地制宜的绩效考评制度,并将此制度层层建立,将责任分配到各具体行政机关单位,以便使新农村建设切实得到新的发展,完成预期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建设需要、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公共政策,具有深刻的影响性,具有很好的统筹城乡、兼顾公平、平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这一举措的巨大公平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友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探讨,2006(02).

[2]党文薇.新农村建设要三戒[J].西部大开发,2006(04).

[3]田煜.农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1).

[4]安洁琳,李彦昭,胡椿,赵金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2).

[5]李庆国.北京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新模式[N].农民日报,2013-02-02.

作者简介:章晓熠(1985-),男,江苏常熟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1级MPA研究生。

上一篇:现代企业制度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下一篇:论选煤厂机电设备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