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儒学复兴

时间:2022-09-04 02:34:48

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之下,更多的企业家开始对儒学表达关切,并亲身参与进来

深圳三和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张华,目前正忙着张罗第四届深圳孔子文化节。一个多月前,在深圳,他发起成立了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弘扬孔子思想,复兴民族文化,振兴国民道德,促进社会和谐。

在中国20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中,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显得比较特殊。在它之前,只有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有着类似的宗旨。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由昆明银海地产董事长范雁佳发起成立。即便是不以慈善基金会为平台,在数额庞大的中国企业家中,用心推动儒学复兴和发展的仍是寥寥无几,仅有北京世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仝等人。

不过,接续一度中断的中国两千年儒家文明,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之后,更多的企业家终于开始表达关切,并参与进来。

新儒家代表、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对儒学进一步的发展,商人起的作用会非常大。学术界从事研究可能很专业和深入,但影响不够。在政治方面发展儒学,将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受到很多现实政治的影响,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真正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还是企业界人士。现在的中国企业家有资源,也有国际视野,如果他们有为儒学创造条件的理想,动力就会比较大,影响力也就更大了。”

商人在后

支持儒学,企业家们选择的方式不尽相同。

2011年,朱仝结识了来自台湾的王财贵。王财贵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著名儒学大家牟宗三的入室弟子,1994年开始起倡导“读经教育”。2009年,王财贵在北京注册成立“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作为中国大陆地区读经推广的主要机构。在大陆推广读经教育时,王财贵发现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他期待能为乡村教师培训读经教育,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该设想得到了朱仝的认可。

很快,朱仝主动捐出40万元,用于读经教育所需的费用。他们在贵州毕节的贫困乡村选拔了30位教师,将其接到北京进行培训。在一年的时间内,这些教师完全脱产学习,跟随王财贵研读典籍。重点读的是《论语》,王财贵要求每个人读100遍,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这种读经教育并非狭隘的民族文化教育,在教师的必修课中,既包括《孟子》《易经》《四书集注》等,也包括《英文名著选》,以中西经典合璧的方式,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再通过教师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在支持王财贵的读经教育的同时,今年,朱仝再次捐出数十万元,用于支持姚中秋(笔名秋风)等人创办弘道书院。弘道书院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志在“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儒家文化体验营、君子修身营、青春国学大讲堂、社学、儒家治道高峰论坛、儒家思想讲习班、经学馆等。

与朱仝对儒者的支持相比,张华更注重推动儒学的普及。2009年,在深圳东湖公园,张华出资创办孔圣堂,作为儒家的现代道场。这里每周末举办儒学讲座,免费向市民开放。孔圣堂成立之后,每年举办一届公益性质的少儿儒学班。此外,孔圣堂还别出心裁,推出儒家婚礼,以吸引大众目光。2010年10月,张华发起举办深圳孔子文化节,并有祭孔大典。孔子文化节每年一届,持续至今。

2013年8月,张华申请成立的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获批。基金会所募集的善款,不仅用于支持深圳孔子文化节,还资助儒家文化研究、交流与弘扬传播,以及举办传统文化纪念活动等公益事业。

范雁佳和士恒教育基金会也致力于推动儒学的普及。该基金会正资助北京大学儒学社和云南大学儒学社,他们自编国学教材,利用寒暑假,为云南等地的小学生讲解以儒学为主的国学常识。

在朱仝看来,儒学复兴不仅仅是学者和儒学家们的事情,企业家也可以为其提供硬件支持,无论是招收学生,还是开办书院,都有运作的优势。“可能因为做这个没有名声吧,因为名声都是人家教授的或者学者的。”朱仝认为,中国历代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商人留下的东西不多,因为挣的钱传承不下来,一场革命或者改朝换代就没有了。而文化,尤其是文化学者、旗帜性的人物,不管在什么样的朝代,都能传下来,但其背后都有商人的资助和支持。

星星之火

无论是支持王财贵的读经,还是支持姚中秋的书院,朱仝都是通过李文明的居中介绍。据他了解,有些企业家对儒学虽有兴趣,但肯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儒学的并不多。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没受过儒学教育,小时候都是‘批林批孔’,‘破四旧立四新’,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四旧’是什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学批判孔老二,那时才得知谁是孔子,他的言论是什么。我是从反面的角度知道孔子的。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都没有儒学方面的深刻领会和理解。这是中国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朱仝说。

而在姚中秋看来,现在大量的企业家,比如王石这一代,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教育的影响,对儒学基本没有认知,或者更糟糕,只有负面的。所以他们对儒学的复兴,或者视而不见,甚至持反对的态度,这成为一种主流态度。“当然,有一些企业家可能对儒学有些好感,但通常也都是因为他们喜欢国学,在国学的大箩筐里可能有儒家的一席之地。企业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更感兴趣,比如佛教,甚至是道家、鬼谷子、周易,当他们喜欢这个的时候,顺便可能喜欢上了儒家,了解了一点点儒家,所以就接受了。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家,对儒家的价值有所认知,并将之纳入其企业管理或者人生规划中。”姚中秋告诉《中国慈善家》。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曾总结说,过去20年里,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有三个很独特而耐人寻味的人文情结—“情结”“红顶商人情结”和“儒商情结”。显然,前两个情结更为普遍,而儒商情结并不常见。知名企业家中,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河北大午集团创始人孙大午,都对儒学和儒商颇为偏爱,并在企业管理中多有运用。不过,他们并没有更进一步,在企业之外支持更大范围的儒学普及和发展。

张华号称儒家文化的信徒,并以儒商自居,在企业经营中,他经常运用儒家文化,例如仁义礼智信、感恩等理念。他曾公开表示: “孔子儒家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受益匪浅。这种思想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帮助,而且在企业的经营上也让我受益颇多。我觉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很管用。”正是在这种宗教式的信仰中,张华开始“推己及人”,为儒学的普及出钱出力。

范雁佳也有类似的认识。在做房地产之前,这位低调的企业家的身份是律师。他不但对法律很有研究,国学上也有一定的功底。在银海的管理过程中,他特别强调把国学的思想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强调在建筑学中加入哲学的成分。现在,范雁佳已经获得了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他成立的士恒教育基金会,还有另一位创始人,就是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的杨立华教授,担任着基金会的理事长之职。

如今,在支持儒学复兴的名单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企业家,他们或因自己的人生经历,或因功利的企业管理,走近儒学之后而选择了支持。这星星之火燃起之后,儒学学者们更期待看到声名显赫的大企业家的参与和支持。

中国慈善家/慈讯网记者 宋厚亮 编辑_胡珂 摄影_张旭

上一篇:当化妆品遇上网上购物 下一篇:南怀瑾:乐善才能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