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儿 第18期

时间:2022-09-14 04:55:28

那些花儿 第18期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手捧《名师的教学主张》,读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对冰心的这句话感悟更深。

《名师的教学主张》(上、下)是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苏派教育”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47位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其中,有18位数学名师,他们中只有4位是我未曾谋面的非常仰慕的长者和朋友,其余的,大多是我的导师和知心朋友。

2006年10月,我去福建参加由福建教育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大赛,执教了五年级《找规律》一课,当时,张兴华老师就是评委之一。看着坐在台下一脸慈祥的他,我似乎少了些许紧张和不安。课后,张老师对我的课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他建议我多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这样设计的课更能贴近学生,课堂才能精致而灵动飘逸,随心而为。能得到张老师的指点,我当时真的很激动,回家后写了四千多字的博文《为了感受阳光,我来到这里》,我的收获在于过程(那一节课获得了一等奖),经历了、体验了,才知道好课需要精心打磨,追求永无止境。今天,重温张兴华老师的教学主张,对他的“引导、激活、激励”六字教学实践,我又有了不一般的感触。

阎勤校长说“课,可以这样上”,细细读她的“万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她的“为学而教”的教学主张甚为赞赏。她构建的新的学习方式“个人学、小组学、全班学、教师帮”,解决了“教师不教,学生能学吗”“学生能学,教师还要教吗”两大疑惑。阎校长喜欢追问和反思,所以她的课堂教学能发生嬗变,由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她的学生能言善辩,爱学习、会学习,教师成了真正的导引者和学习促进者。

在她的学校,还有周卫东和贲友林两位名师。周校长不断探寻有数学味的课堂,他常常思考,数学味从哪里切入?在哪里生长?在哪里强化?在他的经典案例《找规律》中可见一斑。

只要读过贲友林老师《十年反思的力量》一文,你就会对贲老师的勤奋与坚守敬佩不已。他说:“数学,是发现之旅。”他认为,教学,是教师发现学生之旅,是师生生命的邂逅,是教师发现教师、与学生慢慢成长之旅。教师发现学生,激活学生发现自己,引导教师发现自己,因为“发现”,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生命丰盈起来。在我看来,“发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真正的从“此岸”到“彼岸”,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会观点交锋,会相互吸引,会碰撞思想,会激活灵感火花,这样,在成长路上,师生皆能赢得属于自己的旋律!

跟徐斌老师认识已久。平时一直得到徐斌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也常交流上课的体会与收获。2005年,因《中国教育报》邀请,我撰写了徐斌的教育教学系列文章6篇,在《中国教育报》连载。近年来,他“追寻数学无痕教育”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2010年10月,“徐斌与无痕教育”暨“徐斌数学教育特色研讨会”在福建隆重举行,其“朴实无痕、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广泛关注。至此,由我撰写的《儿童基点学科视野》等5篇解读“无痕教育”的系列文章在《福建教育》2011年第5~10期连续刊登,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较好的评价。本书中,徐斌老师就“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价值、实施策略作了详细的诠释,读后相信你对“无痕教育”会有更多的理解。

记得2007年的“五一”长假,我写了一篇关于有效教学的小文章,想请许卫兵老师帮助修改,他第二天就给了我千余字的回复,建议将文中的几个案例一一单列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效课堂。随后几天,我们几乎都是白天写作,晚上交流,虽然忙碌紧张,但看到彼此的思考得到相互的认同和启发,心头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快乐。尤其是许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独特领悟,选择典型案例及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思维的不断碰撞,灵感也就随之涌现,七天后,我们合作了关于有效教学的一系列文章:《“回转简约”与“走向丰富”》《“平面铺陈”与“深度开掘”》《“正向强化”与“反向厘析”》《“微型框架”与“宏观视野”》。4篇文章先后在《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发表,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好评,也引发了老师们对有效课堂的追问。我感到挺有成就感,也更敬佩聪慧的许老师。

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以来,许卫兵老师提出了“简约数学教学”的主张,如今在全国已颇有影响力。他的《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别拿“简约”贴标签》《朴素情境与简约教学》等一篇篇精美文章,启迪着我们: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至高境界。本书中,许校长对“简约数学教学”的研究心路作了回顾与梳理,对其理论体系的建构作了精辟的论述,我想一线教师定会从中收获良多。

“合适,才是最好。”朱红伟老师如此说。多么朴实的教学主张。作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朱老师给了我更多的引领和帮助。2011年4月14日,我所主持的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进行中期成果展示活动,我带头上课题研讨课“倍数与因数”,朱红伟老师亲临指导,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他为我们课题组成员作了《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的专题讲座,朱老师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把他对数学教学的思考高度凝练为“适、序、思、悟、练”五个字,讲座平实、有力、令人深思,让我们受益匪浅。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张齐华的数学课堂里,我们会发现他独特的课堂追求,那就是站在文化的视角,充分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

因为对于数学文化的兴趣与好奇,我曾多次邀请张齐华老师来张家港讲学,听过他的好多节数学课,品读他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2007年,《中国教育报》连续刊登了由我撰写的《教学智慧彰显在细节中》等4篇文章,对他的数学文化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在数学教师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其实,当我们仔细品析《向着数学文化的一次华丽转身——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关于“数学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与作者一起思考:数学文化能走进随堂课吗?如何上出有文化味的数学课?静听陈静老师与张齐华老师的深度访谈时,对于什么是数学文化,张老师近年来为何自觉关注数学文化,从张老师研究数学文化的曲折历程中,便不难找到答案。他积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引领学生领略数学教学的理性力量,从更为开阔、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并建构数学文化课堂,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为今天我们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上一篇:经历——教师成长必须直面的那些事 下一篇:儿童不可缺乏的同情心