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特殊教育

时间:2022-09-04 12:57:44

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特殊教育

摘 要:裴斯泰洛齐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践“爱”的教育的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情感化和学校教育家庭化的理念是其教育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殊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系统阐述了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在培智教育中的运用和启示。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爱”;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近年来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教育改革家,是外国教育史上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的最早代表,是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他关心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儿童身上。他一身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把“爱”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实验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除了对我国人民满腔热情和爱以外,没有其他力量。”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这样评价他:“裴斯泰洛奇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收获,竟远过于他的追求!”他的“爱”的教育的理念,贯穿于特殊教育的始终。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实施――家庭教育情感化

裴斯泰洛齐一生都非常推崇家庭教育,他把家庭教育看做是自然教育的原型、社会教育的榜样。在他看来,“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但是,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而言,他们对孩子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接纳的态度,而是要经过不同的时期才会慢慢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

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来说,首先是要学会爱的接纳,其次父母还要探索出适合于儿童的成长模式和教育模式。当然,这种“爱”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家长应训练孩子自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应当采取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不断地鼓励孩子,而不是看到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就放弃给孩子独自探索的机会。

父母的“爱”的教育也表现为善于“发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兴趣激发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智障儿童的自我引导。

二、学校教育中“爱”的实施――学校教育家庭化

学校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家庭教育的继续,是对儿童一生影响最普遍、最深刻的的阶段。它“能决定将来生活的成败”,继而,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学校教育家庭化的思想,主张学校教育必须以爱为根基,必须以家庭教育中的精神为动力,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裴斯泰洛齐强调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代替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关心和呵护儿童,用爱的精神教育儿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连续和统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应为智障儿童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包括教学媒体、教学辅具、活动器具等等。

在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是安全原则,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要对学校的场地、道路、绿化、建筑物进行研究,设置安全防护栏,在坡道、走廊和楼梯边安装扶手,保证儿童能够自由安全地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和各种康复设备,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减轻学习障碍,降低学习和生活的难度,弥补认知能力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在学校教育中,为智障儿童营造家庭般的和谐友爱的氛围,教师尊重包容学生,把“童心母爱”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准则。实施促进智障儿童发展的生活教育,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上。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中缺乏“爱”的教育是可怕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教育领域里,对学生的“爱”是必不可少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爱”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三、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特殊教育

“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基础。批判地继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培智教育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爱”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同时要引导家长正视孩子的智力障碍和缺陷,在情感上与孩子沟通,在行为习惯方面加强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做到家校结合,使家长在孩子的康复训练、自理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尽量跟学校配合,增强教育效果,让家庭和学校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确立“残疾不等于残废”的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满信心。

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如果要使情感与理想保持和谐,爱是所有的其他感情均应从属的核心力量。”有了这种爱,家长和教师都会发出无穷的智慧,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育者倾注无限的爱,形成一种情感的交融,学生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时代的局限性和不足,但他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熠熠生辉。直面现代特殊教育,我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给智障儿童发展的良机,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和“爱”的影响下受益,在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2] 夏之莲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76.

[5]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8.

[6]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

[7]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201.

[8] 林云强.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 现代特殊教育,2007,(10)

[9] 黎莉.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早期教育的探讨----陈鹤琴儿童教育观的启示[J].文学教育(中),2010,(6)

[10] 裴斯泰洛齐,夏之莲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导言)[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GIS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下一篇:视觉图像传导神经图像循环记忆纠错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