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三境界

时间:2022-09-04 11:46:04

教师专业成长三境界

北方偏僻的农村,一直用驴拉磨。驴被蒙着眼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围着磨转。驴的一生不知走了多少路,但永远是原地打圈。这个生活场景常被引申为一个教育隐喻,用来形容有些教师枯燥乏味的一生。

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要想从那种重复枯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脱身,那你就得走上教育科研之路。通过研究,你将会使反思成为自觉;通过研究,你会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创新的乐趣。更为可贵的是,通过研究,你将静悄悄地发展着自己的教育理解力、教育批判力和教育建构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育理解力是对教育对象认识、判断、感应的能力,其核心是读懂学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学生都是一本耐读的书,而教师应该是阅读者、欣赏者、发现者。读懂学生,需要用我们的耐心、细心、爱心,慢慢地、细细地、深深地去读。老师只有读懂了学生这本书,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能够通过调查研究来读懂学生的典范,观察和倾听是孔子调查研究学生的两大法宝。《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孔子当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吃尽苦头,在陈蔡一带,曾经好几天连饭都吃不上。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讨回点米来做饭,而在堂屋休息的孔子突然发现颜回从锅里抓了一个饭团塞进嘴里。当时孔子很伤心,因为学生中他最器重的就是颜回,想不到颜回也经不住饥饿的考验。不过,孔子没有简单地作出判断:这其中是否另有原因呢?于是,他决定再调查一下。不一会,颜回把饭端了上来,孔子却不急于吃饭,他说要先祭祀一下祖先。颜回一听,马上说:“老师,不干净的饭是不能祭祀祖先的。刚才房顶的灰掉到锅里……”孔子为此感慨万千。

有效的教育始于读懂学生,我们不妨以孔子为榜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调查研究,耐心倾听、敏锐观察,在悦纳的过程中理解学生。

教育批判力是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的问题、矛盾及症结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其核心是善于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顺着思维定势做事,很少会停下来想一想我为什么这么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就我们这些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只要能够不断地、有意识地、自觉地反思、评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那就是在有效地进行教育科研。而这种研究,就能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反思批判能力。

反思需要自主的诉求,“八股”格式应付检查的教学反思根本无法体现反思的实际价值;反思需要循序渐进,不妨先从新课标等理论学习的反思入手,批判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反思需要留有痕迹,痕迹的形式可以是教后记,可以是教育教学日志,也可以是教育教学随笔……反思更需要持之以恒,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中学,学中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育建构力就是改善教育实践和建构新的教育实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假设和求证。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去设想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实施这个办法,然后反思评估这个办法的成效,从而持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这应该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常态。这简约的研究过程中包涵了研究假设,彰显了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才情;这简约的研究过程中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它能使研究者提升自己把握复杂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这简约的研究过程中蕴涵着教育工作者的理性,他在实践中对假设进行小心求证。

课题研究是我们假设和求证的一般常态,是我们发展教育建构力的有效载体。课题研究要经历提出研究假设、制订研究计划、组织实施验证、总结评估改进等一系列程序,这些程序使我们的假设和求证落到实处,使我们创造和建构的能力得以彰显。在这其中,我们还要不辞辛劳地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寻觅到思想碰撞的契机,认识升华的火花和知识创新的灵感。这样的研究,就能把我们的学习和思考贯注进研究过程,使思考、学习、行为三者之间相统一,形成了实践、行为、改善的合理化过程,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发展。

综合许多教师成长的经历,可以说,从理解到批判再到建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重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教育局教科室)

上一篇:孩子,你为什么总迟到? 下一篇:依托教育发展共同体,努力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