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困境和出路

时间:2022-09-04 01:01:41

贫困山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困境和出路

[摘要]在21世纪,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就是生产力。本文正是从信息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对潜山县槎水镇的考察,分析了当前贫困山区农村信息化的困境,并针对槎水镇如何逐渐推进信息化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生产力;农村经济;槎水镇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26-03

引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68%,农村经济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经济。农业是个传统的弱质产业,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农民很难依靠农产品实现持续的增收。像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农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随之下降,由于信息不畅通,许多地方的农产品囤积,无法销售出去,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实现。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力,传统的农村经济急需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变,而信息的出现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支撑,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一、槎水镇农业经济现状

本次调研的槎水镇位于潜山县西北部,槎水镇是个典型的山区大镇,也是农业重镇。尤其蚕桑、茶叶、瓜萎等传统农业更是槎水农村经济的支柱,当地居民的农业收入主要靠对外销售蚕茧、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目前,槎水镇茶园4000亩,年产茶45吨,产值300万元;瓜蒌种植面积4500亩,年产值1300万元;食用菌年产10万棒,年产值200万元。蚕桑1.8万亩,年产茧3.1万担,产值36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970元,槎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第一产茧大镇。

二、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和基本现状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培育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

2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某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定性分析通常采用以下几大统计指标: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人均电信业务总量、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全国广播电视尚未覆盖到的5.9%其中4.7%都在农村。200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9400万,但是,农、林、牧、渔行业的用户仪占1.3%,这表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是很低的。另据2001年农业部一项对我国1 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我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只有0.8%。其次,在软件体系建设方面,全国性的网络体系没有真正意义的形成。在我国缺乏一个能够及时提供农情供求信息的网络体系,即使有些农民有信息意识,也有相应的操作网络能力,想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农情信息,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信息。

3 潜山县槎水镇信息化现状

槎水镇是一个主要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农业大镇。主要的特色农业有蚕桑、瓜蒌、茶叶、食用菌等。在这样一个主要以生产和销售经济作物的槎水镇,信息对农民以及的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和比不可少的。当地的农业经济特点决定了该镇应该拥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当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也是非常强烈的,本次调查问卷中,有一项问题是“你认为下列哪种要素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最重要:资本、技术、信息”,出乎笔者意料的是约70%的农民都认为是“信息”,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不是我们没有技术生产不出这种农产品,更不是我们没有这个资源,而是我们没有销售渠道,没有市场的需求信息,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可见当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是相当迫切的。但是调查中发现槎水镇的信息化程度并没有潜在需求的那么高,甚至远低于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平均水平。目前槎水镇电话的普及率约为55%,手机普及率约为15%,且这15%用户大都是外出务工人员,而那些常年在家务农的农民拥有手机的是非常少的。在调查中,农户的家庭支出中每月用于电话、手机通讯费用的平均约为30元,约占家庭每月总支出的5%。而拥有电脑的家庭更是非常之少,平均100多户才有一家拥有电脑,而且一般拥有电脑的大都是镇上的商人,其电脑也并非用于农业信息的搜集。

三、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中,农业资源的配置以上级指令为依据,农产品也是统一销售,此时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者的作用不大,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信息对农业生产者来说就已经及其重要了。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安排农业生产。市场需求的状况决定着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农民只有充分占有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才能在紧接着的市场销售中取得很好的收益。所以在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中,信息要素有着突出的作用,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信息化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促进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

农产品的不同于其他的产品,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滞后性。它的需求状况受气候、市场价格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等的影响,农民只有在生产前掌握了这些影响因素的信息,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去调整生产规模、生产品种,来安排农业生产,以避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销售不掉,导致资源浪费,大大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农业生产和决策更加科学化。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的信息化。

2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求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生产与经营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引起的。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与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季节性,要求生产者在种植前就要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对未来的收获季节的市场行情做出相应的理性预期,从而来指导自己做什么以及做多少。而不是盲目的以上季的市场行情来指导本季的农产品种植,或者盲目的跟风,人家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比如在这次调研中,槎水镇的农民,在08年由于气候等原因适宜,蚕桑产量以及质量都很优良,但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丝绸以及服装等销量大跌,由此做为原材料的蚕茧价格也是大跌,由07年的12元一斤跌倒08年的4元一斤。除此之外,08年蚕茧价格下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08年蚕茧产量的猛增,市场供过于求,

价格下降。槎水县的养蚕大户冯长江,在07年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年利润高达30万,而在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产量高的双重冲击下,市场价格猛跌,08年亏损30多万。但是如果当地农民,在作出农业生产决策前就做掌握了相应的信息,对未来价格作出了理性预期,然后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农业生产,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经营风险。

3 信息化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了精神文明

信息的传播的同时更伴随着文化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农民在家就可以了解到世界最新的信息,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使农民的视野变化更加开阔,同时提高了其文化素质水平、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槎水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制约

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信息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而潜山县槎水镇发展农业信息化除上述原因之外,还受到以下具体因素的制约。

1 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持信息化

潜山县是全国的贫困县,而槎水镇地处潜山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能较强的支持基于电脑和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消费。调查中绝大部分居民每年全家收入为1万元,人均收入只有2千元,而一台电脑的市场市场价格是5000元,网费为80元每月,一年网费约1000元,当地的居民的实际收入是根本无法承担这么高的信息费用的。经济收入低下是当地信息化最大的障碍。

2 农民的意识跟不上信息化的需求

当地的地处偏远山区,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30岁到50岁的青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农村及农民科学素质偏低,对农业信息服务的认识不足,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产品的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相较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而言,当地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的自觉性也都比较差,缺乏足够的智力和财力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例如,潜山县农情信息网,是当地政府建立的最大的农业信息网站,但是2010年8月份,在此网站上的农产品供应仅仅为33条,而这33条信息中没有一条是由潜山县本地人的,均由外地农民的。这和山东的仓南县的农情网中8月份的农情信息有215条,这反映了潜山县信息水平的落后和低下。

3 信息化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不足

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居民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农业信息的一个主要障碍。有些农村家庭条件好的居民,他们经济上已经具备了购买电脑的能力,但是许多家庭并未去想要购买电脑来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即使有电脑的也极少有人通过电脑去获取信息,因为使用电脑去搜取有用的信息是带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文字输入和输出能力,甚至还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故障处理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如槎水镇的农民来说显然是不具备的。

五、对潜山县槎水镇以及我国农村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应发挥职能作用

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局限于槎水镇一个镇或者一个县的任务,而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分工和协作。首先,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建立一个覆盖面广的农业信息系统,及时相关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加快电视、广播、电话接入到每个农户的家中,通过媒体的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其次,政府以及各地的农技站应该承担起网络电脑知识培训的相关责任。应当定时开展电脑信息培训班,教会农民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互联网知识,处理常见的故障,学会信息搜索。

2 因地制宜,重视“人网”的渠道作用

在收入水平低下的偏远山区,距离每家每户都装上电脑和电话还有很长的距离。比起城市,农村的“人网”更加发达,信息可以通过“人网”得到迅速传播。所以更要重视信息在农村中发达的“人网”中的传播。目前信息网络大多联到了镇和村上,所以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都需要镇和村上的相关机构如当地的农技站,为当地居民获取各种丰富的多元化的信息。农民可以从镇或村上以及农技站那里获取各种信息,然后农民之间相互传播。

3 积极推进各种合作社和协会的发展

在潜山县槎水镇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当地农民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当地的蚕桑、瓜蒌、食用菌都是具有优势的产业。可以针对这些产业成立一些合作社和协会,合作社和协会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不仅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可以在培训期间向农民相关的农产品需求和销售渠道的信息。合作社可以实现农业品的产业优势,组织社员统一生产,合作社将社员的农产品统一销售出去,实现生产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贾善刚,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2

[2]闰直,浅谈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J],甘肃农业,2007.4

[3]马秀敏,健全农情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农业经济,2008

[4]张琚,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业信息服务[J],农业现代化2005

[5]李惠兰,论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影响[J],社会纵横,2004

[6]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产业经济,2008

作者简介:

王慧娟,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08级研究生。

上一篇:西欧的兴起及其与中国所在东亚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危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